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探讨荒漠化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树木适应干旱的能力,研究了章古台沙地主要固沙造林树种的蒸腾强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通过对章古台沙地樟子松、小叶杨的蒸腾强度的研究,发现树种蒸腾强度的大小与树种的抗旱性密切相关.树木蒸腾强度和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樟子松的蒸腾强度在不同时期均低于小叶杨.樟子松更适宜在章古台地区栽植.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以及强度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森林的正常生长.受人类活动影响,人工林的面积逐渐增大,其对不同强度干旱胁迫的响应是否与天然林存在显著差异,目前仍存在争议.本文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域,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气象干旱指数(SPEI)与反映植被生长状态的遥感监测植被指数(MODIS EVI)之间的关系,获得了反映该地区最佳时间尺度SPEI和对水分最敏感月份的EVI指标,进而基于省级尺度和基于气象站点的泰森多边形2个尺度上比较了人工林和天然林的生长状态对短期干旱(2001—2008年)与持续干旱(2009—2014年)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1)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持续干旱对其的生长状态的影响均大于短期干旱;2)天然林的生长状态受持续干旱的影响程度大于人工林,且生长状态比人工林差.气候变化将导致更多极端的持续干旱事件发生,在未来气候变化进程中应多关注极端干旱对天然林的影响以及天然林的可恢复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黔中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及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长期以来,由于樵采、放牧、生产用火等人为干扰强度大,喀斯特山地的植被多次遭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土地石漠化,立地生境恶化,造林困难地段的面积逐渐增加;表现出岩石裸露率高,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水土流失潜在危险性大,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溶量小,抗外界干扰保持系统稳定的阈值较低,受破坏后自我修复能力差,植被自然恢复极端困难等特点。喀斯特山地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有赖于岩溶地区森林植被的恢复与重建。以黔中地区典型的喀斯特山地为对象,在研究和分析喀斯特地区森林植被退化的成因和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筛选适于喀斯特山地的造林树种,提出了森林植被恢复、保护的技术措施,以期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森林不同种组的耐旱适应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把土壤-植物-大气视为一个连续体,通过研究喀斯特森林树种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吸水潜能、耗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初步评价各种组的耐旱适应性。结果表明,水分平衡方式因种组而异,先锋种为高输入低输出高效率类型,次先锋种为中输入中输出较高效率类型,过渡种为较低输入中输出较低效率类型,次顶极种和顶极种为中输入、中输出中效率类型。先锋种、次先锋种耐旱适应性强于次顶极种和顶极种。同一种组内落叶阔叶树种耐旱适应性弱于常绿阔叶树种,证实了“喀斯特森林中落叶成分是对干旱的适应”的论断。  相似文献   

5.
龙成昌  陈训 《贵州科学》2010,28(4):46-52
人工营造大面积的生态经济林是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的重要措施,生态经济林的可持续经营直接关系到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成败。本文关注土壤营养特性对生态经济林经营的影响,以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花江峡谷成功经营的顶坛花椒林为例,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造林前为荒地和耕地的种地类上人工生态经济林林下土壤的营养背景,各主要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种类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及其垂直变化特性,并重点探讨了未受到应有重视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石灰土金属微量元素有效性低下问题及其机理。本文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林造林树种遴选及后期管护和施肥决策,尤其是微量元素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7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容重和水分等土壤特性的变异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变异较小,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相对较大.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之间,天然成熟林的含水量最大,新造林最低;不同坡位之间,以下坡的含水量最大.容重变化与水分含量变化恰好相反.通过研究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年龄植被在不同坡向、坡位、石漠化程度等条件下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规律,为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植被建设和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丛枝菌根在石漠化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石漠化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在很多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在岩溶区实际的生态恢复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障碍.菌根真菌生态适应性强,对恶劣环境中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丛枝菌根的生理结构和生态功能与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亟待克服的障碍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利用菌根手段来解决岩溶石漠化地区的这些问题是一条崭新而有效的途径,并且其在提高石漠化地区植物抗岩溶干旱、耐土壤贫瘠能力和增强新引入植物对石生、富钙环境适应力等方面将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石漠化数据多源异构、涉及面广,石漠化成因问题复杂。为更好地揭示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解决石漠化治理中的科技难点,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喀斯特石漠化领域。厘清喀斯特石漠化大数据定义,结合喀斯特石漠化大数据要求,从大数据平台、基础设施平台、技术平台、应用服务平台、运维平台5方面构建喀斯特石漠化大数据平台,旨在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监测预警、生态修复和生态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带之一,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护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平衡、喀斯特石漠化生态治理与重建以及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在深入分析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喀斯特森林生物量研究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根据石漠化等级程度及微地貌景观不同,选择12个固定样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4次监测。结果表明,喀斯特峡谷区土壤温度与石漠化等级程度相关性不大,与植被覆盖度,特别是林下草被覆盖度具有很大相关性;随着治理时间增加,各等级石漠化土壤温度日变化趋于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的稳定大小关系。随治理时间增加,旱季土壤水分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且年际同期变化幅度较大。研究不同等级石漠化人工生态恢复的土壤温度及水分有助于从土壤水热的角度来揭示石漠化恢复治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构建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评价,揭示土地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点,进而对不同土地资源和不同农业区土地资源的生态敏感性进行差异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中国土地资源生态敏感性空间差异显著,高度生态敏感区集中在4个区域:北方干旱/半干旱沙漠(地)的土地沙化敏感区、黄土高...  相似文献   

12.
毕节市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石化,是毕节市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为了促进喀斯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根据毕节市石漠化的现状,探讨了其成因和防治措施,认为导致石漠化加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更有人为的;其治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3.
广西都安三只羊地区岩溶环境与石漠化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三只羊地区的地层分布、地形地貌、岩溶发育特征,论述了区内岩溶环境条件对石漠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同时,对区内进行了石漠化程度分区,总结了生态环境恢复与生态重建示范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该区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方针,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贵州为例,选取花江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顶坛小流域为例,以2009年和2011年这两个极端干旱气候年份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喀斯特脆弱生态区在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后在应对极端干旱气候下工程性水利建设下的应急调控能力。结果指出示范区现有水利工程不够科学合理,难以保障该石漠化区在干旱灾害时的用水需求;应对干旱极端气候下工程性保障手段不足,水利设施的不配套会加剧石漠化的演替;水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与利用成为关键问题。根据喀斯特峡谷区地表水资源丰富这一特点,用管路将现有水池水窖进行连接形成管网状微型水利系统,并对北盘江这一地表河流的水进行逐级抽提,保障干旱灾害发生时的应急能力从而降低抗旱资金投入。  相似文献   

15.
截至2005年,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已经达到12.96×104km2,中国南方石漠化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成为我国三大生态灾害。以黔东南自治州为主要对象,研究了生态综合治理下黔东南州2000~2005年石漠化的变化特征,应用空间转移矩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数据表明:黔东南州石漠化面积从2000年1 638.46km2发展到2005年的1 753.60 km2,5年间平均每年增加23km2,到2050年石漠化面积将达到2 634.45 km2,占全州国土面积的8.68%。虽然黔东南州石漠化低于贵州平均水平,但是石漠化防治工作不容忽视,要建设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石漠化治理仍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建水县石漠化修复模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92—2017年Landsat TM数据、建水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及云南省石漠化监测数据, 借助Mann-Kendall突变分析和趋势分析等方法, 探讨近25年云南省建水县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不同石漠化修复模式下的植被恢复情况。结果表明: 1) 25年间, 建水县植被覆盖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平均增速为0.065%/10a, 以2008年为界, 增速由之前的0.077%/10a增加到0.475%/10a; 2) 25年间, 建水县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的区域、无显著变化区域及呈减少趋势的区域面积占比分别为55.32%, 34.44%和10.24%; 3) 对于不同修复模式, 在10年的修复时间范围内, 纯生态林模式与混交生态林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差别不大, 而在25年的修复时间范围内, 混交生态林模式下植被修复速率明显优于纯生态林修复模式, 优势主要展现在修复后期。短期内, 纯生态林模式中阔叶树和桤木的植被修复效果较好; 从长期看, 云南松和车桑子是较好的修复树种。混交生态林模式中, 针叶混交林修复速率在10年和25年修复时间范围内均表现最优, 是较好的混交模式。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治理模式对植被恢复的效果, 可为优化石漠化区域生态修复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石漠化边坡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是目前绿色公路建设的热点问题,常用框格植草措施减缓雨水对边坡的冲刷破坏,加快坡面的植被恢复进程。结合广西贺巴高速来都段石漠化边坡植被恢复项目,通过对现场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剖析了石漠化边坡框格内填土植草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技术在应用中发现的一些技术问题,提出了框格内填土局部稳定技术的新型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在该石漠化边坡,推广应用了采用水土共蓄的新型板槽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的最新发明技术,以期对石漠化边坡的植被恢复提供积极的技术措施和建议,促进石漠化地区绿色公路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重庆南川石漠化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突出的生态问题.由于各地自然、社会条件的差异,石漠化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不尽相同.与其它石漠化地区相比,重庆南川石漠化发育程度较低,石漠化地区人口、产业相对密集,潜在石漠化面积广大,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当地面临的突出挑战.以南川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当地石漠化特点及石漠化治理面临的挑战,提出在加强生态治理、工程治理的同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9.
围绕喀斯特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喀斯特生态系统植被群落稳定性差、土壤生态功能恢复滞后、生态治理成效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依托广西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我们开展了桂西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及适应性修复研究,提出了喀斯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优化调控的理论与技术体系,为西南喀斯特区域石漠化综合治理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成因及其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溶地区石漠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石漠化形成和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和人类活动五个方面.作者从这五个方面分析了石漠化的产生及危害,并对此提出了其脆弱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