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三种伦理观,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和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的不足和缺陷;只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才是我们应该实践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在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观点各有利弊。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整合与超越,它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后代留下一个无"赤字"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生存还是毁灭——试论鲁滨逊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滨逊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他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畏惧、抗争和征服三个阶段。鲁滨逊与自然的关系,其实也是整个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的缩影。他表现出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既有利于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积极一面,也有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消极一面。鲁滨逊的这种自然观有着一定的历史根源。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鲁滨逊式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用生态整体主义指导人类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4.
鲁滨逊的自然观本质上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他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畏惧、抗争和征服三个阶段.鲁滨逊与自然的关系,其实也是整个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的缩影.他表现出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既有利于人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积极一面,也有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消极一面.鲁滨逊的这种自然观有着一定的历史根源.我们应辩证地看待鲁滨逊式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用生态整体主义指导人类的生存发展.  相似文献   

5.
罗而斯顿从生态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抛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盲目的走向了自然中心主义,从而确立了自然价值论。本文作者试着去论述自然中心主义如何行的通,自然价值论在现实中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6.
"我们"与"自然"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里程:1)"我们"与"自然"的浑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朴素的和谐性质,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感性的和谐"状态之中.隐含有"自然性的人类中心"思想.2)"我们"与"自然"的分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改造、控制自然的性质,表现为"征服性的人类中心主义".3)"我们"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理性的和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创新的和谐性质,追求一种"共荣性的人类中心"价值观念,在此达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所体现和追求的.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主义是人作为类存在物对自身与他者关系的认识结果,是以人和地球为参照系认识和衡量对象的理论,是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评判标准。海德格尔被认为是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其实他反对的是搬弄新名词的做法,反对人当成存在者的主体去任意支配和改变存在,以及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于人类抑制对自身的盲目自尊、对自身理性的盲目夸大,对自然的霸权主义式的野蛮掠夺有一定的作用,但人类现今生态环境和未来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人类目前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8.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价值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它坚持人类价值的本位性,强调人在自然生态系统的优先地位和目的地位;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它强调整体和长远的人类利益高于个体的局部和暂时的利益。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理论,在当今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状态下,怎么看待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所有物种的“为我性”特征 ,使得人类形成“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当这种模式走向极端时 ,人和自然之间便出现了不和谐状态 ,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便是人类理智觉醒的表现。人类和自然最终应达到一种“善”或“美”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有机和无机的身体.人的本质力量是吸入自然力量和能源外化于自然对象而显现的自然力与人力的重组优化复合力,形成了实践自由与审美自由的辩证互动性提升,构成了"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互动规律;共产主义作为彻底的自然主义和彻底的人道主义的统一体是人的本质力量和客体自然的本质力量辩证融合的创造性的完美统一.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极端自私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消极无为地顺应自然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主体实践本体与客体实践本体辩证互动的螺旋上升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生态危机的出现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具体方式的产物。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自然对于人的本源性和根源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自然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凸现了自然对人的本源性和根源性,遮蔽了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突出了人对自然的超越性,却忽视了自然对人的本源性和根源性。  相似文献   

12.
《紫色》通过消解上帝、白人、男人的形象和人类中心主义,颠覆了基督教传统,主张黑人女性的自尊独立和自然多神教信仰,指出上帝不在教堂而在自然万物之中,在以爱和宽容为基础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恶紧密相连,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协调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与命运至关重要。"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它强调对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全面关怀,体现了公正的生态伦理意念,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思想。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正是人类走出生态危机、实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为本"建构生态伦理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权利、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公平公正,进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深生态学诞生的必然性,阐述了深生态学的观点和宗旨,指出人与自然是融而为一的,而人类中心主义是完全违背自然和人类生活的,人类遭受的洪水、SARS和禽流感等惨痛“天灾”,说明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自然观是人类和谐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5.
通过挖掘培根、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近代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可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近代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推崇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对自然采用粗暴蛮横的行为方式,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侵犯了人类自身的生存权,加深了人的异化。要走出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阴影,应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6.
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是人的世界的根本,人是创造人的世界的主体。人类中心主义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也显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相对人类中心主义奉行的是互利互惠的准则,体现了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自二次大战以来,人类社会面临着征服、改造自然上的巨大成就和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空前严重的危机的困惑。而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问题。如何维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树立一种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之间的有效整合,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所有物种的“为我性”特性,使得人类形成、“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当这种模式走向极端时,人和自然之间便出现了不和谐状态2,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便是人类理智觉醒的表现。人类和厚终应达到一种“善”或“美”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文学家和思想家,沈从文始终立足于关爱全人类的思维高度,在关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关注和思考着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种种问题.他以大胆而超前的意识突破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的烛照下,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神即自然"、"人与自然契合"、"爱有生一切"、"人与人关系的重造"等生态思想和生态观,表达出重建生态文明的理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出发,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精髓,科学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既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狭隘观念,肯定了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又摒弃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其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精准定位为逻辑起点,以理念创新化、内涵系统化、目标战略化的“三化”思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体系为逻辑展开,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为逻辑旨归。作为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而且为推动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