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代大学生生逢伟大的时代,肩负着光荣的使命,要认清责任,牢记使命,主动认识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火热洪流中,谱写艰苦奋斗、建功立业的时代新歌。  相似文献   

2.
王征 《科技信息》2011,(24):18-18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建设国家与造福社会的职责与使命,但是毕业生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解决好毕业生社会适应问题,提高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营造有利于毕业生发展的环境,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3.
秦燕  苏娟 《科技信息》2010,(29):151-151
时代在变,社会在变,高等医学教育必需与时俱进,掌握时代跳动的脉搏,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整改自我,通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展创新教育、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并重的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具备高素质的多样化人才。  相似文献   

4.
中职生走上社会后如何适应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为了克服学生知识面窄、技能不过硬、心理承受能力差、竞争意识淡薄、人际关系紧张等弊端,学校应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搞好挫折教育和技能训练,提高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依据默顿提出的社会失范理论和社会适应方式,采用修订的"社会适应方式问卷"对2000名贵州省少数民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贵州少数民族居民主要采用的社会适应方式依次为遵从、形式主义、创新、反叛和逃避;少数民族居民社会适应方式在教育水平、职业、地域等因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情绪情感是影响人的认知的内在因素,个体社会情绪的发展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影响人的社会适应。应用“顺应社会性”、“注重文化作用”、“自主发展”、“积极引导”等策略来培养良好的社会情绪,通过“培养积极社会心态”、“加强自我情绪理解”、“缓解矛盾心理”、“理顺社会情绪表达”等方法来调适社会情绪。对社会情绪的调适有助于个体理解他人、理解社会,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减少反社会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宋丽花 《太原科技》2011,(9):60-61,64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事业赖以发展的核心价值观体系,在达到图书馆使命和建设目标前提下承担道德层面社会义务的过程中,图书馆必须明确自身社会责任的内涵与拓展方向,有条件、有规划地承担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与图书馆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传统图书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地位及作用出发,论述了知识经济的特征、图书馆的职能及在学习型社会中图书馆的发展,指出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建立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图书馆的任务及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作为通用基础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方面赋有崇高的使命,《经济政治与社会》课教学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关注重大的理论和社会热点问题,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社会结构分层出现多元化趋势,与职业、教育、收入、社会声望等直接相关的身份属性成为社会分层的重要依据。新媒体时代,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及传播平台的多样化、个性化,网络“圈层化”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结构,逐渐进入到学界研究领域及大众视野。尤其以朋友圈、微信群、订阅号等为载体的社交分布式“圈层化”逐渐终结了大众传播模式,进入到小众甚至非众传播领域,这对传统媒介内容生产、传播形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从社会结构分层角度入手,探析网络“圈层化”的产生背景及演进过程,并结合当下媒介传播实例,剖析“圈层化”对大众传播、社会关系等产生的影响,以期对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多元视角。  相似文献   

11.
浅议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的意义,在分析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中存在的观念、管理、资金及知识产权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若干办法。  相似文献   

12.
宽容精神是一种智慧和美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一个宽容、宽松的人文环境,实现社会和谐,要用宽容取代狭隘。宽容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弘扬公民的宽容精神,理解、谅解、化解是培植宽容精神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传统儒家和谐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伦理构架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今天,我党在汲取传统文化“和谐”精华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首次全面阐述了“和谐社会”的内涵。传统儒家和谐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对“和谐”的内涵、和谐的基础以及实现社会和谐的总的途径和方法的认识具有相似性,但是,儒家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毕竟是阶级社会中的和谐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相比,其社会背后所包含的伦理精神、支撑社会的伦理构架以及在伦理精神指引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途径具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四个坚定不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向全党提出和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的根本性要求,深刻理解和正确贯彻这些要求还必须与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他最新成果结合起来,与学习胡锦涛同志有关重要讲话结合起来,与我们正在做的各方面工作结合起来.推进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有利于推进全党与全社会重视学习、重新学习、善于学习,更好地实现坚持解放思想的要求;有利于增强全党与全社会的学习创新能力,促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利于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促进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有利于建好基础工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5.
市民社会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西方社会。从古典时期至近现代的市民社会理论发展脉络可以看出,市民社会理论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人文要素,这些要素是构造社会自主交往和自治机制,孕育民主法治体制的核心价值。因此,市民社会的现实发展和理论创新对于推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以及文化创新性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的建立对于现存的政府行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它要求政府的能力进行改革与提升。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的同时,必须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科学地化解矛盾,造就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妥善处理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使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起到及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缺少整体性的价值理性共识,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基于对该社会制度安排的合法性积极认同基础上的自觉、自律的行为风范表现,因此构成文明、公正而健康的现代政治国家的核心治理理念,同时也是现代公民社会健全发育之最重要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市场经济“理性经济人”之偏狭的“工具理性”预设,决定了其很难形成“社会-文化人”的公共价值体验与情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立,客观上使有关“公共事业”的使命、责任等问题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意味着必须重塑以“群体互惠与意义共享”为价值目标的自愿的“公民社会共同体”的生存信念,并将其作为一种理想的新制度价值理念选择。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文章从党的领导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政治保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乡土社会向现代契约社会转型时期下,由于社会不公平感增强、社会流动性增加、基层政府公信力下降和社会信用体系缺乏实际效力等现象的出现,使社会诚信失序的现象愈加严重。文章提出要缓解并改善这一现状,必须通过培养人们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关注人们的道德激励与利益动机的相容性,重视现代社会运行中的法律作用,全面推进政府、企业和个人三大信用主体建设等外部机制来规制社会失序乱象,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平稳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