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算法流行程度与其有无价值负荷认知存在张力。质疑算法中性工具论,视算法设计为技术人工物设计,并据其四种变量阐述伦理与设计者关系,分析算法必然价值负荷。又借医疗图像识别算法设计过程分析,发现此类算法须设置一定阈值来确定一细胞是否患病。被选阈值部分依靠软件设计者避免假阳性避免假阴性的偏好,而这种偏好取决于某些价值判断。同时,还从科学行动者职能和相对绝对价值判断等维度提供哲学辩护。最后,针对如何处理算法伦理问题,寻求其预防原则及相关伦理观应对方案,主张算法伦理假设透明且易于识别,伦理决策留给用户。  相似文献   

2.
认知的具身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认知科学中存在一个具身认知的运动。认知的具身观认为,我们的心智和理性能力是具身的。与认知的具身观相对立的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认知主义(cognitivism)的观念,这是一个基于“客观主义”意义的认知观。客观主义的意义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和结果独立于进行认知活动的人的身体结构和认知发生于其中的认知情境。与之相对,认知的具身观认为认知是身体一主体在实时的环境中的相互作用活动。认知科学的当代发现表明,意义在认知中处于中心地位:我们的认知活动是通过意义和世界紧密关联的。心智的本质在于它构成意义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认知心理学研究心智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理学在探索心智奥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认知心理学对人的心智活动过程与机制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心智现象及其内部过程的细微认知和理解。本文从阐述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和沿革入手,揭示认知心理学关于心智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途径与方法,并就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和心智问题的研究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意大利工业设计发展经验(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大利设计能有今天如此高的成就,依靠的是散布在意大利中北部地区众多的中小型生产企业的支持、政府的外向型经济政策、得天独厚的文化认知、自由精神和创新意识及强有力的设计批评体系。本文拟从以上几个方面深入剖析意大利设计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反思我国设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合乎伦理设计”的理论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智能设计是为了满足设计主体的目的而制造人工物的过程,设计是合目的性与合价值性的统一,设计体现设计者的意愿,设计关注设计的目的、行为以及人工物的功能。与其他技术人工物不同,智能机器具有自身推理能力与自动决策功能,为了更好地设计人工智能客体,为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功能,必须对其理论基础追踪溯源,对其理论来源与理论前提进行充分挖掘,才能保证人工智能设计在设计之初把人类规范与道德嵌入到智能机器中,才能规范智能机器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类传播活动从技术角度看是人类通过媒介运用符号进行的一种文化质证行为。其中,媒介结构着人类的空间及其中的内容,影响着社会信息传递和构造的进程和方向。符号是人类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表达了传播主体的意义内涵,而文化在人类传播活动中提供人类对信息的选择和解读原则,决定了人类的行为的规则取舍。这表明,传播本质上是人寓于具体时空的主体性表达。  相似文献   

7.
设计可被视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技术认知与实践系统,可以从哲学的不同层次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观察和思考,使设计哲学成为当代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的整体性发展的可行径路。在认识论视域内,设计存在论是设计本质论的前提;在实践论视域内,设计本质论是设计存在论的前提。人们对设计的科学的认知从经验层次逐步迈向了理论层次,同时逐渐形成了设计自身的理论方法,并将其贯穿于设计手段和实践之中。设计中的思维与行为的互动发展历程始终是围绕着"整体和部分"、"手段和目的"、"主体与客体"等范畴展开的。  相似文献   

8.
事物内在矛盾的运动使得事物具有两重性,但不同事物所具有的两重性深刻程度是不同的。人们因实践活动的历史过程性和感知与思维能力的局限,未必能同时认识并辩证地把握事物的两重性,因而形成悖论。由悖论的这种本质和根源,可以明确悖论研究的应然方向。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设计界引入吉布森的可供性概念后,出现了设计的生态方法研究进路、设计的关系研究进路、结合活动理论的研究进路、诺曼之后的认知科学研究进路等。各种研究进路对可供性内涵都是有益的探索,但前提应当是充分理解其生态理论的逻辑性,坚持生态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解读海德格尔技术哲学思想的过程中,对他的技术定义、技术活动的决定性因素、技术发展的方式等提出疑问,其目的是要将对技术本质的认识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企业家能力提高的途径:企业家学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应用认知科学的原理对企业家获取、保持并使用必要的企业家知识去发展他们事业的活动过程与认知过程进行了阐述,指出企业家只有不断地进行学习,才能管理不断发展的事业,企业家通过认知活动所取得的知识或技巧只有上升到企业家专长,他们的经营活动才能更为高效。  相似文献   

12.
莱布尼茨将认知看作是心灵特有的活动,心灵的认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心灵的认知首先需要感觉作为一种"机缘"促发认知的开始。在感觉和内在注意的共同作用下,微知觉不断地影像化,同时天赋观念不断地以潜在转化为现实,微知觉便实现了对认知的建构。进而心灵通过反省和推理将天赋观念从自身中"抽引"出来,最后通过统觉对认知的整合才使整个认知过程得以完成。莱布尼茨虽然承认感觉作为认知机缘的必要性,但他也认为感觉是有限的,认知的缘起需要感觉和注意作为双重来源,并且整个认知活动都是心灵自身的内在活动。这体现了他作为理性主义者尝试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他的认知思想也充分体现了他为调和二者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从笛卡尔的心身二元论到功能主义,再到计算认知都断定认知独立于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造成“离身”的认知;而涉身认知则提出认知是身体的认知,大脑是身体的大脑,认知过程是包含大脑的身体的动态活动过程,离开了身体,认知与心灵根本就不存在;近期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更是指出认知是通过大脑、肌肤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动态耦合成的延展认知系统,认知过程不再局限于头颅与肌肤之中,延展到了外在的世界,从而超越了认知的界限.那么,认知的界限是大脑,还是包含大脑的身体,还是应该超越认知的界限?本文通过对以亚当斯、爱德华和鲁伯特等为代表的认知界限的捍卫者和以克拉克与查尔默斯、梅纳瑞、卡麦诺等为代表的超越者的观点和论证进行详细的分析,给出认知以及认知过程的适当认识,并提出超越认知界限的辩据.  相似文献   

14.
技术本质的界定是技术理论探讨中不可回避但却不易达成共识的重要问题,这既存在着技术本质客观上的复杂性,又存在着认识主观层次上的差异性,二者共同决定的技术本质必然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但都是不同程度对技术本质的逼近。本文在批判技术哲学演进中各阶段出现的关于技术本质的片面认识的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了技术构成的要素,并提出技术的本质是存在及其过程的观点,试图达到对技术本质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5.
具身心智的物理主义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身的认知观认为,人类的心智和理性是具身的。从维果茨基活动理论传统的视角出发,通过对莱考夫和约翰逊的典型例子以及西伦和史密斯的动力认知案例的分析,对认知语言学中发展起来的两种具身认知主张进行了批判。论证了具身的认知观并没有能够推翻认知是一个在认识上独立存在的客观属性的过程这样一种物理主义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具身的认知观所面临的物理主义困境。  相似文献   

16.
工程的本质是工程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工程实践活动视角出发界定工程概念,并没有囊括工程本质的全部内涵。工程活动、工程师和工程物是工程整体的主要部分,工程的本质是这三者的本质的统一。工程在本质上是与人的生存及世界相关联的,工程不仅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过程,还是对人类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整体的敞开过程。工程通过工程活动建造工程物所开启的空间,聚集世界整体于一处,而让人的生存展开。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实践过程就是对自然世界进行设计和改造的过程,就是以自然环境的“自然秩序”为基础建立“技术秩序”,进而在“技术秩序”的基础上构造人类世界的“社会秩序”的过程,呈现于从“自然秩序”的“混沌肉体”到“技术秩序”的“技性身体”,并依托“技性身体”重构“无序环境”为“有序世界”的“技性自然”,再以“技性自然”为手段建构有序生活,塑形人类社会为“技性社会”的过程。人类因设计而存在,且设计贯穿于“自然秩序”向“社会秩序”的转化全程,所以,可以通过设计改变秩序,进而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22,(1):26-27
2021年10月26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奖牌发布.奖牌是冬奥会景观元素的重要内容,奖牌的设计既体现举办国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也凝聚着设计者的巧妙构思和精彩创意.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奖牌设计蕴含何种理念?灵感来源何处?  相似文献   

19.
意义何以可能?--普特南的新语义学理论读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特南的意义理论是对传统语义学的反叛,它否定了将意义看作可由心灵把握的固定对象并以其决定指称的做法,主张指称决定意义;与些相关,他提出了语言劳动分工、因果指称理论、科学本质主义等一系列主张,在英美哲学界激起强烈反响,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本文阐释了普特南这一重要学说的理论内涵并分析了它的得失。  相似文献   

20.
元宇宙之所以成为可能,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其深度沉浸性。对深度沉浸感的生成本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深度沉浸主要表现在时间性的沉淀和空间性的扩展,深度沉浸的空间性是时间性的外部表现形式;对深度沉浸感的生成机制进行探讨,指出深度沉浸的基础是感知主体的行动具身性所包含的感知整体性、感知-运动一体性和感知协同性,以及认知延展性所包含的虚拟与虚幻的区分、现实对虚拟的反向补偿以及化身认知的非表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