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吴楠楠  王素娜  高磊  张玫  岳伟明 《河南科学》2014,32(7):1355-1359
借助生态足迹法模型,选取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平顶山市为研究区域,对其人口容量进行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平顶山市2010年人口容量约为486万人,实际约为490万人;预测平顶山市2020年人口容量约为506万人.  相似文献   

2.
考虑居民收入差异的城市过剩通勤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确定收入影响过剩通勤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居民收入差异的城市过剩通勤模型,并利用最优增长分布模型模拟城市劳动人口与就业岗位增长.以绵阳市为例,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在新增14%劳动力(岗位)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最优职住平衡状态,并提出了未来绵阳市的各个收入阶层新增劳动人口与就业岗位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平顶山市农旅产业为研究对象,构建产业融合水平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相对发展度和障碍度模型,剖析2010—2021年平顶山市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演变特征和障碍因子,探究深化农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提升路径.结果表明:平顶山市农旅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农旅产业相对发展类型由旅游业发展滞后型逐步向农、旅同步发展型演化,农旅产业融合协调度从极度失调类型过渡到初步协调类型,但距离高度协调尚有差距;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等因子是提升农旅耦合协调水平的关键.建议大力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创新农旅产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人才回流和制定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规划,以推动平顶山市农旅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辽宁省14个地级市人口和经济数据,运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人口经济地理集中度、重心分析模型及Tobit回归,分析2000—2019年辽宁省人口与经济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口与经济的协调程度较低,即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的带动作用较弱;辽宁省人口与经济的地带性差异显著,人口与经济集聚水平呈现"中南部...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安徽人口红利变化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文章建立人口红利经济增长尾效测算模型,并基于2000—2016年安徽1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是资本存量,其次是劳动投入,而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却较低,仅为0.0214.安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尾效"值为0.001052,这...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产函数法对我国中部6省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并从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城乡结构3个视角出发,运用中部6省2001—2014年的面板数据模型对潜在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显示:2001—2014年间我国中部地区各省份实际经济增长率均低于其潜在经济增长率,且近年来潜在经济增长率呈持续下降趋势; 产业结构合理化能够促进潜在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高级化不利于其增长; 劳动年龄人口份额增加能够显著促进潜在经济增长,而人口抚养比上升不利于其增长; 城市化率提高有利于潜在经济增长,而城乡收入差距增大不利于其增长,但这种不利影响尚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运用生态足迹的改进模型——能值分析生态足迹方法对平顶山市2001年~2010年的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耕地生态可持续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平顶山市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变化不大;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不断增长;生态赤字逐年增大;耕地利用处于中等不可持续状态,接近于强不可持续;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较低,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相似文献   

8.
借助日本东京经济大学学者对我国劳动力进行推算的方法,利用人口普查资料,以国际通行的统计口径为标准,推算贵州省改革开放以来分性别。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等的序列数据,并依据所推算的结果,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未来贵州省劳动力人口做出初步的预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县域人口收缩现象,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以皖南地区35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域,基于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皖南地区县域人口收缩与增长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2000—2010年、2010—2017年两阶段内皖南地区县域人口收缩与增长并存且在空间上存在分异,根据两阶段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将县域类型划分为持续增长、显著增长、持续收缩、显著收缩四种类型。此外,定量分析了皖南地区2000—2010年、2010—2017年这两阶段县域人口收缩与增长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一个表征劳动力素质的指标--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封闭系统的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模型作了改进.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预期工作年限,引入了预期工作年限系数,并利用1995年抽样调查的劳动人口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比较了模型更改前后所得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21世纪近10年南宁市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借助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和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2000年和2010年南宁市城市内部人口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宁市城市内部人口空间结构总体表现为集聚。2000年和2010年南宁市人口密度均以西乡塘街道办事处范围内最高,兴宁区内各街道人口密度增长较快;2000—2010年人口重心向西北移动约1.2km;2000年人口密度函数和2010年人口密度函数分别以反函数模型和二次函数模型拟合最优。随着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加,人口密度递减;在市中心附近具有较大的向心效应,带来周边邻近区域人口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1.哈罗德—多马模型第一次真正以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增长问题,这个模型必须有四个前提假设的条件,即:国民储蓄率保持不变;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资本和劳动确定;劳动力按不变速度增长;不存在技术进步等。模型如下:  相似文献   

13.
基于河南省统计年鉴2006—2013年的数据,运用灰色预测理论,建立了河南省农村总人口以及农村劳动力的灰色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在未来几年,河南省农村总人口及农村劳动力人口将有所减少,劳动力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供应规模依然较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我国不同年龄组劳动参与率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基于作者关于我国二孩政策背景下人口规模与结构的预测结果,测算了2018—2025年我国15—64岁每5岁年龄组劳动力的供给量。结果表明,我国劳动力将在2018—2025期间逐年递减,由7.60亿下降至7.37亿人,并将出现高龄化趋势。2025年我国25—29岁、45—49岁劳动力的占比分别比2018年的明显减少4.5与3个百分点,50—59岁劳动力的占比较2018年明显增加4.2个百分点。为缓解劳动力供给下降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建议通过减少育儿成本的举措提高生育水平,尤其是提高一孩的生育率;同时提高我国45—54岁的城市和镇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增加劳动力供给。  相似文献   

15.
快速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日益突出,新疆经济相对滞后且生态环境较脆弱,研究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可为其长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新疆2010—2019年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以探索该区两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及协调程度的现状.结果表明:2010—2019年,新疆城镇化综合发展水...  相似文献   

16.
城乡协调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利用2000—2013年统计数据,以平顶山市为例,在城乡协调发展概念解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平顶山市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其城乡协调发展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平顶山市城乡协调发展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呈阶段性变化;2城乡协调发展类型稳步升级,即完成了由濒临失调衰退型向优质协调型转化升级;3城乡综合发展指数由农村大于城市演变为城市大于农村.  相似文献   

17.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实施主体,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是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使用2013—2019年面板数据对河南省民营经济增长驱动要素时空演变轨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角度看,劳动力驱动效应逐年增大,在2018年之后显著下降并成为限制因素,但影...  相似文献   

18.
利用劳动人口接受教育的总年限作为人力资本总量的度量,细致地分析了劳动人口素质和数目对人力资本总量增长的贡献,同时讨论了高中、大学招生数和人口等指标对其的影响,并对中国1995-2005年劳动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本进行了实证分析和动态预测,考察了中国近几年教育扩展和人口变动对人力资本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年和201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利用ArGIS和GS+Version 7软件对乌鲁木齐市街区人口数据空间化,分析其人口变动情况,并运用莫兰指数和半方差函数探索10年来各街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相关性和变异性.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人口增长迅速,且各辖区表现出"人口数量增长率大密度小,增长率小而密度大"的差异性格局;各街区人口增长分布不均匀,街道之间人口数量差异越来越明显;2000—2010年乌鲁木齐市各街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相关性分析显示呈正相关性,且相关性增大;空间变异性分析显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整体结构越来越稳定,但影响空间分布的随机因素不确定性也在增加.  相似文献   

20.
从碳排放总质量和碳排放强度方面对宁夏1980—2010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用STIRPAT模型进行岭回归函数拟合,探讨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脱钩指数进一步分析了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为实现宁夏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强脱钩,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