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应对危机事件不仅需要政府的力量,更需要公民的参与。建立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相应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社区、非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的作用,建立危机的社会网络支持系统,使公民和政府在危机中同呼吸,共进退,是公民参与危机管理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穆楠  王晓云 《科技信息》2009,(32):146-146,148
在以色列建国短短几十年中其高等教育的快速启动和飞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犹太民族教育取向的优良传统、以色列以教育为导向的基础教育、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基本国策、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的极大投入以及广泛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为以色列高等教育的勃兴提供了可靠保障。本文以分析的视角,从民族宗教、基础教育、政府政策社会投入、国际交流五个方面,剖析了犹太民族教育取向所形成高等教育特点及对我们高等教育启迪。  相似文献   

3.
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职能的调整和优化,主张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让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社区矫正制度设计和安排应以公共管理为指导,使社区矫正管理真正成为政府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公共管理行为。在社区矫正公共管理中,是将社区矫正管理作为国家或政府的职责和义务。社会力量将以独立力量参与到社区矫正中,通过这种特殊的社会治理结构实现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和教育。社区矫正制度由国家主导的一元体系转向"国家一刑罚、社会一矫正"的二元体系。  相似文献   

4.
公共治理理念: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频发的根源在于公共治理的理念缺陷.政府应始终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宗旨来治理危机,这是消除或减少公共危机之根本。政府功能和责任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不应该、也不能够承担危机的全部责任,必须同时积极寻求社会的参与和合作。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是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决定性力量,因此政府应信任并依靠公众和民间组织,善用媒体,组织所有资源和力量,共度危机。  相似文献   

5.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是以教育质量保证和改进为宗旨,为院校(专业)提供教育认证的社会组织,通过实施认证评估和间接影响政府政策制定等途径参与高等教育治理,其治理成效显著,特征鲜明,已成为该国高等教育治理机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美国认证机构参与高等教育治理对我国实施高等教育改革。充分发挥评估组织积极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国、英国、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分别代表着不同类型的评估模式,而政府、高校、社会三股力量在质量评估中的不同的权力分配也使得法国、英国、美国的质量评估更具特色。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政府、高校、社会三股力量一直贯穿其中,并通过权威、操纵和资源分配的形式确立他们作为权力主体的地位。研究政府、高校、社会三股力量在法国、英国、美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的总体发展趋势和质量评估在此趋势下的发展状况,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发展,因此需明确政府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的宏观管理者地位,提升高校的自治权和评估水平,鼓励和发展社会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监督能力和评估水平,政府、高校、社会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以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水平。  相似文献   

7.
从"政策"与"管理"两方面对当代中国政府主导型的环境管理结构中存在的制度困境进行社会学分析,指出环境制度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通过建立一种在微观领域对政府作用进行补充或替代的制度形态,使大量的社会力量参与环境治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优化政府环境管理方式、扩展社会力量与社会环境权益,建构多重角色参与合作的环境治理体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各种突发公共事件越来越频繁地发生,使得公共危机管理成为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成功避免各种风险和驾驭危机能力的考验。这就要求公众、企业、新闻媒体、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与政府的积极配合,以便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的突发事件社会参与机制。本文将从突发性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内涵,社会参与公共危机的必要性及参与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公共服务社会化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是培育社会组织、激发社会活力、提高公众政治参与能力、加强公民社会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化和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公共服务型政府建构的需要.公共服务社会化需要政府的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发展又推动了社会力量的发展.加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互动,政府以项目驱动形式推动公共服务社会化,将有利于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组织和市场力量的发展壮大,将为社会组织拓展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构提供前提、奠定基础.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需要政府与市场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征,即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职业特征,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以实践教学和基地实训为主的教学特征,以产学结合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办学特征,以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并重的教师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三十年来,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高校教学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突破.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改革发展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建立高等教育科学运行机制,加大政府、社会、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2.
浅析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的角色与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然各种危机事件增多,中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如何定位变得十分重要。针对目前我国危机意识薄弱、缺乏组织保障和社会公众参与不够等政府危机管理的现状,如何实现我国政府从反应型政府向预防型政府的转变,使其在危机管理中真正成为信息公开的主体,成为危机管理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并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公众的参与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社会经济状况、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管理科学发展的回顾,分析了管理理念的变化和发展,认为管理理论的发展与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状况密切相关,在管理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管理内容的侧重点也不同,目前企业管理的侧重点经历了从“追求数量”、“追求质量”到“追求服务”的理念上的变化;随着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管理的理念将从“服务”转向“绿色运营”。探讨了绿色运营管理理念的内容和实施途径,并指出在政府规制和公众舆论与监督的形式下,循环经济的思想将成为绿色运营管理的主流,并通过绿色设计、废弃物的再利用与再制造、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与管理和企业选址与环境影响评价等方法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4.
一般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动力机制构建问题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现代社会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我国一般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明显滞后,需要从高校自身、地方政府和当地社会等相关方面寻找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动力源",按照"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引导为辅;高校主动服务,社会积极依靠"的总体思路构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动力机制。在实践层面,则需要从地方高校办学体制改革、中央与地方相关法规建设、地方政府干预和调控以及地方高校内部改革等方面来切实推动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迅速,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还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高职教育管理的关键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而“梦”有提升力、“争”有推动力、“改”有牵引力、“干”是源动力,所以要通过着眼“四力”来调动教职员工们的主观能动性,既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又促使资源效益最大化,从而实现我国高职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树立民主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有限政府、透明政府、廉洁政府、效率政府等全新政府理念。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既要注重简政放权,又要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职能。  相似文献   

17.
社会生物学是对一切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的系统研究。在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研究中引入社会生物学理论,对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管理和服务进行深入分析,摸索尝试如何在多层次、多角度的社会生物条件下将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偏差转换成驱动力,以改进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路径,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及创新性。  相似文献   

18.
在公共治理过程中,政府、政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共同构成了公共治理的主体.在中国社会管理的多元治理结构中,参政党是一支重要力量.参政党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实现利益表达,协调社会关系,深化社会服务,有助于开拓参政党的实践空间,有助于参政党实现自身社会基础的再发现,这是参政党实现社会功能的重要方式,是解决参政党功能弱化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论应对公共危机与增强政府公信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政府的政治权威能否得到公众的承认与信任,关键看这个政府有没有足够的社会控制能力。公共危机事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是巨大的,它导致社会生活偏离正常的轨道,使社会处于一种危险的非均衡状态下。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在危机状态下,如何发挥自身影响力,迅速稳定社会秩序、平复公众危机心理、恢复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威望,既是对政府公共危机应对能力的挑战,也最能集中体现政府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