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从人口、经济、居民生活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值的方法对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重点对流域28个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空间格局特征具有明显的行政等级性,其中经济、居民生活城镇化指数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吻合,且基本与综合城镇化发展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四方面选取17项指标构建了评价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各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得分.以综合得分为变量对福建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即城镇化水平高的县域之间相邻,城镇化水平低的县域在空间上也相邻:同时福建省区域中心城市对其周边县域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强.  相似文献   

3.
科学认知县域城镇化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可为促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8-2018年贵州省83个县域单元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城乡一体化3个维度构建了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方法探析贵州省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水平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8年贵州省各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城镇化质量中等别的数量不断增加,低等别的数量持续下降,但高等别的占比仍然偏低.(2)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内在耦合协调水平偏低且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稳步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六盘水市区、遵义市区以及仁怀市,缓慢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周围以及沪昆高铁沿线,低水平保持型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3)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城镇化质量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贵阳-遵义沿线区域;城镇化质量热点区域保持在贵阳、遵义及其周边区域;次热区域毗邻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黔中地区;而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贵州省应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抓手,补齐社会发展短板,持续提升县域城镇化质量和努力缩小区域差异;夯实黔中地区对贵州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县域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城镇化率统计和测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综合城镇化水平的概念,以陕西省为例对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陕西省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以及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和单一城镇化水平拟合度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将我国中西部县域城镇化发展模式分为均衡型、资源驱动型和生态敏感型三类,并对各类模式地区的县域城镇化发展提出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5.
以宜宾市区县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4个方面构建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宜宾市10个区县的综合城镇化水平,并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探讨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因子和区域差异特征。结果表明: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在县域综合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中占有较大权重;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可分为县域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县域城镇化水平欠发展地区和县域城镇化水平落后地区3种类型。文章还对各类县域城镇化特征和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基于均方差权值法的山东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各属性指标权重系数的大小对评价结果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均方差权值法作为诸多客观赋权法中的一种,较好地解决了主观赋权法无法避免的某些随机性和主观臆断性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某些客观赋权法存在的局限.文章介绍了均方差权值法的基本原理及其操作过程,并运用该方法对山东省县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就县域城镇化要素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极不平衡,空间分异特征极其明显.从总体上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较相吻合,大致呈现为两轴相交的"┣"型格局.  相似文献   

7.
界定了区域空间一体化的内涵,分析了区域空间关联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空间关联发展评价模型,以西安市长安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对长安区2000-2005年空间关联强度的发展趋势做出动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2000~2005年,长安区的空间关联程度指数有很大的提高,经济、社会、基础设施水平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生态系统协调度发展缓慢,社会收入差距在逐年扩大.合理解决上述问题是区域空间一体化和构建和谐长安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采用变异系数、聚类分析、空间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利用1990,2000,2010年河南省县域非农业人口数据,分析了1990年以来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随时间变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1990—2010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且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大致为西高东低,西北部与京广铁路沿线部分形成一个"T"字形的县域城镇化率较高的区域,低城镇化率分布在开封—周口等黄淮地区.②城镇化发展较好的县域大部分分布在那些工业化水平高,资源丰富的地区,而那些传统的农业地区(如黄淮平原地区)城镇化率依然较低.③县域经济发展阶段、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密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等是影响河南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提出河南省重点发展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同时,注入更多的精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生产,完善县域产业结构,增强县域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山西省2005年~2014年城镇化率数据,在Arc GIS软件的支持下,探索山西省县域城镇化的时空分布及城镇化水平发展动力机制.结果表明,首先近十年间山西省县域城镇化时空水平差距整体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第二,城镇化水平地区空间分异比较明显,高度城镇化地区多集中于地级市,西部城镇化水平较东部高;第三,对城镇化水平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城镇化与第二农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在第二产业发达区域,其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及可获得性原则,从经济发展、人口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等3个方面选取了15个指标,构建了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40个县域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系统聚类.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悬殊,空间分异格局特征非常明显,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沿海高于内陆、沿交通线地带城镇化发展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最后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影响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镇化更加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平衡化、宏观调控强化、发展全面化以及发展速度合理化.中心镇是新型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文章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以培育型为主、兼顾延续型"的县域中心镇遴选思路.同时以环长株潭城市群范围内的衡山县为例开展实证研究,采用综合指标方法,定量测度县域各城镇的培育和延续价值,提出中心镇遴选方案,进而为其他类似区域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县域为基本单元,遵循全面性、主导型、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3个方面选取17个指标,构建了南四湖流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值法求出各指标权重,并计算出南四湖流域各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借助SPSS17.0软件对综合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并据此将南四湖流域分为4个等级.结果表明:经济指数与社会生活指数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人口指数、经济指数、社会生活指数与城镇化发展指数大体呈正相关关系;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行政等级性.最后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城镇化进一步优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1990年以来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培阳  闫岩 《河南科学》2008,26(4):482-485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是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差异在空间的重要反映.以人均GDP作为测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变量指标,从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3个方面来分析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得出其经济空间集聚十分明显,且总体呈逐步扩大趋势;其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已形成"核心-边缘"空间模式;最后通过对县域单元增长类型的划分简要分析了福建省经济增长空间格局的演化.  相似文献   

14.
农民收入的差异问题是导致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主导因素,考察县域农民收入的演变特征对增加农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采用变异函数、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河北省2000—2015年间县域农民收入区域差异进行了测度,同时分析了形成该格局的原因.研究表明:1)河北省农民收入区域差异性不断降低,空间上县域农民收入呈"高高集聚,低低集聚"格局,形成了以"永清县"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以"唐山-秦皇岛市"为核心的增长极,以及以"涞源-蔚县-阳原-宣化-崇礼-张北"和"清河-故城-景县-吴桥"等县为中心的农民低收入带. 2)农民收入增长率北高南低,北京周边形成"涞水-怀来-赤城-兴隆"等县的农民较高收入带,以及"阜平-行唐-藁城-辛集-故城"等的农民收入低增长率带. 3)地理差异是导致河北省南北部差异的根本因素,政策的倾斜是东部地区热点区增大的主要影响因素,但随着经济水平、城镇化工业化的提高以及农村金融的普及,县域农民收入差异性在不断降低.  相似文献   

15.
基于陕西省和甘肃省省域、市域与县域社会经济数据和空间数据,采用城市基尼系数、首位城市集聚度、城市建成区扩展强度分析及重心变化分析等研究方法,从不同空间尺度对陕西省和甘肃省1990—2015年的城市发展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陕甘两省城市建城区扩张强度整体不断增强;甘肃省城市建城区重心折返迁移,陕西省迅速向东北方向转移.陕甘两地均为分散化的空间结构;甘肃省城市规模差异及要素集聚能力均先减后增,陕西省城市规模差异及要素集聚能力均不断增大;甘肃省地域范围广,不能兼顾所有城市发展,城市发展差异大,陕西省前期城市发展快,后期遇到发展瓶颈,发展受限.陕西省的城市规模整体上大于甘肃省,陕西省为强单中心城市结构,而甘肃省为双核心城市结构.陕甘两省城镇化水平整体不断增强;城市发展规模较大的城市,对其周边县域城镇化水平带动作用越强.县域尺度上,陕西省县域城镇化发展相对较协调,而甘肃省县域城镇化发展差异较大.自然环境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驱动力;经济因素是城市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不同空间尺度地区的联动发展不仅推动了大区域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小区域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在区域城镇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马尔科夫链、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中原城市群2000、2005、2010、2013年各个县市的城镇化水平时空演变状况.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居于较高城镇化水平以及较低城镇化水平的县市稳定性很强,城镇化水平变化幅度小.(2)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逐步扩大,低水平区域逐渐减小.高城镇化水平区域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中部地区以及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低水平县市分布在西南部区域以及东部的部分区域.(3)城镇化水平高高集聚区基本位于中原城市群的中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中原城市群东部区域.(4)基础条件、区域相互作用、产业结构是形成中原城市群县域城镇化时空演变结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基于空间联系视角,以福建省64个县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构建福建省各县域间物流空间联系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算物流联系网络的网络密度、网络中心性以及凝聚子群,从而对其联系强度、方向和空间布局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内各县域物流质量水平差异性显著,物流空间联系分布不均衡,最大引力线核心区域结构较为稳定,具有区域物流"路径依赖性"的特征,逐渐形成在福州、泉州局部地区"集团化"格局.闽东、闽东南地区物流空间联系网络复杂程度稳步提升并不断向内陆地区拓展;物流网络多中心性格局逐渐形成,以福州市辖区域、泉州市辖区域、厦门市辖区域、三明市辖区域等为主导的四大县域物流圈正在不断发育壮大.  相似文献   

18.
虞志刚 《河南科学》2020,38(3):495-500
利用地理空间探测器以及样带研究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的空间分异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分布以郑州为中心呈现单极模式,并沿京广线和陇海线形成"十"字交错的高城镇化率带;在单因子探测中,影响城镇化率空间分布的最主导因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其次是第二和第三产业总值占比;在双因子作用力探析中,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第二和第三产业人员占比的双因子增强作用最强,表明河南省人口城镇化进程与产业城镇化进程具有较高的协调性.未来河南省还需提升产业层次,通过向工业服务业转型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以促进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连片特困地区六盘山片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在GeoDA与ArcGIS软件支持下综合运用Moran指数、LISA集群图、G指数趋势图分析法等,对六盘山片区2000年、2006年与2012年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趋势、特征与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片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广阔的极度欠发达区域为扶贫的重中之重;六盘山片区高值聚集与低值聚集现象明显,且趋势不断加强.应加快增长极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立足自身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地区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差异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空间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1993—2013年京津冀地区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和路径设计提供依据。得到以下结论。1)京津冀地区县域人均GDP快速增长,县域间的差异扩大;县域人均GDP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趋同性在增强。2)京津唐地区一直是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河北省大部分县域的人均GDP处于较低水平,"涞源县–高阳县–武邑县–枣强县–邱县"经济冷点带逐渐形成;县域人均GDP呈现"东北–西南"的走向分布,并且整体上呈现强化趋势;经济发展重心以文安县为核心,呈现"先西南、后东北"的"V"形变动,东北方向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强化。3)与OLS模型相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明显改善。人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人均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以及城镇化水平等显著促进了2013年京津冀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