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9 毫秒
1.
否定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思想,特别是西方逻辑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主要包括否定的定义和本质,是否有与否定命题相对应的否定的事实存在,以及否定命题与肯定命题作为描述世界的方式是否具有同等地位这样互为相关的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形式逻辑是一种二值逻辑。它假定判断的值只有真假两种情况,即任何一个判断总是或真或假的。非真即假,非假即真。在此基础上矛盾律、排中律等逻辑规律才得以成立。...  相似文献   

3.
粗略而言,逻辑主义主张数学真理是逻辑真理的一个子集。如果说逻辑定律在所有可能世界中为真,那么作为其子集的数学定律亦普遍成立,逻辑主义试图以此方式来回答数学定律何以具有必然性这一问题。弗雷格的逻辑主义论题可初步表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否定性事实问题一方面与真理符合论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又涉及到认知主体如何理解否定的问题,因而是逻辑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罗素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在逻辑原子主义时期,罗素认为没有否定性事实就无法解释肯定性假命题和否定性真命题,因此否定性事实是存在的。在转向中立一元论后,罗素将否定联结词转换为主体的认知状态,并认为包含"不"的判断语句的真值是由认知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的感觉所确定,因此否定性事实并不存在。当代学者巴克和杰戈对否定性事实的存在性提出了新的论证,这为批判地看待罗素在否定性事实问题上的思想转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逻辑哲学存在着两个基本的假设,第一个假设是命题与实在具有对应关系,第二个假设是肯定命题(p)与否定命题(~p)同构,即互为真假.前一个假设产生了一个非常棘手的负(否定)事实问题,而后一个假设本身也还有待证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维特根斯坦确立了两个基本原则,即可能性原则和同一意谓原则(p和非p具有同一意谓).本文主要论述了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两个基本原则产生的背景及其内涵,据此诠释了维特根斯坦所宣称的"我理论的主要特点是:认为p和非p具有同一意谓."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核,同时指出了这两个基本原则对于哲学划界等问题的重要意义,从新的角度揭示了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这两门新兴学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与讨论,作者认为:(1)尽管“哲学逻辑”在英美哲学界与逻辑界具有不同的涵义,但我们宜在比较规范和合乎词义习惯的意义上使用“哲学逻辑”一词-用“哲学逻辑”指称不同于经典逻辑或标准逻辑的诸现代逻辑分支。(2)关于逻辑哲学,可以定义为研究逻辑特别是现代逻辑及其发展中的哲学问题的学科,这是一门介于元逻辑与语言哲学之间的学科。  相似文献   

7.
辩证法能够逻辑化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批判自黑格尔以来一直存在的把辩证法逻辑化的错误倾向,笔者论证了以下四点;(1)由于运动的基本性,无论是“矛盾”或“相互作用”都不可能解释所有运动变化;(2)运动和变化范畴不适用于“类”和“概念”,尤其不适用于逻辑推理的对象;(3)逻辑和辩证思维成立的主观前提首先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中;(4)现代教学与逻辑的发展表明,辩证法的某些方面可以逻辑化,却包含着根本的非逻辑内容。这一批判将进一步恢复实践唯物主义的真精神,把唯物辩证法和逻辑分析方法统一起来,达到现代哲学研究所要求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8.
普特南曾提出“逻辑是经验的”这一惊世骇俗的论题。他主张,正如广义相对论揭示出非欧几何才是真正描述现实世界的几何学一样,量子力学也意味着量子逻辑才是隐藏在经典逻辑背后的“真逻辑”。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普特南口中的“量子逻辑”这一概念曾经历过重大的转变。但是概念的修正并没有帮助普特南成功地论证量子力学命题真值的实在性,并且他最后也不得不承认非欧几何与量子逻辑的类比是不妥当的。应该说,普特南的工作确实说明量子逻辑可以提供同样好的量子力学解释,不逊色于保留经典逻辑的解释;但量子逻辑并不是唯一的“真逻辑”,无论是否局限在量子逻辑的范围内,围绕着量子力学解释的逻辑系统都是支持着逻辑多元主义的。  相似文献   

9.
IF逻辑是当代著名逻辑学家兼哲学家雅各·亨迪卡新近所创立的一种非经典逻辑,亨迪卡自称它将导致“逻辑学和数学基础研究中的一场革命”。本文论述了IF逻辑的缘起、主要结果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对应原理─—多种非经典逻辑的通用原理桂起权,刘东波近年来,多种非经典逻辑、哲学逻辑的发展迅猛异常。是总结其通用原理的时候了!我们曾在别处详细分析过对应原理的真谛及其对科学方法论的价值[1],而本文的目标则是分析其逻辑方法论意义。一、什么是对应原理贝塔...  相似文献   

11.
维·谢·斯焦宾院士是享誉世界的苏联和俄罗斯著名科学哲学家,俄联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斯焦宾院士在自己的科学研究中,针对从“经典科学”到“非经典科学”再到“后非经典科学”科学革命的事实,提出了从“经典理性”到“非经典理性”再到“后非经典理性”的哲学-方法论转向,进而实现了从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经典(或非经典)科学哲学”向以社会-文化主义为代表的“后非经典科学哲学”的转变。后非经典科学哲学是对当下由技术型文明产生的人类全球性危机的回应,是从修订以往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将关于自然界、社会、文化和人类的科学观点融合起来,动态地、发展地思考自然科学、哲学人学和社会科学的历史性大综合、大转向。苏联解体后,斯焦宾院士在以往研究科学结构的基础上,独创性地发展了后非经典科学哲学,为人类走出技术型文明的困境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察科幻小说、影视作品中的父母型机器人、子女型机器人和保姆型机器人,本文探析了机器人介入家庭后引发的亲子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传统亲子伦理关系,如自主原则、尊重原则、关怀原则和责任原则均构成了挑战。机器人对亲子关系产生的影响可从以下方面理解:(1)从聚焦家庭个体之间的微观伦理,转变为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宏观伦理;(2)从以情感伦理为主的亲子关系,转变为以理性共识原则为主的亲子关系;(3)须把机器人是否具有独立的人格、人权,作为解决新伦理关系的关键。最后,本文还认为,新伦理规则并非是对传统亲子间伦理原则的否定,而是对其补充。  相似文献   

13.
蒯因通过对第二类分析陈述的质疑,否定分析与综合的区分。本文用可能世界的方法阐明这类分析陈述与经验陈述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语义规则而后者表述的是经验的事实。从而在是否独立于经验的意义上确立分析与综合的区分,并从这个区分的本性中去除了“必然-偶然”的性质,认为它只是“先天-后天”的区分。而语言本身的先天性是第二类分析陈述所具有的分析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本文致力于解决非实质相似(不同类型)假设归纳支持的可比性问题。首先,本文分析了刘壮虎提出的VIL系统,指出由于语义、表达能力、相关变量方法三方面的困难,VIL系统是不恰当的、不完备的,因而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其次,本文重新表述了J.Cohen归纳支持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变量方法,在此基础上指出J.Cohen的归纳支持句法同样是不完备、不恰当的。再次,本文吸取Cohen理论中的合理部分——相关变量方法,纠正了J.Cohen对上述句法中有关原理的证明错误,提出和证明了六条新的原理,构造了归纳支持句法非形式系统,克服了Cohen理论的困难,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最后,本文指出;对归纳支持的逻辑结构的研究有可能导致全新的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通常的观念中,根据对应原理,经典系统与量子系统建立起一种对应,即经典力不只是量子力学所描述的物理学更深层真理的近似。希而,本文通过对量子混沌的讨论深刻揭示,无论是作为物理学的理想,或作为哲学的论断,世界是统一的,但具体的统一性却是对理想化和抽象化的否定。  相似文献   

16.
G.Shackle分析了非空决策(即不明情况下的大胆决策),指出存在一类无法用Pasca-lian概率描述的非分布式(即非随机性)不确定性,并构造潜在惊奇理论试图对上述不确定性进行度量。本文的研究表明:非分布式不确定性的根源是(i)知识的不完全性,(ii)知识的不协调性。Shackle没有能够对上述不确定性的抽象结构进行描述,也没有能够对知识的不协调性进行度量。因此,Shackle虽然已揭示了非分布式不确定性的主要性质,却无法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它作完整的描述。本文在Shackle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非Pascalian概率定义,阐明了上述不确定性的数字结构,并且运用内容分析的逻辑方法,对知识的不协调性进行度量;构造了非Pascalian概率的逻辑解释,为克服Shackle理论的困难、进一步发展非Pascalian概率理论,提供一种可能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尝试从两个角度考虑技术现象:一方面,是在哲学视野下界定技术范畴和对技术进行规范性反思;另一方面,则是探讨视域的弊开,技术意识的自觉对于宣论思考可能具有的意义。就前者而言,本文强调技术作为主客体间基于力量逻辑的对话方式的实践性特征及技术自身的非道德性,而在后一方面,我认为,技术意识与眼光为我们的哲学思考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先结合实例分析论证统计规律并未否定严格的因果关系,说明极小概率事件并不是“本质上的偶然性”;接着论述系统的开放性和非线性因果关系都不否定严格的因果关系,涨落现象和“分叉点”问题也不是“本质上的偶然性”。并指出“本质上的偶然性”在理论上难以成立,同时,严格因果关系普遍有效地不必然导致决定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介绍当代著名语言哲学家John R.塞尔的“中文房间”模型,认为它是对包括图灵标准在内的已有人工标准的挑战。本文继而对“中文房间”模型的逻辑基础问题进行讨论,指出基于二值逻辑的二进制计算机系统只能是非智能型的,智能计算机系统需要使用除经典二值逻辑以外的更多的逻辑系统和方法。作者给出了多值逻辑理论计算机的一些例子。本文最后指出,塞尔的“中文房间”模型应该成为人工智能的一个新标准。塞尔标准的意义在于:它说明机器智能是有限度的,机器智能永远不可能超过人类智能。因此,它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一个动态的、恒久适用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动物权利的道德实践必须回答“捕食问题”,即,是否应该干涉自然界中的捕食甚至灭绝食肉动物。本文剖析了汤姆·里根关于此实践困境的立场(即,不干涉自然)的三种辩护,即:(1)非人动物作为道德受体免于责罚;(2)保护人类免于被食肉动物攻击是一种特殊情形;(3)不干涉动物界的弱肉强食是对动物自身能力的敬重。但是,分析表明,这三种辩护都与动物权利自身的伦理学体系的核心相矛盾。进而,本文展示了权利论面对该实践困境的可能的有效辩护:一方面,灭绝食肉动物的实践是以一种“剥夺”的伤害替换“侵害”的伤害,因而不具有应然性;另一方面,“生命价值”的阐明也为保护人类免受食肉动物攻击提供了合理的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