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月是典型的文学意象和永恒的主题,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李白是写月最多的诗人,其月亮意象思维深受我国日月阴阳文化思维模式以及《诗经》、仙话幻想和历朝诗赋乐府的影响。他借明月意象向外探取宇宙的奥妙,向内则反观心灵的隐曲。李白之人月相得体现的是诗人与月之精神契合,以及诗人与天地万象共享历史哲学与时间哲学的精神探索。  相似文献   

2.
李白作为唐代著名诗人,其作品中涉及月的不下于三百处。面对清幽恬静之月李白在诗中抒发着乡思闺怨、人生感慨以及感时伤怀,流露出无限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3.
王璇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3):119-123
月意象经常在中英文传统诗歌中出现,为许多著名诗人采用,具有深刻的隐喻内涵。语言学的认知转向后,隐喻的意义已不限于修辞学范畴。莱可夫(Lakoff)等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此物理解和体验彼物",是人类根本的思维方式之一。在这个意义上,诗歌隐喻被认为是常规隐喻的延伸,二者无本质差别。对中英文传统诗歌中的月意象进行梳理之后,不难发现这些意象的隐喻内涵有着共同的认知基础,即"女神"的神话原型。通过平行分析,建立起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以此说明"月亮是女神"(MOON IS GODDESS)是一个对月意象进行元认知的概念隐喻,是中英文传统诗歌中月意象塑造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4.
古人膜拜天体自然,并演绎了不少神话传说,对月亮的崇拜也是如此。古代月神话与月崇拜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古人月神观念产生的原因,认为月神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与早期农牧业生产和农牧业社会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几种月神形象:月母常羲,月神西王母,嫦娥奔月等;月神话的寓意。  相似文献   

5.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是李白《把酒问月》中的名句,为后人们千古传诵。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这颗围绕着地球运转的无生命的行星曾激起了许多文人骚客的感慨,并写下了万千诗句,而在所有歌咏月亮的诗词中,又数李白对月亮的歌咏最为精彩。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唐代由强盛走向衰亡的过程,他是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他的诗歌具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感情热烈、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无拘无束。他的作品与别人不同,别人的作品也很难与他的作品相混,对月亮的咏叹便是这样。在李白的诗词中,月亮总是被赋  相似文献   

6.
成英丽 《科技资讯》2010,(29):212-212,214
月亮引发了诗人对宇宙与人生的思考,对瞬间与永恒、生命与死亡等对立哲学观念的思索。宋代词人常用月意象来传达对人生、生命的思考和喟叹,给月意象赋予了深刻的悲剧色彩,写出了对生命的哲学思考,把对岁月的流逝,世事无常的无可奈何的心情细腻地歌吟出来。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涉月诗词甚多,并形成一个关于月亮的意象群,而这些意象大都或多少的濡染着几许孤寂和衰悉,本文将借助神话资料,通过对月亮原型的考察,探求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有多面性,其多面性根结底是由事物的多面性造成的。“月”这一意象经过无数人文骚客的长期锤炼,意蕴深厚,情感丰富。由于月亮本身不发光,因反射太阳光才被我们看见,在男尊重女卑的传统观念中,就成为女性的特指;由于月亮有圆缺盈亏的变化,又引起人们思乡惜别及对人生世事的联想;月光不像太阳光强烈,它是朦胧而柔情的,这便符合古人的感伤,成为其吟咏人生的一个意象寄托。所以,“月”这一意象不仅有其特殊的意象范畴,而且它也蕴涵着中国人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情感。  相似文献   

9.
李白诗歌中,自然意象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神话意象注入了强烈的主观意识,社会意象寄寓着丰富的社会认识.李白在这些意象中寄寓了潇洒之情、自由意志与社会立场.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它已成为文化传统因子的一部分,融入了中国人的思维中。原型是一种典型或重复出现的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是经常出现的意象,运用原型批评对其进行分析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许思园先生以浮士德精神称论李白 ,认为其天才至上的思想、抛弃和超越的热情以及独步千载的影响力 ,与西方浮士德精神相通。但李白更是传统的、中国的 ,其对生命和谐的追求、功成身退的人生理念、融注在酒与月意象中的诗情 ,都是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李白身上有异质的因素 ,但总体上讲李白是传统文化渊源上的个性扩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月之原型意象及衍生意象对《红楼梦》从内容上进行解构,认为《红楼梦》的主旨是为全人类的母亲唱一曲赞歌,为封建末世的不幸女性唱一曲颂歌和悲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女性崇拜意识。有关小说内容的其他观点,都应在此之下,这是作者最主要的创作意图。又从月之运行规律对《红楼梦》的结构和情报进行了解构,认为小说仅写了月亮一月运行的四分之一周期,是用月亮的小循环推出社会和家族兴亡的大循环的,所以小说到八十回就是完整的,不存在所谓“遗稿”的“迷失”问题,高鹗续书恰恰是符合曹雪芹的愿意的。月之意象是解开《红楼梦》的一把钥匙,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3.
皓月高悬,皎光如水。古往今来,天上那时亏时盈的月亮,引发人们浮想联翩。唐朝大诗人李白自称"月奴",写下了如"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吟月诗句。实际上,古今中外,有关月亮的美丽神话、奇特习俗和动人诗篇,洋洋大观。自从人类登上月球,采集到月岩标本,明月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了。但月亮与人依依不舍、左右常随的可亲情景,常常令人感到神秘。撩开上古的月神崇拜和星相学的迷信面纱,月亮与人体之间的许多复杂的联系,仍然是有待科学去揭示的未解之谜。月亮与生物繁衍人类对月神崇拜的古老传统,不仅和  相似文献   

14.
月亮这一深邃神秘而又美丽多情的自然物象,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天空中同样是一轮光焰夺目的明珠。人们喜欢月亮,崇拜月亮,给月亮编织了许许多多的美丽神话,形成了与月有关的很多风俗;人们梦月、咏月、赏月……中国月亮已成为一个文化了有月亮,早已超出了她纯自然物象的一般意义。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特别是在灿若星河的古代诗歌中,形成了一个众星捧月的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5.
月亮是我国文学中一个古老而优美的意象,也是我国文学中一个极富民族特性的意象,但学界对这一意象的审美形态及其在我国文学中的独特地位未能予以足够重视。本文试图从月亮的审美属性对它的审美形态试作分析,并且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进一步揭示月亮之所以成为民族性意象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月几望“,义为月亮接近十五盈满,爻辞中则由月亮圆满状而联想到人事的圆满。《周易》爻 辞“月几望“的象征作用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满月象征着美满团圆的思维方式的确是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7.
释"月几望"     
"月几望",义为月亮接近十五盈满,爻辞中则由月亮圆满状而联想到人事的圆满.《周易》爻辞"月几望"的象征作用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满月象征着美满团圆的思维方式的确是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8.
浅论王昌龄七绝诗中月亮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王昌龄诗歌创作的最大贡献在于把七绝创作与意象经营融为一体,成功地在七绝中运用了意象、意境学说。而王昌龄七绝中最成功的意象则是“月亮”。文章分析了边塞诗、宫怨诗、送别诗中的月亮意象,认为征人月因包含深沉悠远的历史内涵而显得悲壮空旷,宫人月因体现幽愁哀怨的宫女情而显得凄冷孤寂,友人月因寄托真挚深厚的友人情谊而显得真挚旷达。因此王昌龄创造出的以月亮为中心意象的“意境”,拓深了诗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余光中强调"纵的继承",李白诗歌是其重要的取法对象,而余氏向李白致敬的代表作是《寻李白》、《戏李白》、《念李白》(论文称之为"李白三部曲"),因此先运用修辞学"引用格"知识,地毯式地分析"李白三部曲"对李白诗歌的引用情形,其次运用意象学知识,以"典故意象"的角度切入,探究出"李白三部曲"对于李白诗歌不仅有所继承,更有所开创,其中探讨"复合意象"和"主意象"时,还辅助运用了章法学、文法学知识。从这样的考察中可以发现:"李白三部曲"从古典中镕铸现代文学的新生命,这才是"纵的继承"的真正精神,"李白三部曲"可说是一次非常精彩的示范。  相似文献   

20.
月亮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她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负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凝聚着古老民族的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从追述月亮神话的起源入手,着重从月亮的原始意象、审美内涵、文化心理三个方面分析了古代诗歌中月亮意象的丰富内涵,以期对人与自然,自然与文学这一重大课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