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安徽省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等方法研究了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类型、地理集中程度、分布密度与均衡度和效益差异,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交通和旅游资源禀赋三方面探讨了制约旅游景区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深度开发皖北旅游区、充分发挥皖南旅游区的龙头作用、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与加强旅游协作等方面提出了有关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西安市43个A级景区信息数据收集,运用SPSS数据统计以及ARCGIS地统计方法,以文化景区空间结构相似性及地理集中指数作为景区空间结构区划的指标,研究发现,西安市A级景区数量以及地理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综合分析和定量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文化旅游空间功能的高度聚合性,旅游区划的综合性、整体性、区内文化相似性的原则,将西安市城市旅游文化空间总体布局为:市内历史文化旅游区,临潼秦皇秘境文化旅游区,终南山户外文化旅游区.  相似文献   

3.
以安徽省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等方法研究了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类型、地理集中程度、分布密度与均衡度和效益差异,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交通和旅游资源禀赋三方面探讨了制约旅游景区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从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深度开发皖北旅游区、充分发挥皖南旅游区的龙头作用、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与加强旅游协作等方面提出了有关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皖西大别山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融民俗风情、生态景观、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旅游资源具有典型特色,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的研究于深层次旅游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皖西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和交通线路,运用GIS技术对皖西旅游景点重要值定量分析,并进行旅游空间结构系统构建,以此为基础,提出完善交通网络、增强县市旅游中心地的服务功能、建设4大旅游区、打造4条精品线路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对2008年和2012年江苏沿江旅游区6个地级市旅游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测度和分析;利用Malmquist生产力指数(MI)模型对2008年至2012年江苏沿江旅游区各城市的旅游效率变动情况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沿江旅游业的综合效率水平较高,旅游生产要素的潜力发挥较好;区内差异较大,苏南城市旅游效率要明显高于苏中城市;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建议: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发展旅游创意产业,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和产品创新促使旅游效率提升;加强区域合作,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规模效率;拓展旅游产业链,用技术进步和创意来提升旅游效率,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学》和《体育学》理论,对海南岛山地体育旅游资源形成的原因、机理和分布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山地体育旅游理念和特征,对山地体育旅游资源进行了单体分类和统计,评价了山地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为进一步论证山地体育旅游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最邻近性模式和拓扑空间分析法,用邻近指数R、连接度β指数和γ指数、交通回路a指数、通达度指数Ai、平均路径长、紧密度指数C对郑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聚集效应、交通网络结构、紧密度、区域竞争力的定量分析.研究认为,郑州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均衡,交通通达性较低,景点间的连接度不强,各景区可进入性有待提高等.为此提出了构建"一心、三片、一带"大郑州旅游区的空间结构,对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建设景区间的亚高速,旅游需求产品的空间系统优化,建立服务区以提供旅游服务和疏散人流,增加区域竞争力等相应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8.
依据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首次对海南自然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分类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海南自然旅游资源有4个主类,16个亚类和61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国的100%,94.1%和85.9%.海南的自然旅游资源单体有335个,特品级旅游资源单体47个,占总数的14.0%,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225个,占67.2%,普通级旅游资源单体48个,占14.3%,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单体62个,占18.5%.  相似文献   

9.
郑汴一体化地区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景区是旅游区域发展的物质依托,其空间结构影响着旅游区域的空间竞争、资源开发等.本文运用最近邻指数R、β指数、γ指数三种指标和基尼系数分析方法对郑汴一体化地区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旅游景区在空间上符合核心-边缘分布结构,在总体上呈集聚型分布形态,景区空间连通性较好.最后,提出推动区域旅游共同发展、进一步完善景区间交通网络、实现区域景区联动开发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森林公园作为典型的森林生态型旅游目的地,其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应与传统的观光型景区有所区别。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采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及《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两个国家标准,'对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发展研究——以安徽省来安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旅游区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对于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旅游区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区位交通、市场、经济、政策等影响因素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划分为综合型、区化市场型、普通型、欠发达型4种类型,并依其旅游发展主导因素的特征,提出相应的开发策略,最后以安徽省来安县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孝感市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旅游资源科学正确的认识,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它关系到资源的开发模式、开发程度、利用方式及建设规模等,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本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和旅游学理论,对孝感市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和定性评价,给出了孝感市旅游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3年5月1日最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调查工作组对陕西省咸阳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类型划分与评价,查明咸阳市共有845处旅游资源单体,认为成阳市旅游业已形成了以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为主体的主要特征,但是旅游资源结构单一,地域发展不平衡是阻碍成阳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伏牛山旅游发展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牛山旅游区在空间组织方面,应以行政区为空间结构主体,以板块组合为特点,形成适合伏牛山旅游发展的地域空间结构;在旅游产品的空间组织方面,应在兼顾一般的基础上,三个板块各自重点突破、求新求异、打造休闲度假、山水观光、科普教育三大系列支柱产品;在旅游交通空间组织方面,形成便捷无障碍的三环、三纵交通网络格局;在旅游节点的空间组织方面,应构建承担不同旅游功能,并且相互补充的三级节点体系.通过以上各旅游要素间的空间组织来构建一体化的伏牛山旅游地域系统.  相似文献   

15.
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构建山岳旅游区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结构模型,并运用AHP方法等对天堂寨旅游区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旅游资源评价是使潜在的旅游资源和现有的旅游资源的优势能更好地转化为社会经济优势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婺源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乡村生态旅游热点地,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开发此地现有和潜在的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I18972-2003)对婺源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关中地区旅游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系统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旅游中心城市及其中心性要素的界定,选择表征旅游中心城市社会经济水平、城市旅游发展现状与城市旅游服务水平的11个指标,建立旅游中心城市中心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定量分析得出各评价指标权重,以加合法模糊评价模型求算出各旅游中心城市的中心性综合分值,再结合各旅游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构建关中地区旅游中心城市3级等级体系;提出该地区旅游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优化措施,构建"4大旅游中心城市-交通线路-品牌旅游区"的点、线、面组成的空间结构系统.  相似文献   

18.
白洋淀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新县白洋淀风景名胜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至今仍未跳出以观赏旅游为主的传统旅游模式.依照我国2003年5月1日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 /18972-2003)国家标准,对安新县白洋淀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加快旅游资源层次开发,实现白洋淀风景名胜区由传统水域风光向现代生态旅游转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自然旅游资源分布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5月1日起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和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在为期一年的查阅资料、现场探勘、重点详查与座谈访问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讨论的方法,对陕西省自然旅游资源的分布及其成因进行了全面的、规范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张约翰  张忠孝 《科技信息》2007,(27):639-641
随着我国西部旅游开发程度日益提高和青藏铁路开通的影响,青东河湟旅游区对于国内外旅游者的吸引力逐步提高。受到青海省自然条件和历史发展的影响,青东河湟旅游区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52.57%,工业总产值的43.59%和青海省旅游资源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依据旅游资源成因及综合环境因素原则对青东河湟旅游区进行旅游资源分类。利用战略分析法对此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