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性别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我国占人口总数近1/2的女性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本文从女性性别本位观念这一角度揭示其对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影响,以期从总体上提高认识,推动女性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电视媒介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建构,表达了男权中心文化对女性角色的种种期待,以及男性话语对女性的想象和叙述。性别陈规下的女性类型主要有贤妻良母、职业女性和作为娱乐消费形象出现的女性,表现出性别不平等的角色定型现象。这种媒介所建构的女性单一形象对女性意识的提升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提高社会和公众的性别意识和性别敏感度,加强对社会性别问题的反省,是消除电视媒介中的性别歧视、改变传统角色定型,推进两性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就业中体现性别平等,保障女性充分就业,防止女性地位受到损害,政府有关部门应将社会性别问题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流.造成女性就业困难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对于不同的性别有着固有角色期待和定位;在社会性别的角色分工上,私人领域和公众领域被截然分开;亲属权利义务关系的牵绊也会影响女性就业;社会文化对性别形象进行控制和规范.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女性的社会地位空前提高,女性的自我性别意识也有所提升,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女性保留着传统的性别观念,本文将从当代女性存在的传统性别意识现状出发,分析原因,从矫正女性自我认知中的偏差、进一步消除社会性别歧视、确立具有操作意义的女性新价值标准,提高女性个体的文化素质和职业层次等四个方面提升当代女性自我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5.
个体出生后就会被纳入由社会划分好的两个性别范畴,在其成长过程,逐渐获得社会所认同的适合男性或女性的言谈举止、情绪反应、性格特征、动机等。本文简要概述了个体性别意识的发展过程中需理解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陈衡哲的创作一直就成为女性文学的"另类",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价其"理智多于情感".她摆脱了当时困扰女性作家的许多问题,脱离狭小的女性视野.本文认为她以知识精英的姿态,把性别意识和人的意识高度融合,用"超性别"看待女性解放,强调两性人格平等,承认每个人的个性差异,以铸女性"大魂"为己任,因而其女性观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是真正解放了的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7.
高校辅导员队伍性别结构失衡现象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雯 《龙岩学院学报》2011,29(1):136-138
辅导员就其工作内容和性质而言,并无性别上的刻板区分,但不同性别的辅导员由于与生俱来的性别特质,给予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和影响方式却会有所不同。目前不少高校中女性辅导员明显多于男性。针对这种性别结构现状,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充分重视两性性别特质的优势互补,形成整体合力,给学生全方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性别文化”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以“女性艺术”为契入点分析文学是另一种目光,换一种思维思考现当代文学的女性作家的“女性艺术”的现代化的进程,就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的文本“性别”意识个案分析,试图阐释新时期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一些大众传媒将女性生物性别的美客体化、对象化、物化、商品化的文化现象,揭示了“女性意识”这一概念在特定历史时期性别观念误区拨乱反正中所作的理论贡献及其局限。由其局限——对女性美的误导引发出运用“社会性别”这一重要学术概念,重新审视女性美标准的必要性。指出真正使女性获得主体价值,获得作为“人”的尊严和主体地位的,是女性社会性别的美。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的商业化社会中,大众传媒领域也存在着对女性的性别成见、贬抑甚至歧视成分的报道和表现。大众传媒将女性刻板泛化为观赏的对象,进一步加深了女性的“他者”角色。社会性别的差异及性别的传统印象,是被社会文化所赋予、培养的结果。因而,我们在审视大众传媒时,需要用社会性别的批评眼光进行反省,同时需要女性积极行动为自身呐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众的构建平等社会性别意识,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1.
从古代女子教育透视目前的性别平等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至今中国都不乏论述女子教育的教育家,女子教育思想也逐步趋于丰富和完善。当今社会女性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显现,性别平等教育问题受到许多教育家的重视。以古代的女子教育为起点,从社会性别角度分析了性别平等教育问题的现状,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的商业化社会中,大众传媒领域也存在着对女性的性别成见、贬抑甚至歧视成分的报道和表现。大众传媒将女性刻板泛化为观赏的对象,进一步加深了女性的“他者”角色。社会性别的差异及性别的传统印象,是被社会文化所赋予、培养的结果。因而,我们在审视大众传媒时,需要用社会性别的批评眼光进行反省,同时需要女性积极行动为自身呐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公众的构建平等社会性别意识,以促进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3.
以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建议"让妇女回家"引起的讨论为例,运用性别刻板印象理论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性别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并从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化、女性自身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建立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社会性别的视角为分析框架,通过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及原因的分析,指出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对于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流动的一定限制,进而基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了有关农村女性劳动力如何有效流动的现实思路,以期促进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衡哲的创作一直就成为女性文学的“另类”,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价其“理智多于情感”,她摆脱了当时困扰女性作家的许多问题,脱离狭小的女性视野。本文认为她以知识精英的姿态,把性别意识和人的意识高度融合,用“超性别”看待女性解放,强调两性人格平等,承认每个人的个性差异,以铸女性“大魂”为已任,因而其女性观具有积极的现代意义,是真正解放了的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写作状况的分析,阐明了女性文学在经历理想和现实撞击之后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出充分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自觉,其创作观、审美价值和叙述方式自成体系,显示出独特而丰厚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广告传播中的性别定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性别定型是刻板印象在社会角色方面的反映。广告传播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其中女性形象是基于传统男性中心文化对女性的一种规范。广告中社会性别意识的偏离和不公正的表达,通过心理暗示引导女性用广告隐喻的女性社会形象来塑造自己,同时也直接影响正在进行社会化的儿童社会性别意识的正确建立。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一直是以性别对抗的姿态存在文坛,而女性诗歌作为女性心灵的直接展示,在性别对抗与文化解构方面显得十分大胆、突出。且其写作意义都是指向对女性自我生命体验的真实书写,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属于她自己的女性经验世界——"黑夜",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有别于一般文学叙事的女性诗学存在。本文试图从女性诗歌的历史发展,探入剖析新时期女性诗歌中性别抗争意识存在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9.
金陵女子大学独特的教师群体及其矛盾的性别观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女性文化教育环境和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在这种教育环境的影响下,金陵女子大学的女学生亦产生了迥异于其他高校学生的性别身份认同和思维方式,从而在民族主义运动和婚恋等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出现了不同的行为取向。  相似文献   

20.
莱辛的性别立场一直是有争议的论题.殖民主体是性别化的,《野草在歌唱》揭示了女性生存的困境,凸现了下层白人女性游移的个人欲望及压抑这种欲望的艰难历程,呼唤着女性的权利及主体意识的提升,明白无误地发出了对传统“白色”男性文化的抗议之声,强调了社会性别因素在改造种族政治中的重要性,潜藏了重要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