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用次氯酸钠氧化法制粉状氧化淀粉的方法,分析了淀粉氧化反应的机制,研究了温度、PH值,氧化剂用量对产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羊毛防毡缩处理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氧化一树脂法对羊毛进行防缩处理,以天然生物材料壳聚糖作为防缩树脂,对比了不同预氧化条件下的防缩效果,选择了最佳的防缩处理条件,对处理后羊毛的毡缩性和强度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用壳聚糖作为羊毛防缩树脂,必须先进行预氧化才能达到满意的防缩效果,氧化处理采用次氯酸钠和高锰酸钾混合液处理的效果较好,并可降低次氯酸钠的用量。  相似文献   

3.
以南水北调引江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试实验比较分析预氧化和消毒条件下投加液氯和次氯酸钠两种药剂时副产物的生成差别。结果表明,在控制出水余氯相同的情况下,引江原水和滤后水分别采用液氯和次氯酸钠进行预氧化或消毒时,出水的三卤甲烷、卤乙酸等主要消毒副产物指标均低于国标限值,但采用液氯进行预氧化生成的三卤甲烷明显高于采用次氯酸钠进行预氧化生成的三卤甲烷。  相似文献   

4.
采用次氯酸钠和过氧化氢为氧化剂氧化废淡盐水中的苯胺,考察了氧化剂加入量、pH、温度、时间等因素对苯胺氧化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次氯酸钠的氧化效果好于过氧化氢,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苯胺的去除率可达97.5%,处理后的废淡盐水可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比较了高铁酸钾、次氯酸钠、高铁酸钾与次氯酸钠联用对PVA的降解效果,考察了高铁酸钾和次氯酸钠的投加量、氧化时间、PVA溶液的pH值和初始质量浓度对PVA去除率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及黏度测定,对降解产物及其分子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高铁酸钾与次氯酸钠联合氧化PVA时,降解效果最佳;在3.0 g/L,pH值为7.2的PVA溶液中,当高铁酸钾与次氯酸钠的投加量分别为0.32 g/L、3.92 g/L,反应时间为50 min时,PVA的去除率大于98%,COD去除率大于40%;在联合氧化降解过程中,PVA断链成小分子物质,最终降解产物主要为羧基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传统浸砷工艺的浸出率低和操作时间长等问题,利用次氯酸钠溶液中OH-的溶砷作用和ClO-的氧化脱硫功能,用次氯酸钠溶液作浸出剂,研究磷酸富砷渣中砷浸出时次氯酸钠溶液用量、浸出温度以及浸出时间对砷浸出率和浸出液中AsS33-氧化脱硫程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碱浸和空气氧化浸出工艺相比,次氯酸钠溶液一步法的浸出时间由原来的十多个小时缩短到10 min。在次氯酸钠的用量为理论用量的4倍、浸出时间为10 min、浸出温度为30℃时,砷浸出率达98.52%,浸出液中AsS33-的硫被完全氧化脱出,实现了砷高效浸出和硫完全脱出的一步法工艺。  相似文献   

7.
以4-甲基-3-戊烯020酮为起始原料,经次氯酸钠氧化、硫酸酸化,合成了标题化合物,对反应条件进行了改进和优化  相似文献   

8.
次氯酸钠氧化淀粉的制备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用次氯酸钠氧化法制粉状氧化淀粉的方法 ,分析了淀粉氧化反应的机制 ,研究了温度、pH值、氧化剂用量对产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次氯酸钠氧化脱硫工艺中蒸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除去次氯酸钠溶液氧化脱硫产物中的氯化物,并使氧化脱硫后的产物不需要经过洗涤就能进行蒸馏,我们采用碱性条件下以水蒸汽蒸馏汽油的方法,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一、概述 川东气矿区的天然气凝析油的特点是,数量不大,含硫量高(1.5%~2%)、组分简单(含汽油85%左右,煤油10%左右)不宜采用热裂化、催化裂化、催化氢化等方法脱硫和炼油。而采用次氯酸钠溶液深度氧化和水蒸汽蒸馏配套的脱硫与炼油方法比较适宜。 用次氯酸钠溶液氧化法对直馏汽油和天然汽油进行脱硫、脱臭,已有多年历史,国外还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污水处理过程中遇到的中高浓度氨氮的处理问题,利用折点氯化法对某电厂中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前处理。研究次氯酸钠与氨氮的物质的量之比、温度、反应时间对次氯酸钠氧化去除煤气化废水中氨氮的影响,并且分析该方法在处理中高浓度氨氮污水中的适用性。实验表明,次氯酸钠与氨氮的物质的量之比和温度对次氯酸钠氧化去除煤气化废水中氨氮的影响最大。改造后,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水量提高25%,并且系统运行稳定,不仅解决了系统超负荷运行的问题,还提高了收益,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苍子油毛细管气相色谱分离及成分的色/质谱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采用毛细管色谱及色/质联用技术对云南山苍子油进行分离及成分直接定性,并提出了对其主成分柠檬醛的一种恒温毛细管色谱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氯化钯/氯化铜的催化体系作用下,炔烃与苯胺在一氧化碳(101.325 kPa)环境中进行串联氯钯化/羰基化反应,以中等产率得到在功能材料领域存在广泛应用价值的丙烯酰胺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黔产山苍子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黔产樟科木姜子属植物山鸡椒Litsea cubeba(lour.)Pers。的鲜果实提取挥发油(山苍子,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定性分析 峰面积相对百分含量的测定,鉴定出20个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β-柠檬醛,α-柠檬醛,甲基庚烯酮,桧烯,d- 檬柠烯,α-蒎烯,芳樟醇等。  相似文献   

14.
发展了一种光催化活泼烯烃加成/环化合成含氟异喹啉-1,3-二酮的反应.在可见光催化下,多种N-烷基-N-甲基丙烯酰基苯甲酰胺衍生物与全氟碘代丁烷、溴二氟乙酸乙酯发生自由基串联加成环化反应,以67%~80%的产率合成了一系列具有潜在生理活性的含氟取代异喹啉-1,3-二酮衍生物.这为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的氟取代异喹啉-1,3-二酮的合成提供了一条绿色、高效、条件温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PdCl2/CuCl2/Cy2NH2Cl的催化体系中,邻炔基苄基叠氮可以顺利地发生亲电环化反应选择性合成3-取代-4-氯代异喹啉,产率38%-84%,其结构经1HNMR,13CNMR和GC-MS表征.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并且在产物骨架中引入卤原子,为新官能团的引入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6.
紫茎泽兰精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7.
含1,2,4-三唑基的查尔酮(2a)同邻氨基硫酚合成新型的2,4-二苯基-3-(1,2,4-三唑-1-基)-2,3-二氢-1,5苯并硫氮杂卓(3a).再将化合物(3a)和氯乙酰氯进行[2+2]环加成反应得到意外化合物(5a).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经元素分析、IR、MS和’HNMR确认,同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化合物5a.  相似文献   

18.
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香茅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湘西香茅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23种组分。主要成分为柠檬醛、橙花醒、杏叶烯、牛儿醇、2-戊烯、牛儿酸、来栾倍半萜、罗勒烯。其中柠檬醛和橙花醛共占挥发油总量的68.5%。  相似文献   

19.
Sheep don't forget a fa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human brain has evolved specialized neural mechanisms for visual recognition of faces, which afford us a remarkable ability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remember and think about many hundreds of different individuals. Sheep also recognize and are attracted to individual sheep and humans by their faces, as they possess similar specialized neural systems in the temporal and frontal lobes for assisting in this important social task, including a greater involvement of the right brain hemisphere. Here we show that individual sheep can remember 50 other different sheep faces for over 2 years, and that the specialized neural circuits involved maintain selective encoding of individual sheep and human faces even after long periods of separation.  相似文献   

20.
自1992年问世以来,新型介孔分子筛MCM-41因其在多相催化、吸附与分离以及离子交换等多个领域的潜在应用而成为国内外热点研究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在分子筛MCM-41的空腔内进行表面功能化制备出中间体NH2-MCM-41,然后将其与N-3,5-(二硝基苯甲酰)-亮氨酸进行不同类型有机化学反应成功获得手性分离固定相CSP1和CSP2。所得MCM-41经过红外、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脱附进行表征,而元素分析结果则表明在CSP1和CSP2内部:有机基团进入MCM-41的孔道,并修饰了孔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