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逆流色谱溶剂体系选择的溶液理论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溶液理论出发,建立一个预测和选择逆流色谱溶剂体系的模型,预测了影响分离效果的两相分相情况、两相相比、密度、界面张力等因素,并估算了溶质的分离情况。用文献值和实验值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各参数的预测结果较好,溶质分离情况的估算可指导确定溶质的出峰顺序。  相似文献   

2.
表面活性剂对水合反应物两相界面张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定量研究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LS)、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对水合反应物HCFC141b与水两相界面张力的影响,利用圆环法分别测定了8.4~20℃HCFC141b的表面张力及HCFC141b与蒸馏水、2450ppm SLS溶液、2470ppm SDS溶液和576ppm SDBS溶液之间的两相界面张力.实验结果表明:在水中分别添加2450ppm的SLS、2470ppm的SDS和576ppm的SDBS后,HCFC141b/水溶液的界面张力分别降低为HCFC141b/蒸馏水界面张力的37%~62%,15%~19%和9%~12%.相同温度下,576ppm的SDBS对水/HCFC141b两相界面张力的改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典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处于球形空腔中缔合Lennard-Jones流体的平衡结构和界面张力.分别讨论和分析了温度、缔合强度、缔合点数目以及截断半径对体系的平衡结构和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的降低和缔合能的增强导致密度分布振荡的减弱;温度的升高使得缔合点数目对结构的影响变弱;缔合点的增加使得缔合能对界面强力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石油磺酸盐对胜利油田孤四水驱原油及由该原油提取的胶质、沥青质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石油磺酸盐能显著降低各模拟油的油水界面张力,并可使其达到超低界面张力范围;而对各模型油油水界面剪切粘度的影响却不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原油和沥青质模拟油的油水界面剪切粘度均随石油磺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石油磺酸盐浓度足够高时,二者的界面剪切粘度却有所下降,只是下降的幅度不同;胶质模拟油的油水界面剪切粘度随着石油磺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石油磺酸盐浓度的改变各模拟油的ξ电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聚丙烯/有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流变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丙烯固相接枝共聚物为界面改性剂制备了聚丙烯/有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用透射电镜表征了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研究了接枝物对纳米复合材料动态流变行为的影响,以及流变行为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与纯聚丙烯相比,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动态弹性模量、损耗模量和复合粘度,力学损耗因子则降低,纳米复合材料的复合粘度对温度的敏感性略高于聚丙烯;界面改性剂的加入增强了有机蒙脱土与聚丙烯的界面作用,与聚丙烯相比,纳米复合材料的流动活化能提高约15%,结晶峰温度提高10K左右.  相似文献   

6.
注CO2油气藏流体体系油/水和油/气界面张力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高压界面张力装置测定了某油田在油藏温度下,原油中不同CO2注入量时油藏流体/地层水的界面张力,并考察了压力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原油中CO2注入量的增加,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不断减小。相同CO2注入量时,随着压力升高,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增大;当CO2摩尔分数达到0.650时,测得的油藏流体/地层水界面张力随压力的升高已变化很小,同时,从测得的PVT关系中也已很难分辨出泡点压力,体系接近一次接触混相的状态。当CO2摩尔分数为0.578时,油藏流体/CO2界面张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研究表明,对某油井采用注CO2降低油藏流体/地层水、油藏流体/CO2间的界面张力的方法是可行的,注CO2方法在降低界面张力的同时,还增加了地层压力,对提高油井的采收率有利。  相似文献   

7.
加压下混合流体汽液界面张力的分子热力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两个计算近临界点区域混合流体的汽液界面张力统计力学模型:一是将范德华理论1混合规则引入Kirkwood-Buf纯流体界面张力模型;另一模型是建立在Davis混合流体汽液界面张力模型。Davis模型对单一纯组分流体可还原为Kirkwood-Buf模型。对21个纯组分流体的界面张力进行了关联,得到模型的分子参数,对纯流体平均标准差为120μN/m,温度范围从常温到临界点,压力范围从常压到临界压力。应用两种模型计算了二氧化碳/丁烷混合体系的界面张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石油磺酸盐对胜利油田孤四水驱原油及由该原油提取的胶质、沥青质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石油磺酸盐能显著降低各模拟油的油水界面张力,并可使其达到超低界面张力范围;而对各模型油油水界面剪切粘度的影响却不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原油和沥青质模拟油的油水界面剪切粘度均随石油磺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当石油磺酸盐浓度足够高时,二者的界面剪切粘度却有所下降,只是下降的幅度不同;胶质模拟油的油水界面剪切粘度随着石油磺酸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小。随石油磺酸盐浓度的改变各模拟油的ζ电位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9.
芳烃的氟两相选择性硝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全氟辛基磺酸镱(Yb(OSO2C8F17)3)催化剂,研究了该催化剂作用下以全氟萘烷(C10F18)为氟溶剂对芳烃进行氟两相硝化。含有催化剂的氟相通过简单的相分离,就可回收利用。反应具有强对位选择硝化能力,乙苯、溴苯和碘苯的对位硝化比例分别提高18%、15%和16%。测定了不同温度甲氟化物在有机相中的溶解度。考察了反应温度、氟相和有机相的体积比与体系中的含水量对氟两相硝化区域选择性的影响。发现甲苯、乙苯、氟苯、氯苯、溴苯、碘苯和二苯醚的最佳氟两相选择性硝化温度分别为80℃、60℃、60℃、60℃、80℃、80℃和70℃,当加入25%的水时,催化剂已基本失去活性,在氟相和有机相能完全互溶的体系中升高氟相和有机相的体积比有利于降低邻对位比值。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垂直管不同粘度油气水三相流压降变化规律以及建立新的三相流压降预测计算方法,依托于中石油气举试验基地多相流试验室,对垂直上升管道中不同粘度油相下的油气水三相流动进行模拟。在固定油水比条件下,通过调整不同油相粘度、气液比、气液流量等参数进行油气水三相流试验,研究油相粘度对油气水三相管流压降变化影响规律。利用CFD软件参考试验工况模拟油气水三相流动,确定在不同粘度条件下气液两相分布情况,通过CFD软件模拟确定油水两相在充分混合后可视为单一非牛顿流体混合相。基于CFD模型结果,将三相流看作油水混合相与气相的两相流动,考虑粘度对摩阻系数的影响,根据非牛顿流体剪切特性建立了新的摩阻系数计算方法,基于M-B模型重新建立了新的压力计算方法。对比试验数据与计算结果,发现压降计算模型误差范围在15%内,满足工程实际需求,说明压降模型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pH值、温度和时间对分子沉积膜驱剂在大庆原油和孤岛原油/水中的分配及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增加,分子沉积膜驱剂在油水相中的分配系数增加,界面张力降低,但总体上分配系数较低;温度升高,分子沉积膜驱剂在原油/水中的分配系数和界面张力均有所降低;在约196h后,分子沉积膜驱剂在原油/水中的分配达到平衡。分子沉积膜驱剂向界面扩散和吸附的动力学过程缓慢;随着时间的增加,分子沉膜驱剂溶液与孤岛原油界面张力先迅速降低后缓慢降低,并没有出现象表面活性剂那样的低界面张力;NaCl浓度对油水界面张力的影响不大;分子沉积膜驱剂在孤岛原油中的溶解度大于在大庆原油中的溶解度,且相同条件下的界面张力更低。  相似文献   

12.
原油界面张力系数与温度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原油界面张力系数是石油石化领域中重点考虑的参数,与油品种类、温度等因素有关.实验选择胜利原油和进口原油,改进现有实验装置,用吊环法测量了(27.5~82.2)℃时油气界面、油水界面的张力系数.实验发现,张力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两种原油、两种界面的张力系数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3.
在高速搅拌池中,分别采用界面吸附法和显微照相法测定TRPO(三烷基氧膦)-煤油/1.0mol/LNaNO3溶液体系两相接触界面积。界面吸附法是采用有机相取样器取出本体有机相,通过测量搅拌前后有机相中TRPO浓度的变化,结合TRPO界面吸附参数计算出两相界面积。采用界面吸附法测定了微量TRPO浓度体系在搅拌池中的界面积,根据实验结果回归了两相界面积关联式,计算值与实验值的相对偏差小于5%。采用显微照相法测量了低浓和高浓TR-PO两组体系在不同搅拌条件下的界面积,其结果与界面吸附法关联式计算值基本符合。对两种测定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三相分离(TPP)是将硫酸铵与叔丁醇混合后形成有机相、中间沉淀相和水相。在20°C,调节发酵上清液的pH至6.0,加入硫酸铵使终浓度为400 g/L,溶解后加入与上清液等体积的叔丁醇,静置1 h分相,胆固醇氧化酶在有机相和水相之间形成蛋白沉淀,12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中间蛋白相,用pH 7.5,10 mmol/L的磷酸缓冲液溶解。结果表明:利用三相分离技术从乳化体系中分离纯化胆固醇氧化酶,比酶活提高了3.49倍,收率达93%。回收的酶液进一步经过DEAE-Sepharose Fast Flow纯化,比酶活从3.56 U/mg提高到30.15 U/mg。该酶最适反应温度为60°C,最适反应pH为7.5,酶的等电点为8.5,该酶在37°C,pH 6.0~8.0较为稳定。Hg2 和Ag 离子完全抑制胆固醇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对乙酰氨基苯乙酸乙酯同分异构体的分子蒸馏分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满足对乙酰氨基苯乙酸乙酯后续结晶分离工艺的需要,将分子蒸馏技术首次应用于同分异构体的预分离.考察了预热温度、蒸馏温度、操作压力和操作级数等工艺参数对两组分相对含量和分离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乙酰氨基苯乙酸乙酯预分离的适宜条件为:预热温度50℃,蒸馏温度90℃,操作压力2.0Pa进料速率80~100mL/h,经4级分子蒸馏操作即可将同分异构体中两组分的质量比由0.948降低到0.405,分离效率为0.392.  相似文献   

16.
在反应注射成型体系中存在反应诱导混合现象,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对这一现象加以解释。采用变量分离法,求得无限大反应界面两侧流体运动速度表达式。研究结果表明,界面区反应生成的初始生成物在空间上的浓度梯度及反应在界面上造成的温度梯度,引发了界面张力梯度,从而在反庆界面附近引起流体运动。初始生成结构对自动混合有显著的影响。当不考虑反应过程中物料粘度变化时,反应速度的加快,两相粘度差的增大及扰动波数α的增加,均  相似文献   

17.
提出一种基于半迭代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的自动历史拟合方法用于非稳态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计算。进行高温、低界面张力体系作用下油水相对渗透率试验,利用半迭代EnKF历史拟合方法和JBN解析法进行数据处理,研究温度、界面张力对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半迭代EnKF历史拟合方法和JBN解析法所得结果区别较大,但从历史拟合的角度来看,半迭代EnKF方法结果更为合理;随着温度的升高,束缚水饱和度增大,残余油饱和度降低,油相相对渗透率升高,水相相对渗透率降低,相对渗透率曲线右移;随着界面张力的降低,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都降低,油水两相共渗的范围变宽;新方法将驱油机制考虑到数学模型中,得到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更适于在油藏数值模拟、生产优化等方面应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超临界萃取分离技术,将大庆减压渣油按相对分子质量分割为17个馏分,并对各馏分进行了化学组成分析和紫外光谱测定。在此基础上,采用吊环法对各馏分在不同条件(馏分质量分数、油相组成、盐的种类及质量分数、水相pH值)下的油水界面张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庆减渣馏分相对分子质量逐渐增大,氢碳原子比逐渐下降,芳香共轭结构逐渐增多;随着馏分在油相中质量分数的增大,界面张力下降,且下降趋势相似,总体降幅不大;随着油相中庚烷的增多,界面张力降低。水相中CaCl2使得油水界面张力上升,而NaCl或KCl对油水界面张力影响较小。水相pH值在酸性范围内变化时,基本不影响油水界面张力,pH值在碱性范围内增大时,界面张力降低。  相似文献   

19.
本丈用稳定法浏定WINSOR-Ⅲ型徽乳液体系三相渗流时的相时渗透率曲线;分析对比了由“O/M/w”途径和“o/M & M/W”途径测得的各相流体相对渗透率曲线,对微乳液体系三相渗流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有了明确认识,初步研究了界面张力(δc和δwo)、渗流速度对WINSOR-Ⅲ型徽乳液体系三相渗流的影响,对于超低界面张力下的WINSOR-Ⅲ型徽乳液体系,通过分析大量实脸数据,提出了在用稳定法测其相对于渗透率曲线时,根据分流率来计算各相流体饱和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针对界面特性(界面流变特性、界面张力特性、润湿性)在聚合物驱油过程中的重要性,将油藏孔隙介质简化成具有相继收缩和扩张的波纹管模型,根据能量平衡原理建立了波纹管中聚合物溶液驱替时的界面特性参数和驱替速度之间的数学模型,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研究了界面粘度、界面张力、润湿角变化对聚合物/油界面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润湿性变化影响界面的驱替速度,当界面的曲率方向与驱替方向相反时,无因次界面张力和无因次界面粘度的增加都使无因次界面轴向速度降低,且界面轴向驱替速度关于孔隙单元中心不对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