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萧 《科技咨询导报》2014,(15):231-231
小说《紫色》描述了女主人公西丽从麻木。觉醒。抗争到独立的心灵历程,揭示了处在父权制社会性别主义和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黑人女性通过互相帮助从自我迷失到自我建构的主体意识的成长经历。  相似文献   

2.
美国是当今世界宗教色彩最为浓厚的发达国家,具有悠久的宗教传统和众多的宗教信徒,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影响美国内政外交的不容忽视的力量。基督教新教依然是美国的主流宗教,美国人的宗教信仰与其社会政治立场密切相关。美国外交的两大指导思想种族主义和扩张主义都有其宗教源头,分别对应基督教孤立主义和普世主义。宗教对美国外交实践的影响体现在战争、法律、组织建设等方面。研究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宗教因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美国外交意图,把握美国外交走向,丰富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全方位研究。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文学和非裔文学中都有大量的性别暴力描写,其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少数族裔反抗白人霸权的反话语,是从边缘向白人中心的挑战。非裔文学中的性别暴力描写反映了黑人女性受到的压迫,控诉了白人种族主义。以赵健秀为代表的华裔文学中的性别暴力描写,只是一种虚构和“臆想”,试图颠覆所谓华裔模范族裔的神话,但是这种性别暴力指向的是白人女性,最终达到的效果只是印证白人主流的“可怕逻辑”。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成功地塑造了四位鲜活的女性角色。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对文中处于父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社会“双重边缘”的美籍华裔女性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展现了她们从沉默到抵抗再到对话的独特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是美国文坛上近几年出现的后起之秀,她的处女作<骨>成功地塑造了四位鲜活的女性角色.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对文中处于父权主义和种族主义社会"双重边缘"的美籍华裔女性进行了尝试性分析,展现了她们从沉默到抵抗再到对话的独特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6.
郑绍燕 《科技信息》2012,(15):198-198,158
艾丽丝·沃克的进步之处在于她既不像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那样重种族政治而忽略性别政治。也不像其他激进的女性主义者那样完全否定与男性通过对话来达到相互宽容、合作的可能性.而是提出应将反种族主义斗争与反性别主义斗争相结合,通过女性之间的互助互爱和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争取自尊自强、平等幸福的新生活,进而走向全民族的团结与统一。  相似文献   

7.
《看不见的人》的研究成果中,虽然对黑人文化语境下黑人身份追寻的方式、路径与图景做了详尽的论述,却忽视了种族主义主导下黑人身份建构的悖论性。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在小说中明确指明身份建构中理应极力避免的两大误区:其一是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就地取水"思维,另一个是白人社会极力推崇实践的爱默生思想。"就地取水"思维由黑人教育家发起倡导,但解决民族教育落后等问题时并未清除种族主义痼疾;爱默生主义在经济援助上看似是对黑人民族的重大关切,却处处与所谓的种族平等主张相抵牾。因此,上述双重思想误区表征了白人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隐蔽性,可管窥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黑人主体建构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位典型的具有种植园主家世渊源的美国南方作家,福克纳在塑造路喀斯这一形象的过程中透露出深藏内心的矛盾情感,在表面上斥责种族主义罪恶的同时流露出一种不自觉的种族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9.
姜楠 《西藏大学学报》2006,21(3):102-105
所谓“白澳政策”是澳大利亚历史上一项著名的关于限制移民的政策。其基本思想产生于19世纪50-60年代,1901年后成为国家政策,并盛行多年。由于种种原因,“白澳政策”在推行的过程中渐渐脱离了政府设定的轨道,成了种族主义政策的代名词,并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20世纪末,带有种族主义倾向的“汉森主义”的出现,导致“白澳政策”再次抬头。  相似文献   

10.
"西方中心论"是西方人建构的,由一套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平等观念组成的理论。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它分别表现为种族主义、普世主义和差别人权论思想。某些西方主流媒体对臧独分子分裂中国行为的歪曲报道,为我们揭示了隐藏在"维护世界人权"口号背后的"西方中心论"实质。  相似文献   

11.
非洲妇女是很了不起的。有资料表明,非洲70—80%的粮食是只占人口一半的妇女生产出来的。除了干农活、承担家务和抚育孩子外,她们在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非洲独立解放的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非洲妇女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还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2.
美国妇女运动成功地经历了两次大的浪潮。但是,未能成为运动主力的美国黑人妇女却批判女性主义运动的主流是带有种族偏见的“白人和中产阶级”的运动;许多美国妇女研究学者也警告说,为了防止黑人女性被孤立,必须将反种族主义融入女性主义运动中。美国黑人妇女作为“黑人”和“女性”的双重身份及她们在两次浪潮中的经历证明了种族主义实际上对美国女性主义运动起了推动而非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福柯的权力理论看,莫里森的《天堂》呈现的性别对立、代际冲突、黑人种族主义使鲁比镇处于权力场中。种族主义和父权制下的鲁比通过规训权力的行使来维持,规训权力则通过隐蔽的监视系统来保证实施,即通过教育、宗教、媒体、惩罚达到个体的自我规训。年轻一代通过争夺话语权,女性群体通过与修道院女性结盟来反抗和消解种族主义和父权制;摩根家族为首的权力主体则运用歧视、压制、暴力等手段对违抗者进行了惩罚。鲁比镇这个臆想中的天堂成为无法接受质疑的人间地狱,而原本用于规训的修道院却成为真正的天堂。莫里森通过天堂和地狱形象的逆转,为黑人指出,摈弃种族主义和男性霸权,天堂般的家园才有建立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面对欧洲长期盛行的反犹思潮,乔伊斯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在《尤利西斯》中不但批判了存在于爱尔兰人心中的这种狭隘的种族主义和地方主义思想,而且塑造了一位典型的犹太人形象--布卢姆,以此展现了自己开阔的视野与胸怀。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主义批评重要代表萨义德《东方学》是英美人文学科中最早对帝国主义、种族主义、殖民地统治进行抨击的一部力作,其要旨就是揭露西方如何从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出发,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术语言说“东方”。但萨义德并不赞成民族主义式的对抗西方文化霸权,而倡导东西方对话和文化多元主义,这是他思想批判的个体经验方式,当然也反映了处在美国知识界的第三世界学者思想上的尴尬境遇,和无可选择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6.
<正>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主要政治纲领,包括"让美国再次强大""美国优先""买美国货、雇美国人"等,都被美国媒体贴上了本土主义的标签。实际上,本土主义是美国社会源远流长的社会思潮,在美国历史中反复以不同面目的政治运动出现,其政治主张也复杂而多变,是我们了解美国特殊政治风貌的重要窗口。从横向的领域空间来看,本土主义所涉及的领域非常丰富,包括政治外交性的本土主义,如19世纪的反英思想,20世纪反德、日、苏等,主导美国早期外交长达百余年的孤立  相似文献   

17.
关注种族问题、反映黑人生活境遇是福克纳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他以文学作品愤懑地谴责了旧美国南方奴隶主的种族主义暴行。但同时,在福克纳所创造的黑人文学形象中,又反映出他思想中既痛恨种族压迫、却固守南方传统种族意识的矛盾倾向,处在人道主义理性思考与南方种族主义情感偏见的深刻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8.
林玲 《世界知识》2020,(14):50-52
2020年5月25日,美国非裔男子弗洛伊德遭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致死。该事件引发了席卷全美的反种族主义抗议浪潮,其爆发规模、影响程度,已经超过了2014年因密苏里州弗格森小镇白人警察枪杀黑人青年事件引发的"黑人的命也是命"的抗议行动。在这一波反种族主义抗议声浪中,再度出现"倒像"呼声。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主义批评重要代表萨义德《东方学》是英美人文学科中最早对帝国主义、种族主义、殖民地统治进行抨击的一部力作,其要旨就是揭露西方如何从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出发,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术语言说“东方”。但萨义德并不赞成民族主义式的对抗西方文化霸权,而倡导东西方对话和文化多元主义,这是他思想批判的个体经验方式,当然也反映了处在美国知识界的第三世界学者思想上的尴尬境遇,和无可选择的“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好莱坞故事片里的日本人形象多是负面的。对此,应将一些故事片放在二战期间美国社会政治大背景中考察,把于史有据的对日本战争罪行的揭露和针对日本民族的种族主义区分开来:前者是正确的,后者则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