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四川省达州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从系统破解“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出发,大力推进以“班子队伍带村、人才科技兴村、民主法制管村”为内容的“三村建设”工程,推动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使党的建设和农村发展在方向和步调上更好地统一和融合。实践证明,“三村建设”是提升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好载体。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好途往,是实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好法宝,是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的好抓手。  相似文献   

2.
结合以“富民、惠民”为核心的科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以及我国农村基础条件建设情况,在全国农村地区实施“村村通网络资讯”工程是一个既建设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又迅速地扩大了农村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实施“村村通网络资讯”工程,以信息化推动新农村建设,加速科技兴农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王兴印 《科技信息》2010,(21):J0378-J0378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现阶段农村工作的总目标、总要求,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战略目标的实现。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财政支农”工作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有效缓解,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关注的最大焦点问题,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新的形势下,党中央根据对总体局势的客观判断,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即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试论健全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举措。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之建构与完善关乎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构成“三农”问题的重要内涵。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体系还严重短缺。在新时期,积极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健全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6.
吴新德 《太原科技》2007,160(5):6-6,8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4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4个1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到了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科技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三农”实际,把畜牧业作为大产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上海信息化》2007,(10):16-23
十六届五中全会以后,信息产业部党组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产业部做什么”的口号,各司局经过调查研究提出实施方案,汇总后在2006年形成信息产业支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潮。去年,信息产业部连续发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三个文件,其中提到开展五项工程,第一个是农村信息化“村村通”工程,包括村村通电话,有条件的互联网接入,经济发达的地区宽带应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张耘 《榆林科技》2005,(3):46-46
两年来,随着中央连续两个“一号文件”的出台,“三农”问题,全党重视,举国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昌,农村稳则社会安,既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新农村建设既是当前破解“三农”难题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一个科学方案。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本文从我国实际出发,探讨了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建议,必须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以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境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崭新的农村面貌。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深入农村,了解实际情况,研究实际问题。我们在最近对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所做的一次调查中发现,由于大量农村人口外流,新农村建设在人口因素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很值得深入思考研究。一、当前农村留守人员呈现出的“四化”特点及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战略目标。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和具体做法,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献计献策,作出新贡献。现就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谈点初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科技进步为“三农”提供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近日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农村始终是难点重点。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加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改变和提升传统的生产方式,为此,要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将科技直接导入农村。文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又为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它对于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姜慧忠 《创新科技》2006,(12):14-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农村建设的方向。为了能在“十一五”期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研究和创造建设的条件,明确达到的目标和着力点。我国总体上已经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和能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第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2.6万亿元,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最近两年,从中央到地方,围绕农民增收这条红…  相似文献   

16.
试论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科技成果推广体系的组成部分。阐明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对于破解“三农”问题、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关键的是人才。2005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斤联合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提出了争取用3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个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信息化已成为推进现代社会发展和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标志.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太原市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已迫在眉睫.以信息化助推农村实现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指导思想,太原市科技局于2005年在太原市10个县区实施了科技信息"村村通"网络工程.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梅 《科技信息》2007,(16):28-28
一、机遇与挑战: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十六大以来,中央通过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各地都加大了文化建设的力度,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谐文化的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新农村的建设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文化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经济是根本,文化是关键。没有文化等于没有了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尤其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形成多种文化相融合的和谐体系,形成可持续的文化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以厦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为背景,围绕“金包银”工程的特征及其运作模式,分析了“金包银”工程实施的背景,评价了“金包银”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从实证的视角对厦门“金包银”工程与经济特区新农村建设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总结,为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