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Drucker公设所得的正交流动法则出发,利用塑性体应变增量、等效塑性应变增量这两个塑性指标的特性,对金属材料假定塑性体应变增量为零,并且假设材料屈服时等效塑性应变增量与应力状态无关,通过严密的数学推导,导出了Mises准则,并进而在不考虑第二主应力的条件下,应用塑性功的性质导出了Tresca准则.  相似文献   

2.
弹塑性流动法则的一般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泰勒级数展开式导出了弹塑性流动法则的一般形式.这种关系式可考虑在弹性阶段和塑性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形式.当采用相同形式时,即可获得耦合材料的流动关系式.当为非耦合材料时即为通常的正交流动法则.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经典塑性力学用于岩土类材料的问题,它采用了3个不符合岩土材料变形机制的假设。从固体力学原理直接导出广义塑性位势理论,将经典塑性力学改造为更一般的塑性力学——广义塑性力学。广义塑性力学采用了塑性力学中的分量理论,能反映应力路径转折的影响,并避免了采用正交流动法则所引起的过大剪胀等不合理现象,也不会产生当前非关联流动法则中任意假定塑性势面引起的误差。给出了广义塑性力学的屈服面理论、硬化定律和应力-应变关系,并建立了考虑应力主轴旋转的广义塑性位势理论。屈服条件是状态参数,也是试验参数,只能由试验给出。应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最小耗能原理,推导塑性应变流动法则的一般表达式.与传统塑性流动法则相比,该流动法则增加了一项交叉耦合项,可以很好地揭示准脆性材料剪胀效应的内在机理.同时在该流动法则下,推导弹塑性有限元增量迭代格式,由于其刚度矩阵的对称性,使得计算效率大大提高.对土试样塑性应变的演化过程进行追踪模拟,其破坏形式与实验现象非常接近,表明基于最小耗能原理框架下的流动法则是合理可靠的.最后,采用该流动法则下的弹塑性有限元对土质边坡的变形破坏过程进行模拟,破坏形式与实际情况相符,表明新的流动法则不仅合理可靠,而且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对反映塑性的两个重要指标即等效塑性应变增量和体塑性应变增量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正交流动法则,求得Tresca、Mises准则的塑性应变增量,再根据等效塑性应变增量的定义求得它们的相应等效塑性应变增量的值以及塑性体应变增量的值.对比研究发现,Tresca、Mises屈服面上均为某一常数;另外,两者的体应变增量均为零.若规定简单拉伸时两种屈服条件重合,则两者的等效塑性应变增量的相对偏差为15.5%;若规定在纯剪切时两种屈服条件重合,则两者相对偏差为零.  相似文献   

6.
以弹塑性有限元基本方程为基础,引入等效应变并采用与弹性损伤模量相关的塑性流动法则,得到对称弹塑性损伤刚度矩阵,根据损伤应变能释放率与损伤变量的对偶关系,提出损伤耗散势的幂率形式,导出了损伤演化规律,将此理论方法用于圆盘的深拉延数值分析,给出由损伤所引起的材料性能退化对冲头力的影响,得出损伤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结构本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荣 《广西科学》2002,9(4):241-245
创立下列几个新的本构关系:弹塑性应变理论、热弹塑性应变理论,弹粘塑性应变理论,热弹粘塑性应变理论。这些本构关系避开了屈服曲面、加载曲面、强化准则及流动法则,避免了经典本构关系带来的巨大困难及缺陷,突破了传统的经典本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实验和理论两方面验证了等径三通管接头径向挤压时的金属流动过程属于平面应变问题,应用Lee和Kobayashi S提出的刚塑性有限元法导出了模拟平面应变问题的刚塑性有限元数学模型的具体显式,编制了一套微机上模拟等径三通管接头径向挤压过程的程序.成功地模拟了等径三通管接头的径向挤压过程,计算了应变速率场和应力场的分布值,初步掌握了径向挤压时的金属流动规律.  相似文献   

9.
从塑性流动理论的基础塑性出发,直接在一般应力、应变空间中导出可压缩材料的各项物理关系式,并采用直接对能耗率泛函数变分的方法,从理论上给出可压缩材料变分原理的证明。  相似文献   

10.
损伤剪切带的稳定状态与路径—大变形非局部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非线性几何场论,探讨了有限变形稳定分析中二阶变分的重要性,考虑了Mobr-Cou。omb退化屈服限及正交流动法则,假定屈服限取决于非局部塑性变以模拟应变软化,弹性量仍由经典局部场确定,计算了砼材料剪切带演化导致的不同破坏型式。结果表明,计算模型对单元网格数具有不敏感性、正确加载路矩和Hill的性二阶能量准则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均布荷载作用下两端固支梁的弹塑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单位荷载法分析了两端固支超静定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弹塑性加载及变形过程,并给出了加载各阶段的弯矩和位移计算公式.分析结果表明,受力变形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弹性阶段:固支端附近产生塑性变形阶段;固支端为塑性铰而固支端附近塑性区卸载阶段;固支端保持为塑性铰而梁中部部分区域产生塑性变形直至形成塑性流动阶段.  相似文献   

12.
将卸荷视为动态过程,采用包含拉伸截断和帽盖模型的修正莫尔-库仑准则,对不同开挖形状和应力状态条件下围岩瞬态卸荷塑性区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瞬态卸荷可导致自由面附近产生塑性变形,造成围岩损伤弱化甚至破坏;拉伸应力是造成围岩动态卸荷破坏的重要因素;塑性变形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增大;最大压应力方向易于产生塑性变形,以拉伸变形为主,当初始应力满足一定条件时,最小压应力方向将产生严重压剪塑性变形;从卸荷的角度考虑,巷道断面曲率较大为宜,尽量避免直线形边界.  相似文献   

13.
郑文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8):4541-4544
影响连续梁塑性变形及塑性承载力大小的因素很多,如截面形式、跨度、加载荷载方式、跨长比等,这些影响在确定塑性承载力时是不能忽视的。对比了在不同加载方式及跨长比时,连续梁的极限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结果显示,等跨单边加载与双跨加载时两者极限荷载相等,但单跨加载,达极限荷载时挠度大于两跨加载。连续梁跨度相差较大时,其极限承载力降低,对承载不利。且达极限承载力时,塑性变形能力也加大。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模拟研究CONFORM连续挤压过程中金属的变形行为,本文设计了一种专门的模拟实验装置,并利用莫尔云纹法研究了模拟实验时金属塑性变形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CONFORM连续挤压时的金属塑性流动不同于常规挤压时的情形,在塑性变形区内存在一个剧烈剪切变形带。剧烈剪切变形带的存在有助于减缓挤压塑性变形的不均匀性,尤其是对于金属颗粒挤压时,非常有利于增强颗粒之间的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高温压缩,高温扭转试验方法,研究了亚共晶白口铸铁的高温塑性变形能力:测定了温度与极限变形率以及温度与变形抗力的关系曲线,对热塑性变形后的组织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亚共晶白口铸铁在850~1000℃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热塑性变形后碳化物由网状变成断网状,孤立块状,从而可使亚共晶白口铸铁的韧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7.
Recently, bulk metallic glasses (BMGs) have at- tract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due to their extremely high strength, improved wear resistance and excellent corrosion resistance[1-7]. However, it is known that their structural applications are currently…  相似文献   

18.
塑性变形率对辊式矫直板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深入研究辊式矫直过程的变形特点,采用弹塑性差分的曲率积分方法,模拟研究塑性变形率对矫直效果的影响.提出塑性变形率的离散计算方法,针对单值初始曲率条件下不同的压下制度组合,计算得到塑性变形率与残余曲率以及平均残余应力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证明塑性变形率不能作为判定矫直效果的单一标准,由于在线确定初始曲率十分困难,因此应该使得塑性变形率达到较大值(80%左右),另外给出单值初始曲率条件下最优化的矫直条件.  相似文献   

19.
钢/聚丙烯/钢复合板拉深中钢板变形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弹塑性大变形有限元方法模拟钢/聚丙烯/钢复合层板的拉深成形过程,揭示了两层钢板的塑性应变发展过程,分析了不同变形区域的塑性变形特征。对内层钢板,从板料中心沿径向依次处于非塑性变形状态、径向伸长类变形、周向压缩类变形状态。而对外层钢板,从板料中心沿径向则依次处于非塑性变形状态、周向压缩类变形状态、径向伸长类变形状态、周向压缩类变形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