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潭“万人拔河”民俗体育活动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历史的继承和高度的适应、展现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交流、抒发生活激情、培养审美情趣的文化功能,更具有增强现代人自然审美情趣、增强现代人民族向心力、积极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2.
湘西文化滋养了沈从文,他总是从湘西文化的视觉度去感受、审视、体悟生命和世界,从“乡下人”的角度做审美取向和价值判断。沈从文努力用湘西原始、古朴、自然、优美的人性建造现代小说的“希腊小庙”,对人的生命原始精神进行热情赞颂和充分展现。沈从文小说生命原始精神是从男性形象的野性和强力,女性形象的水一般美的生命特质和不受物质功利污染的情欲性爱等方面得到展现的。  相似文献   

3.
怀旧情结与红色经典改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色经典改编热”是主流意识形态、商业话语、市场机制和艺术规律等多方力量参与“怀旧”的结果。它集中体现了作为审美文化系统中强有力一翼的中国影视艺术复杂的审美文化品格及文化指向。其复杂性既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复杂多元的文化情境,同时又像一种集体性的精神梦魇标识着当代人审美文化心理的嬗变轨迹和内在趋向。  相似文献   

4.
史艳虹 《科技资讯》2006,(2):151-152
在这个讲究文化的时代里,我们对中国的CI设计要进行重新地思考。本文通过例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雕塑”、“国画”、“诗词”以及“书法”来展示了中华民族审美的特有观念.提出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神”、“境”“简”、“和”融会贯通,运用到现代的CI设计中,为我们的现代CI设计注入新的民族的血液。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中西精神。现代西方文明是以资本主义精神和基督教神学文化精神为社会基本价值取向建立起来的,美国社会是这两种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典型产物,美国可以说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代表国家。资本主义精神的核心就是谋取利润和维护个人利益,具有强烈的利己性。而基督教文化精神的核心是“拯救世界”的问题,即基督教的普世性。在一些西方人眼里,凡是非基督教文化以外的文明都不是“文明”的,需要改造,所以,丛林法则的运用成了首选。“上帝选民”般的“文化优越”和“普世情结”成了一些西方人的普遍心态。中华文明中的“和谐”和“包容”的精神是以人为主要根基的人文精神,在倡导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的当今世界弥足珍贵,为人类和平友好相处,为各种文明相互借鉴、学习,共同发展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人生活在文化之中。因此,本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分析其中蕴涵的丰富的酒神文化精神。目的是:一则通过对这种文化精神的渊源及历史形态的梳理。证明中国文化是“非酒神型的”这种观点的偏颇;二则试将酒神精神超脱、沉思、直觉、主观亢进等四大特征置入中国酒神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历史形态中进行分析,反思当代审美精神发展与古典审美精神发展的内在关系:三则剖析魏晋士风哲学基础、行为方式、理想人格中所包孕的真、善、美,所潜藏的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构想力、大胆的创造力,评古论今,阐释真正的艺术创作及审美与它们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消费社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仿像文化”的盛行就是最主要表现。大量的仿像文化在重塑现实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仿像”的大量出现,是我们从传统走向现代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而如何守卫审美传统,减小影像、仿像对它的冲击,以及如何整合现代仿像的审美现象,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声乐跨界演唱现象作为传统唱法的现代创新演绎,以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广大的音乐市场生存空间,契合了当代和谐中国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主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兼容并蓄,注入“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将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初,施蜇存主编的《现代》开创了我国真正现代意义上都市文学的先河,体现出新型的充满生机活力的市民文化精神,它以日常生活审美趣味消解宏大叙事,面向市民大众,现代都市首次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现代都市文化正是在肯定日常生活的世俗性和不可减缩中获得了它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谈凤文化及其审美形象延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楚“凤”图腾造型研究出发,探究凤文化的精神实质及其审美形象的延伸,从楚人对凤造型的艺术独特性,挖掘在现代艺术研究中对楚“凤”这一古老文化精髓继承和升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隐逸文化在宋代发生了转型,隐逸审美精神对宋代的书法审美态度、审美追求及宋人的创新精神都产生了影响,并促成了“尚意”书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废名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其小说具有一种梦幻般的审美特征。审美乌托邦、田园牧歌情调以及禅宗式超越的精神追寻,营造出废名小说中一个个镜花水月般的“梦幻”世界。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的形态在最近几百年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背后隐藏着的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从“天人合一”逐渐过渡到“主客二分”,从而也改变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工业化进程改变了人类物质社会的原有面貌,同时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意识,特别是文化工业的兴起让人们的沦落到对世俗欲望的追求和满足中。这样,审美就应该承担起对现代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拯救。本文试图通过对审美现代性的意义和局限的论述,来建立以“存在论”为核心的现代审美视野。  相似文献   

14.
启功书法艺术继承传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存在技法单调、境界狭隘等不足。当今“启功体”泛滥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文化多方面的问题,如启功书法的简单易学,大众书法审美鉴赏能力的退化,现代文明的审美感官化以及当今学术批评态度等。表明了中国书法传统审美能力的退化,现代社会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当代回族小说中“月亮-水-土地”等反复出现的审美意象,指出在霍达、张承志、石舒清等回族作家笔下,这些审美意象独具深层意蕴,在不同语境中展现出复杂内涵,由此凸显出回族作家在理解本民族的文化状态、生存方式、精神信仰时所具有的审美理想和风格追求。  相似文献   

16.
对蒙古族具有特定区域和族群特性的审美文化进行研究,分析了蒙古族审美文化的生态特性,提出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美的”规定性不只是形式的,更是生态的,符合生态观念的,便是“美的”,这是蒙古族审美意识建立的基础。可以说蒙古族审美文化的精神内核正是它的生态特性,是它不同于西方传统,也不同于汉族传统的审美经验和特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中国音乐的深层审美意蕴,本文从“以和为美”“辩证精神”“线的型态”“虚的意境”“道法自然”五个方面阐释中国音乐所内蕴的特殊音乐审美心理和审美方式,为保护我国乃至世界音乐文化环境的生态平衡做些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尝试对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作一次新的解读,对审美教育作了辩正,并发掘席勒审美教育理论中所隐含的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审美教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是“培养我们(作为具体个体)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审美教育通过文化教养,充分而又全面地发展人的感性和理性,使人的理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感、理智与身体得到有效协调,使社会文明、文化的符号概念与“这一个”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建立具体切实的联系,并将这一文明、文化有机地内化到“这一个”人的精神意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从审美角度分析郭沫若诗歌的崇高美。郭诗的崇高美表现在“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庄严生动的布局”三个方面。郭诗的崇高美是他思想个性、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在现代诗坛上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20.
由全球化冲击所带来的大众文化诉求的日益扩展为当代汉语文学的审美选择提出了全新的课题。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向传统的文学审美方式提出了挑战。现实式的“审美”已越来越趋向于普适化,进而变成了人们生活本身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普适性的大众文化在日益蔓延,但文学也因此恰好有了从“诗”上升到“思”的机会和条件,它同时也为我们实现文学自身的精神超越提供了可能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