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初中生身高、BMI等客观身体指标的现状、特点以及它们与身体自我的关系.方法:用黄希庭编制的身体自我量表测试615名初中生,同时测量其身高、体重.结果:男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身高、体重满意度及身体自我各维度均显著高于女生;初中生身高与身高满意度、运动特征、身材特征得分正相关(P0.01),高矮两组学生身高满意度、运动特征、身材特征均值差异显著(P0.01);初中生BMI与体重满意度、身材特征负相关(P0.01),正常、超重、肥胖3组学生体重满意度、运动、身材特征差异显著(P0.05).结论:身高、BMI影响初中生身体自我,因此,加强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身体自我意识,进而健全初中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2.
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及数理统计法,对玉林师范学院学生的体育生活进行统计检验与分析,目的是了解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现状,帮助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其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结果表明:在体育消费行为上,男女生在购买运动服装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而在购买体育类书刊、参加兴趣班培训的差异不显著(P〉0.05).在体育意识上,男女生在保持体重塑造体型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而在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和自我评价体质健康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在体育行为上,男女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频度与形式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在参与活动的项目上各有不同.研究结论:大学生体育消费形式比较单一,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明确且具有多样性、能动性,具有较强的体育锻炼意识.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对比观察法以新疆乌鲁木齐市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对乌鲁木齐市初中生体育学习兴趣水平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得出男女中学生的体育积极兴趣、运动参与程度、自主探究学习、对体育的关注、对体育的认识都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不同年级中学生体育学习消极兴趣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对体育的关注程度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大学生审美价值观与理想身体自我的特点与相关关系,采用审美倾向问卷和理想身体自我量表,对西南大学118名学生主竺行测盎.结果发现:①整体上看,大学生审美价值观存在五种重要的审美倾向,其中审美时最注重欣赏,其次足显示与众不同、推崇时尚、追求谐趣和迷恋悲剧情调.②大学生理想身体自我特点为:理想男性身体最重要的是运动缝康.其次是性感魅力、浓眉大眼和高大力量;理想女性身体最重要的是匀称健康,其次是苗条飘逸、洋气骨感和性感魅力.④审美倾向各维度与理想身体自我的多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说明具有不同审美价值残的夫学生,其对理想身体自我的评价与认知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的影响中活动时间、锻炼强度、活动频率和锻炼运动量在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素质和PSPP中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受和身体吸引等维度上没有存在显著差异。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情绪智力与幸福感的相关关系。方法:运用情绪智力量表和综合幸福问卷对南昌大学20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总体情绪智力的均值为3.68,自我情绪管理(3.84)在四个维度中得分最高。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幸福指数均值为6.07,自我价值(5.34)在九个维度上得分最高。情绪智力与幸福感相关显著。回归分析发现,自我价值、正性情感、健康关注共解释了总体情绪智力的29.2%。结论:情绪智力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张海龙  吕慧敏  崔蕾 《科技信息》2011,(22):I0273-I0274
本文使用《青少年身体自我量表》调查问卷对北京部分高校的2267名艺术体育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艺体生和普通大学生的身体自我差异存在显著性,体育专业学生自我满意度很高,体育类学生中男女生身体自我差异不存在显著性,城乡学生身体自我差异不存在显著性;艺术类学生的自我满意度低于普通大学生;艺术类各专业的学生身体自我差异不存在显著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问卷法研究学生运动参与、运动享受及自我知觉的性别差异,调查结果显示:运动活跃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84%和63%,运动享受程度比例为87%和63%;运动活跃男生具有正向的运动能力、身体外貌和自我价值知觉,运动活跃女生具有正向的运动能力知觉但身体外貌和自我价值知觉为负向,运动不活跃男女生则具有消极的运动能力、身体外貌和自我价值知觉.可见,女生的运动参与不活跃,其自我知觉比男生消极.此外运动参与、运动享受与自我知觉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制问卷,对山东省部分高校60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研,考察了山东省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状况,并对主观幸福感与各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男女大学生在主观幸福感、正性情感和自我满意感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2)主观幸福感主要是由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决定的;(3)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是直接的,而生活满意度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既有直接作用效果,又有充当“中介变量”角色的间接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探讨啦啦操练习对女大学生身体意象各维度及BMI的影响,发现进行长时间的啦啦操练习不仅可以提高女大学生身体意象中的体能评估、体能倾向、健康评估、身体部位满意维度,对改善人体的体质指数也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产阶层理论,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中产阶层与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体育行为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两者间的高度相似性,从中得到以下启示:(1)大学体育课程在构建大学生科学健身理念方面存在局限性;(2)生活化、个性化的大学体育课程亟待构建;(3)大学体育课程应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学生的终身体育。研究提出以下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思路:(1)加强体育健身理论与方法知识的传授,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2)打破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形成功能模块化内容体系;(3)注重网络教学资源互动平台,加强学生课外锻炼的运动处方指导;(4)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多元化项目设置与时尚项目并重;(5)构建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生活化体育课程;(6)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既顾及大学生在校期间体质健康,又着眼于其终身体育,两者必须兼顾。  相似文献   

12.
选取1 032名少数民族中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中学生自信问卷",考察了少数民族中学生自信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学校类型及城乡类型差异。结果表明:少数民族中学生在自信总水平上性别差异显著,整体自信和身体自信均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少数民族中学生在整体、学业和身体自信及其分维度以及社交自信的仪表表情维度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初一年级自信总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年级;整体和学业自信及其分维度存在显著学校类型差异,重点中学学生显著高于非重点中学学生,但在否定自我和身体自信的动作身材层面上,非重点中学学生显著高于重点中学学生;少数民族中学生在整体自信的综合确认层面,社交自信及其同学他人与仪表表情层面上存在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的城乡类型差异,但在自我否定、体育运动、动作身材与健康素质层面上,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个人评价问卷(PEI)对丰城市某中学300名留守与非留守高中生自信心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留守与非留守高中生总体在体育运动维度上自信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维度上两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2)留守与非留守高中男生在体育运动维度上自信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他维度上两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留守与非留守高中女生自信心水平在各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3)留守高中男女生在学业表现、体育运动、评定总体自信水平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非留守高中男女生则在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同人们交谈、评定总体自信水平维度上差异显著。留守高中生在体育自信方面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273名参加体育社团的医学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体育社团活动对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效果。结论:医学专业大学生并非心理健康病症高发人群;加强高校体育社团等体育活动组织的建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社团活动要选择符合大学生心理发育特点的内容和方法,集体性体育锻炼项目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取固定人群,随机抽样检测的方法,共采集40至50岁样本265个,其中男性样本180个,女性样本85个。通过对潍坊市三个中年群体(地税系统职工、致远跑吧会员、潍坊学院教职工)的体质健康指标的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地税系统中年群体无论男女健康得分最低,且与其他两组都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而其他两组在健康评分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同时发现BMI与健康评分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外在的身体形态指标不足以反映整个体质健康水平。因此,应充分发挥各级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的职能,定期进行体质健康监测,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有效地健身指导,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体育参与程度、体育锻炼频度、体育锻炼负荷等不同体育参与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心理测量法(SCL-90)对大连市高校的421大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常性的有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在经常性参与体育锻炼的前提下,保持一定频度(每周3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方式更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在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的锻炼负荷对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波 《科技信息》2008,(5):180-181
本文主要运用问卷法,对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具有显著影响,并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等方面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从走一到大四的持续锻炼使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在自我概念各维度上的差异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动态发展趋势,即持续、科学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实验对照法对太极拳运动治疗大学生亚健康症状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太极拳运动对改善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P≤0.01)建议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应针对当前部分学生的体质偏弱,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现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下,大力推广太极拳等具有保健疗效又能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保健课程。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体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直接体育行为与间接体育行为的分析,探讨体育弱势群体成员体育锻炼项目选择、参加锻炼的次数、时间投入与强度、时间段、场地的选择,体育信息的获取与消费行为,为加强大学体育弱势群体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