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测定黑蛋巢菌属9个菌株和红蛋巢菌属6个菌株的几丁质酶、β-1, 3葡聚糖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共5种水解酶活性,为评价和合理利用鸟巢菌资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具有以上水解酶活性,同一种水解酶的活性在不同菌株之间以及同一菌株的不同水解酶活性差异显著。其中红蛋巢菌134表现出最大的几丁质酶活性,达到122.1 U/mL;黑蛋巢菌24的β-1, 3葡聚糖酶活性最强,达到143.7 U/mL;在25℃下培养,黑蛋巢菌185的纤维素酶活性最高,达到62.3 U/mL,35℃下培养,菌株185的纤维素酶活性也最高,达到了137.6 U/mL,所有菌株的纤维素酶活性在35℃培养4周比25℃培养2周要高;在25℃下培养时,菌株134的木聚糖酶活性最高,达到了464.8 U/mL,35℃培养4周时,菌株185具有最高的木聚糖酶活性,达到了745.6 U/mL,总体上木聚糖酶的活性在35℃培养4周高于25℃培养3周;黑蛋巢菌150表现出最高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为0.297 U/mL。总体比较,菌株185的复合酶系较发达,有望利用该菌株完成植物秸杆的降解及利用。  相似文献   

2.
黑曲霉A3(AspergilusnigerA3)为高产木聚糖酶菌株。该菌所产生的木聚糖粗酶经硫酸铵、乙醇沉淀,SephadexG-100和DEAE-SephadexA-50分离纯化后,获得3个组分,分别称为X1、X2、X3。它们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依次为40、50、50℃和35、45、50。  相似文献   

3.
从四株猴头菌在培养期间对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的降解和有关酶活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木质素降解量大于半纤维素降解量,半纤维素降解量大于纤维素降解量。不同菌株木质素分解活性不同,木质素分解活性强的菌株,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降解也较多,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和滤纸酶活性大体一致。胞外多酚氧化酶活性以培养最初期为高,后期活性很低,但子实体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很高,以原基期为最高。这表明子实体中的多酚氧酶是在子实体中产生的,而不是在菌丝体中产生而后输送到子实体中去的。  相似文献   

4.
白腐菌F8的分离及降解木质素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松林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白腐菌F8,经Bavendamn氏显色反应证实其能产生漆酶.在液体培养条件下,该菌株能产生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其降解木质素的最佳条件为100 r/min、33℃、pH5.5、接种量5%,在此条件下,木质素降解率达71.98%.  相似文献   

5.
通过筛选能够提高土壤酶活性的菌株及添加方式,探讨内生真菌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下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促进叶凋落物分解.采用3株杉木内生真菌青霉菌(Penicillium sp.)CG2 (A菌)、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AY13(B菌)、踝节霉菌(Talaromyces sp.)AJ14(C菌)的单菌株和混菌株,按不同方式(菌丝、菌液)浇施于装有杉木凋落叶和土壤的盆钵内,在处理10,60,120d后分别取样,测定土壤酶活性和凋落叶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混菌丝处理下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菌丝和菌液处理均提高了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前期(10d)高于后期(120d).C菌液处理下(120d)纤维素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最高,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0.05),分别比对照高56.46%,43.97%和163.65%;BC混菌丝处理下(120d)多酚氧化酶活性最高,比对照高36.75%(p0.05);AB混菌丝处理下(10d)蔗糖酶活性最高,比对照高162.90%(p0.05);AC混菌液处理下(120d)脲酶活性最高,比对照高69.78%(p0.05).凋落叶质量损失率与纤维素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以及混菌处理的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菌株种类、添加方式、分解时间及其交互作用对酶活性有显著影响.综上所述,C菌液能最有效地提高纤维素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BC和AB混菌丝分别对提高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最有效,AC混菌液则能最有效地提高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6.
从缙云山森林土壤中分离获得几株真菌(J201,J302,J403,J504),以黑木耳为对照,经愈创木酚显色反应表 明:菌株J201的显色圈直径为4.67cm,显著大于黑木耳(p=0.05),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木质素降解能力.木质素 降解酶系活力测定表明:菌株J201酶活性均大于黑木耳,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活性分别是黑木耳的 1.29,1.41和3.51倍,差异显著(p=0.05).对菌株J201产酶条件进一步优化表明,在30℃、pH7、碳氮比比值为 20时,菌株J201产酶最佳.  相似文献   

7.
侧耳菌产生木质纤维素酶及其降解植物生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在液体培养基中产生木质纤维素降解酶能力强且产酶速度较快的侧耳 sp 2 (Pleurotussp 2 )进行了最佳产酶液体培养基组分的研究 ,并对其在液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中产生木质纤维素降解酶能力和行为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该菌株在低氮高碳高无机盐培养基中的锰过氧化物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漆酶和半纤维素酶等 4种酶的活性最高 .其中 ,锰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峰值出现时间仅为 6 d,比其他 3种酶活性峰值期早 6 d. Pleurotus sp 2是目前已知的在液体培养条件下产锰过氧化物酶较高的菌株之一 .当该菌株培养在含有低氮无碳高无机盐液体培养基的麦草粉中时 ,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的活性峰值均出现在第 10天 ,而半纤维素酶的活性在 4 0 d时达到峰值 .此外 ,该菌株使麦草生物质失重可达 17.6 % ,可望能成为生物制浆中原料预处理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8.
糙皮侧耳菌漆酶同工酶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IEF)方法,比较了10株糙皮侧耳菌漆酶同工酶谱。结果表明:所有菌株酶带在pH4.2~4.4和pH5.2~5.3的范围内是恒定的,但多数菌株的漆酶同工酶有多条谱带,等电点(pl)值变化较大,这说明它们的漆酶同工酶基因的多样性,可能是不同侧耳菌品种之间杂交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纤维素酶高活力菌株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呼吸消耗率和纤维素酶活性来研究7个侧耳属菌株对稻草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桃红侧耳纤维素酶(CMC)产量和活性较高,适合用于降解稻草,同时在该菌的生产中也可以选用稻草作培养料。  相似文献   

10.
杨树根际固氮菌的分离、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3个不同地点的21个杨树无性系及半同胞家系根系和根际的不同部位分离到151个菌株具有固氮酶活性,其中固氮酶活性高于100nmol/(瓶.h)(还原乙炔的量)的菌株有8个。杨树不同无性系及半同胞家系根际固氮细菌的数量、种类及分布情况有差异。对固氮活性最高的5力株(125、3、71、74和134号)进行了初下鉴定,3号和71号菌株均属贝杰林克菌属(Beijerinckia),74号菌株属德克斯氏菌属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重点研究秀珍菇废渣中的木质素降解酶系。【方法】对秀珍菇废渣中可能存在的3种木质素降解酶:锰过氧化物酶(Manganese peroxidase,MnP)、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 peroxidase,LiP)及漆酶(Laccase,Lac)进行活力测定,并对漆酶的最适pH值和最适温度进行考察。【结果】在秀珍菇废渣中未检测到锰过氧化物酶活力,检测到漆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力。漆酶的最适pH值为6.2,最适温度为30℃。【结论】较一般食用菌不同,秀珍菇废渣中同时具有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漆酶活力,并且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力还较高。  相似文献   

12.
金针菇降解木质素的能力及相关酶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对10个金针菇菌株研究发现,在液体培养下不同菌株降解木质素的能力有较大差异,其中金针菇J89-6具有一定的降解木质素的能力,降解率达46%.本文还测定了不同菌株的漆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三种木质素降解酶的酶活,结果显示漆酶的产量与木质素降解率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纸浆的酶生物漂白及其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白腐菌(Whiterotbasidiomycetefungus)产生的降解木素的三种酶类木素过氧化物酶[(Ligninperoxidase,Lip)(EC.1.11.1.14)]、锰过氧化物酶[(Mn-peroxidase,MnP)(EC.1.11.1.13)]和漆酶[(Laccase,Lac)(EC.1.10.3.2)]及黑曲霉(A.niger)产生降解半纤维素的聚木糖酶[(Xylanase)(EC.3.2.1.4)]和桉木(Eucalyptus)硫酸盐浆作用,结果显示,酶处理能降低纸浆的卡伯值(Kappavalue),提高白度,而对粘度降低较少.GC和FTIR分析表明,经酶处理后,纸浆中的发色基团和助色基因减少,阿拉伯糖和木糖含量降低,按木KP浆木素-碳水化合物复合物(LCC)的木素-阿拉伯糖基及木素-木糖基结合键断裂,并活化木素分子的芳香环结构,促进木素的溶出,提高了纸浆的白度和可漂性.生物漂白废液的污染负荷降低了.  相似文献   

14.
从某印染厂和制药厂的污水处理系统中筛选了21株脱色酵母菌,测定了各菌株对染料RB5,M-3BE、KNR的脱色能力以及锰依赖过氧化物酶(MnP)的产生情况.结果表明,培养72h时有18株酵母菌对RB5,M-3BE的脱色率超过90%,且检测到MnP活性.26S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脱色酵母菌主要属于Rhodotorula mucilaginosa,Dipodascus capitatus,Torulaspora delbrueckii,Candida parapsilosis,Candida zeylanoides和Debaryomyces hansenii.  相似文献   

15.
木素过氧化物酶合成的部分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chrysosporium)在以0.4%微晶纤维素为碳源、20mMNH+4氮源的富碳富氮液体振荡培养条件下,木素过氧化物酶与起始pH值、诱导剂、孢子年龄、添加吐温及碳源设置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起始pH值6.0所得酶活最高,黎芦醇诱导效果明显。添加吐温、少量单糖可明显提高酶产量。  相似文献   

16.
利用刚果红法、Azure-B平板法从白蚁肠道中分离出5株同时具有木质素降解和纤维素分解功能的菌株,选取其中分解功能最强的菌株MX5经形态观察、生化鉴定和16S rRNA鉴定为芽孢杆菌属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产酶条件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菌株MX5以w=0.5%秸秆为碳源,w=0.5%酵母粉和硫酸铵混合物为氮源,初始pH8.0,37℃摇瓶培养96 h,接种量为1%时,产酶活性最高。筛选出产酶活性优良的菌株,对提高木质纤维素的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等方面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20℃下贮藏过程两个枇杷品种果实品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解放钟与早钟6号枇杷果实贮藏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和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在贮藏前10d,果实硬度变化不明显,早钟6号枇杷果实硬度还略有增大现象;贮藏后期,枇杷果实硬度逐渐减小。类胡萝卜素与木质素含量在贮藏期内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逐渐下降趋势,而在采后前期果实PAL和POD活性均持续增加,与木质素含量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表明在20℃下PAL和POD在枇杷果实木质素的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cDNA encoding 4-coumarate: CoA ligase (4CL) was isolated from the secondary developing xylem of Chinese white aspen (Populus tomentosa) by RT-PCR for the first time, which was 1619 bp in length. The coding sequence and putative amino acid sequence showed 97.53% and 97.00% identity to that of Pt4CL1 in quaking aspen (P. tremuloids), respectively. Molecula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4CL was encoded by multiple genes in P.tomentosa, its mRNA was highly accumulated in xylem and the expression of 4CL revealed a biphasic pattern in one growing season, almost in phase with the expression of other related enzymes in lignin biosynthesis. Transgenic research showed that expression of antisense 4CL cDNA led to the decreasing of lignin content in transgenic tobaccos, among which the average reduction was 10.3% and the highest could be up to 18.9%. These data suggested that 4CL gene was a potential gene used in altering lignin biosynthesis by biotechnology for producing new materials of papermaking.  相似文献   

19.
试验对红叶石楠组培苗根诱导分化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使用IBA和NAA后,过氧化物酶活性在0~15 d先迅速下降,然后急剧上升,在根开始伸长时,活性又开始下降;多酚氧化酶活性在0~15 d内逐步上升,在根开始伸长时,活性也开始下降.而在不使用任何生长调节剂的情况下则不生根,过氧化物酶活性在0~15 d内逐步上升,15 d后开始下降;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整个根诱导过程中都维持在较低水平.同时还发现,在生根过程中,处理与对照相比,各酶的活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表明红叶石楠组培苗的不定根发生和发育与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