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探讨内源性神经前体细胞的自然变化规律。方法制作脊髓压迫损伤模型,Brdu腹腔注射标记神经前体细胞,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eence)检测大鼠脊髓Brdu、GFAP、MBP阳性细胞数的变化。结果 1)正常组可观察到少量Brdu阳性细胞,脊髓损伤后Brdu阳性细胞显著增加(p0.05),并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21天时仍高水平表达。2)正常组可见少量Brdu/GFAP和Brdu/MBP阳性细胞,脊髓损伤后Brdu/GFAP,Brdu/MBP双标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神经前体细胞的数量在第7天达到最大值,我们认为,一周内可能是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分化调控的关键时期。此外,新生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大量增殖,并与神经前体细胞的迁移、后肢功能恢复表现出一定的同步性,提示新生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大鼠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的方法,观察大鼠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的膜兴奋性。方法无血清培养方法体外分离、纯化孕15~16dwistar胎鼠的侧脑室下区神经干细胞,用免疫荧光鉴定干细胞标记蛋白nestin表达情况、用tuj-1和GFAP免疫染色研究体外NSC的分化情况;取第二代神经干细胞给予DiBACA(3)染色后,经高浓度氯化钾刺激,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动态扫描,观察侧脑室神经干细胞的兴奋性。结果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分离的神经干细胞具有自我增殖、多向分化潜能等干细胞一般特点,且表达干细胞的标记蛋白nestin;采用DiBAC4(3)染色,高浓度钾刺激后,细胞荧光强度无显著变化,即细胞膜电位无明显改变,神经干细胞具有不易兴奋性。结论采用无血清培养方法成功分离扩增大鼠脑内神经干细胞;由大鼠侧脑室分离而来的神经干细胞具有不易兴奋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新生小鼠脊髓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并对其增殖、分化特性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脊髓神经干细胞的移植疗法奠定基础。方法在显微镜下取6只新生小鼠的脊髓组织,采用酶消化法联合机械法将其制备成单细胞悬液,并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应用CD133染色、巢蛋白染色后Hoechst33258对细胞核染色;Brd U标记后行巢蛋白染色、微管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Hoechst33258复染胞核;对干细胞及其分化产物进行鉴定。结果从小鼠脊髓中分离出的神经干细胞CD133、巢蛋白染色反应阳性;贴壁神经球巢蛋白染色阳性;其诱导分化产物微管蛋白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阳性。结论采用酶消化法联合机械法对脊髓神经干细胞行传代和培养,能够成功获得具有增殖分化特性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制备大鼠T10脊髓半横断动物模型,模拟脊髓损伤,研究其病理生理变化,为研究急性脊髓损伤的机制及治疗提供基础。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两组:脊髓损伤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各12只。脊髓损伤组咬除棘突及相应椎板,横向半切断T10脊髓,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分别于术后1、3、5、7、14、21、28 d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同时于术后7、14、21、28 d分别检测其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记录N1和P1波潜伏期,进而评估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结果脊髓损伤组大鼠术后BBB运动功能评分较低,在术后各时间点与假手术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表明,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组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实验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制作过程简单,易于复制,可用于脊髓损伤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SA2在激光诱导的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模型眼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532nm激光诱导C57BI/6J小鼠CNV模型。用CD31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对CNV模型进行鉴定,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光凝后1d、3d、5d、7d和14d组小鼠CNV中NSA2mRNA和蛋白表达的时间变化规律。取光凝后7d组小鼠眼做眼球冰冻切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对NSA2蛋白在CNV中的表达进行定位研究。结果NSA2在正常小鼠的视网膜脉络膜组织中弱表达。视网膜光凝后,NSA2mRNA和蛋白在CNV模型眼组织中的表达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光凝后l~3d逐渐增强,3d达高峰,之后逐渐减弱,14d时仍稍高于正常水平。同时发现NSA2在CNV区域表达较强。结论NSA2在CNV形成早期表达上调,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且在CNV区域有较强的表达,因此我们推断NSA2可能在CNV形成这一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骨折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的表达量,探讨失神经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对FGFR3表达的作用机制。方法将96只成年健康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建立T10脊髓离断下的胫骨骨折模型,对照组行单纯胫骨骨折模型,分别于术后第3、5、7、14、21、28天取标本(每个时间点=8只),经固定、脱钙处理后,与骨折端上下5 mm处修剪标本,石蜡包埋,切成6μm切片。切片应用HE染色、原位杂交及masson三色染色。术后第7、14、21、28天拍X片。结果脊髓神经离断后骨折愈合加速,各时间点实验组FGFR3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具有时间分布特点,第3天时较少,第5天时开始升高,第7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并在第28天FGFR3mRNA细胞数趋于0。结论 FGFR3是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一种膜蛋白,其表达受神经因素的调节。脊髓离断后,可通过调节FGFR3的表达量来加速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肉毒毒素A(BoNT-A)对L5、L6脊神经结扎引起慢性神经源性疼痛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建立Wistar大鼠左侧L5、L6脊神经结扎模型(SNL模型)。SNL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n=8)。1)实验组:SNL术后第3天同侧足底皮下注射BoNT-A30U/kg;2)对照组:SNL术后同侧足底皮下注射相同容积生理盐水;3)假手术组:仅暴露而不结扎L5和L6脊神经。均分别测定术前、给药前、给药后1d、3d、5d、7d、14d、21d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结果实验组手术同侧足底皮下注射BoNT-A可以增加大鼠的MWT和TWL,实验组手术对侧、对照组、假手术组应用BoNT-A对MWT和TWL无影响。结论足底皮下注射BoNTA能够改善SNL模型大鼠手术同侧肢体的MWT和TWL,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行为学评价观察不同脊髓损伤节段选择的特点及对脊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不同脊髓损伤节段建立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模型。BBB评分法和斜板试验观察1d、3d、5d、7d、14d、21d和28d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通过BBB评分法和斜板试验观察显示,脊髓损伤组(T8、T9、T10)大鼠相比假手术组大鼠各时间点均有显著差异(P0.01),整体趋势随时间呈现跳跃式变化。BBB评分结果显示,第5d开始,T10组的评分值高于T8组(P0.05),第7d到21d,T10组的评分值明显高于T8组(P0.01),第14d和21d,T10组的评分值高于T9组(P0.05),在第28d,T10组评分相比T8组和T9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斜板实验结果显示,第5d到28d,T10组的评分值高于T8组(P0.05)。第5d到14d,T10组评分值高于T9组(P0.05),而第21d和28d,T10组的评分值相比T9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评分值标准化为百分制后进行横向比较,假手术组大鼠两种评分值之间的一致性较好,脊髓损伤组大鼠两种评分值之间的差异较大,在术后1d、3d、28d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7d、14d可观察到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通过BBB评分和斜板试验发现,T10组实验结果所反映的组间差异在术后各时间点较T8、T9差异更加显著,跨度更大,在实验过程中更有利于观察其变化,在损伤后第5d到第21d尤为明显,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选择T10损伤节段要优于T8和T9损伤节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中Shh、Gli-1在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动态表达,探讨Shh信号通路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的调控作用。方法将6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8),假手术组(n=8),脊髓损伤12h、1d、3d、7d、14d和21d组(n=8),共8组。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观察损伤后大鼠行为学的改变,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Shh、Gli-1 mRNA和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行为学观察表明,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下降,RT-PCR和免疫印迹法表明,Shh、Gli-1在正常组织少量表达,脊髓损伤后Shh、Gli-1表达均明显增高,损伤后第7天达到峰值,损伤21天后仍有高水平的表达。结论脊髓损伤可以上调Shh信号通路成分的表达并表现出一定的动态变化规律,提示Shh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失神经后大鼠胫骨骨折的愈合情况,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失神经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4只SD成熟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失神经骨折组、单纯骨折组,每组各32只。分别于术后第7、14、21、28天进行BBB评分,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并行左下肢骨折部位X线检查、胫骨湿重称量、骨痂体积测量,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 BBB行为学评分提示两组大鼠在术后各时间点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失神经骨折组与单纯骨折组BBB评分结果,提示在术后各时间点,失神经骨折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速度明显减慢。X线片提示失神经骨折组大鼠骨折处有大量骨痂生成,且愈合速度明显加快。在术后7天,两组大鼠胫骨湿重称量、骨痂体积测量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4至28天,失神经骨折组与单纯骨折组相比,胫骨湿重称量、骨痂体积测量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失神经骨折中晚期会生成过量骨痂。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在骨折愈合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完整的神经支配是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组织工程骨膜体内成骨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培养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以成骨诱导剂诱导成骨分化后,与猪小肠粘膜下层(SIS)复合构建组织工程骨膜。扫描电镜(SEM)观察细胞与材料复合情况。选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制备单侧桡骨干4 cm缺损模型。随机选12只植入组织工程骨膜,作为实验组;另12只骨缺损旷置,作为对照组。术后6周后摄x线片观察,切取整段桡骨作为标本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结果BMscs诱导14 d后可成骨分化。SEM显示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膜上黏附大量种子细胞。x线片观察:实验组骨缺损处有长柱状新生骨形成,并与截骨端骨性融合,密度与正常骨相近;对照组骨缺损处无成骨征象,密度同周围软组织影。组织学观察:实验组骨缺损处有新骨形成,新生骨组织中可见丰富的血管腔及不规则髓腔样结构;对照组骨缺损处仅为纤维结缔组织,无骨组织形成。结论以SIS和BMSCs构建的组织工程骨膜有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组织工程骨膜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的价值和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