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艳 《科技信息》2009,(15):151-151
简·奥斯丁和王海鸽是表现爱情与婚姻题材的两位杰出的女作家,她们作品的相同之处,一是用小题材来体现社会,二是表现了女性角色的依附地位,不同之处在于主体风格不同:一“悲剧”一“喜剧”的表现方式,引领人们通向两位作家不同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2.
从"烦恼三部曲"看池莉小说的婚恋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池莉“烦恼三部曲”中所描写的爱情婚姻放逐到现实生活中进行解构,从社会现实生活所包含的诸如经济、社会责任、伦理道德等不同层面进行论述,并进一步论述了池莉在“烦恼三部曲”中所持的是一种“过日子”式的平民婚恋观。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由于没有自主能力,只能依靠男人,依赖婚姻,她们把爱情或者婚姻看成了生命的全部。为了获得男性的爱,女性实施“色诱”,而结果或许诱惑了男人的同时,也诱惑了自己的先天性缺陷;最终陷入了一种“戒惑”,一种被男人或自己抛弃的“绝对”宿命。  相似文献   

4.
维吾尔当代女性文学中以爱情和婚姻为题材的情爱小说占有很大比重,女作家们在作品中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被维吾尔传统婚姻观和道德伦理观裹挟,在爱情、婚姻、家庭中陷入悲惨境遇的各种女性形象,体现出维吾尔族女作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民族发展的忧患意识。同时提出在全球科技高速发展、现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维吾尔族女性走向何方的质疑。  相似文献   

5.
茅盾在他的小说处女作《蚀》三部曲中刻画了一群个性鲜明的“新女性”形象,文学史上称她们为“时代女性”。丁玲的早期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莎菲性格”,她后来的多篇小说人物都是“莎菲型”形象的拓展和延伸。比较分析茅盾的“时代女性”和丁玲的“莎菲型”女性形象,可知:在人生理想的追求上,“时代女性”是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而莎菲女士是启蒙的个人主义者;在生活的逆境面前,“时代女性”在绝望中求生,莎菲女士却在颓废中耗尽生命;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时代女性”狂热地追逐爱情只为填补内心的空虚,而莎菲女士执着地将灵肉一致的爱情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农村合作化小说中存在一种"政治爱情婚姻"模式,这种泛化的婚姻爱情模式从三个方面遮蔽了女性意识:男性爱情婚姻选择的二重需要;女性婚姻爱情选择上的"空洞能指";对于不符合此婚姻爱情模式的男女之恋通过叙述者将其纳入此婚姻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7.
程青的小说《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是一幅当代爱情的经典画卷。作者以女性的视角扫描了文化女人的情感世界,以略带嘲讽的语言揭示了“后爱情”的变幻无常和情不由己。轻松的笔调既解构了当代人带有游戏色彩的爱情生活,又从本质上剖析了“后爱情”忽略女性智慧、拆除责任心的客观效果,使读者对当世的爱情故事有了形象与理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所经历的现代化进程对家庭和女性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单身女贵族”的出现是现代性和传统性别秩序相遇的必然结果。中国现代“单身女贵族”具有以工作为支点的独立生活,同时她们在职业上的优势和年龄上的劣势又与“男高女低”的婚姻模式相矛盾,从而成为她们组建家庭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9.
孟文彬 《科技信息》2009,(9):159-159,161
女性对自己的身份意识更加关注,现代语境下女性所面临的婚姻与情感状况就更为当代女作家所关注。乔叶的小说《我承认我最怕天黑》通过故事的讲述表达了现代语境下对婚姻、爱情、欲望之间关系的梳理,同时又交织着作者对道德与人性等诸多矛盾复杂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台湾“大河小说”则是这一支流中的丰碑。其创作以钟肇政和李乔为代表。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是台湾当代乡土文学的里程碑;李乔的《寒夜三部曲》是继《台湾人三部曲》后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丰碑。这三个三部曲在选材、内容、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特质,共享“大河小说”之称。它们的出现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台湾同胞爱国主义的颂歌,是伟大民族的泣血诗章。  相似文献   

11.
对作品《晴朗的一天》的曲式结构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较详细的分析。这首咏叹调是中部分段展开,并有较长大的尾声的单三部曲式,这部歌剧深刻地揭示了日本妇女“蝴蝶夫人”的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中篇小说《金锁记》讲述了一个女人的不幸婚姻遭遇及其逐渐为金钱毁灭,后期又去毁灭他人的悲剧故事。看过这个故事的人大多认为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人性泯灭的女人。以格雷马斯的理论为基点,从“符号矩形”的角度着手,浅析曹七巧在“二项对立”的争斗中缘何从可爱异化为可怕,并由此启发女性对传统爱情婚姻进行自省,进而对自身的存在价值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3.
感情作为深层心理是主体对有意义对象形成的反应,包括友情、亲情、人之常情,其中最突出的是爱情和婚姻,爱情是有距离的,婚姻则是没有距离的,所以婚姻中有痛苦、烦恼和折磨。《三十八岁时的爱情》抒写了人到中年后宽容而充满自信的爱情,体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三十八时的爱情》是充满智慧的爱情,感性中包含理性,既具有哲理,又富有诗意,简单而琐碎的日常生活在"刘家女"笔下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调侃、大气和幸福。  相似文献   

14.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和《寒夜》几部小说中,着力塑造了柔弱的、叛逆的、迷茫的三类青年女性,通过她们的苦难历程反映了自己的女性观:女性必须反抗旧制度、旧文化,用行动让青春和生命焕发出永恒的光彩,只有这样女性才能获得自由、平等和独立,否则,将被社会吞没。三类女性步履的苦难历程,也启迪着世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三言”、“二拍”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现在来看,她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并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崭新的文学形象,突破了过去封建理教束缚下传统女性的守旧形象。本文试图从寻求爱情婚姻自由、挑战封建禁欲、追求女权独立、彰显个人聪明才干、肝胆行侠等五个方面,深入考察分析“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情况。  相似文献   

16.
乔治.艾略特因其作品对道德的严肃探讨和对人性的关怀被当代英国批评家利维斯列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伟大传统四大家”之一,在其作品中,艾略特以独特的女性视野塑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形象,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如实再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问题”,即妇女在职业、教育和婚姻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和困惑。其作品如镜子般地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妇女问题”。  相似文献   

17.
《蚀》三部曲一举成就了茅盾的小说家之名,且产生了广泛而长久的文学影响.从创作心理上看,茅盾通过《蚀》三部曲营造了一面“镜子”,追求主体的统一,想象更加成熟的理想自我.通过对照“时代女性”形象,茅盾终于摆脱了“迷狂”状态,走出了心理上的低谷,这也昭示着“《子夜》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平凡生命的赞歌──论“三言”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女性反抗暴力、追求爱情婚姻自主和施展各种才华三方面着笔,阐述冯梦龙在“三言”中流露出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本从女性反抗暴力、追求爱情婚姻自主和施展各种才华三方面着笔,阐述冯梦龙在“三言”中流露出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在"三言"中,婚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数量最多,成就和影响最大。这类作品常把"情"、"欲"放在"礼"、"理"之上,要求"理顺人情",打破门户之见,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个性解放,歌颂幸福爱情,倡导男女平等,尊重和维护女性尊严,否定传统的贞节观念,体现了进步的婚恋观和一定的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