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0 毫秒
1.
芫花枝条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法对芫花枝条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42个峰,共确认出其中40种成分,所鉴定出化学成分的质量占总挥发油的99.039%.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其主要化学成分为十八碳酸甲酯(24.265%)、正二十八烷(18.450%)、正十六碳酸(10.086%)、(Z,Z)-9,12-十八二烯酸甲酯(7.499%)、十六碳酸甲酯(5.897%)、壬烷(4.665%)、对二甲苯(4.485%)、(Z,Z,Z)-9,12,15-十八三烯酸甲酯(3.600%)、β-谷甾醇(2.288%)等,其中十八碳酸甲酯含量最高,占总挥发油的24.265%.  相似文献   

2.
GC-MS-DC联用法研究山薄荷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C-MS-DC联用法研究了山薄荷石油醚部位的化学成分,在最佳分析条件下,共分离出65个峰,鉴定出56个化学成分.其中主要成分为:香荆芥酚(34.26%)、百里香酚(16.00%)、(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甲酯(4.82%)、角鲨烯(4.36%)、7,10,13-十六碳三烯酸甲酯(3.46%)、N-丁吡咯(3.29%)、(Z,Z)-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1.96%)、α-萜品醇(1.96%)、十六酸甲酯(1.9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66%)、罗勒烯(1.13%)等.  相似文献   

3.
采用混合溶剂萃取法从新鲜尾巨桉木材中提取低分子量成分,并用气槽色谱/质谱法联机分析技术,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共分离出42个峰,并从中鉴定出30个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87.88%。主要成分为1,2-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17.53%)、1,2-邻苯二甲酸双(2-甲丙基)酯(cas)(8.48%)、二丁基酞酸盐(8.12%)、丁二酸-甲基-双(1-甲丙基)酯(7.02%)、乙二酸双(2-甲丙基)酯(cas)(6.89%)、2,6,10,15,19,23.六甲基-鲨烯(4.53%)、十六酸乙酯(cas)(3.77%)、2-异丙基-1-甲烷基萘(2.97%)、二十六烷(2.63%)、己二酸双(2-乙己基)酯(1.98%)、二十八烷(1.93%)、鹿尾草碱(1.90%)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甲仑榴莲挥发油成分,为开发利用榴莲资源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榴莲果肉及内果皮中的挥发油,采用GC-MS法和NIST98谱图库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从榴莲果肉中鉴定出11种化合物,其含量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8.86%,其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分别为环十六烷(43.59%),9-十六碳烯酸乙酯(11.17%),十六烷(10.59%),棕榈酸乙酯(9.12%),以烷类和酯类化合物为主;从榴莲内果皮中鉴定出11种化合物,占总挥发油含量的95.73%,其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分别为十六烷(25.71%),2-十四烯(E)(22.41%),9-十六碳烯酸乙酯(13.56%),苯乙烯(13.45%),以烷类和烯烃类为主.结论:为榴莲挥发油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GC—MS联用法测定小花棘豆精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GC-MS俗联用方法测定和鉴定了采自青海贵南地区的小花棘豆精油的化学成分,共鉴定出57个成分,占该部位的86.70%,其中(z,z,z)-9,12,15-十八碳三烯-1-醇13.5%,(E)-1-(2,6-二羟基-4-甲氧基)-3-苯基-2-烯-1-酮7.60%,十六碳酸乙酯5.30%,亚麻油酸乙酯4.35%,23,24-双氢豆甾醇4.31%,2-苯基-5,7-二羟基双氢黄酮1.90%。  相似文献   

6.
檀香叶抽提物成分的Py-GC/MS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大量檀香叶被遗弃而造成巨大资源浪费的问题,采用热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技术研究檀香叶抽提物高品位资源化利用的前景.Py-GC/MS分析结果表明:檀香叶苯/醇抽提物主要包含16-三十烷酮(8.69%)、11,14,17.二十碳三烯酸甲酯(8.49%)、十六酸(5.38%)、吡嗪(4.01%)、环辛二十四烷(3.89%)、苯酚(3.19%)等118种化合物,檀香叶丙酮抽提物主要包含3-羽扇酮(39.35%)、蒲公英甾醇(7.60%)、β-谷甾醇(5.38%)、蒲公英萜醇(3.42%)、乙醛(2.37%)、(5α)-雄甾-6-酮(2.36%)等48种化合物.说明檀香叶抽提物富含名贵生物医药成分和名贵香料,副产物不仅可用于高档化妆品,而且可用作生物能源.  相似文献   

7.
鸢尾根茎超临界CO2萃取产物的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从鸢尾中萃取鸢尾油,再利用GC-MS对鸢尾超临界CO2萃取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成分分析,鉴定了鸢尾超临界CO2萃取产物中的18种成分占总出峰面积的98%以上,鸢尾超临界CO2萃取产物的主要成分是十四酸、十六酸和9-十八烯酸。  相似文献   

8.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分离菊苣浸膏的挥发性成分,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对总离子流色谱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共鉴定出38种化学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1.76%.其主要成分为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香豆素、十六酸乙酯、9,12,15-十八碳三烯酸乙酯、油酸乙酯、苯丙酸乙酯、苯乙酸乙酯、十五酸乙酯等.使用85!mPA作为萃取纤维,并从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离子强度的影响及解吸时间等方面进行了优化,为菊苣浸膏的合理使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研究藏药塞北紫堇提取物中的脂溶性化学成分.方法选用乙醇冷浸法提取.提取物经酸溶解,调节至碱性后用石油醚萃取,浓缩后得塞北紫堇脂溶性成分.经GC-MS联用技术对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脂溶性成分的含量.结果共鉴定出38个挥发性成分,化合物类型为甾醇类、甾酮类、多不饱和脂肪酸类、脂肪酸酯类、有机胺类、酰胺类及含氧杂环类化合物.结论塞北紫堇提取物脂溶性主要成分为棕榈酸,棕榈酸乙酯,9,12,15-十八烷三烯酸甲酯,二十烷,亚油酸乙酯,二氢猕猴桃内酯,6,7-二甲氧基-1(3H)-异苯并呋喃酮,亚油酸甲酯,9,12,15-十八碳三烯酸,十七烷酸-14-甲基-甲酯,豆甾-7-烯-3-醇.实验结果为了解塞北紫堇的物质基础和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藏药革叶兔耳草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结合计算机检索,首次分析了滇产革叶兔耳草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从中鉴定出了59个成分,并用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占总峰面积的82.38%.革叶兔耳草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9-氧代壬酸乙酯﹑二苯胺﹑肉豆蔻酸乙酯﹑正己烷﹑藜芦醛﹑4,4,6-三甲基-2-环己烯-1-醇﹑油酸﹑油酸乙酯﹑植酮﹑香草乙酮﹑硬脂酸乙酯﹑壬酸乙酯﹑十九碳烷以及乙酸香茅酯等.  相似文献   

11.
较详细地阐述了畜禽饲养环节对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来源,并根据分析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畜禽饲养环节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的防控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嗅觉可视化技术是使非可见物质成像(主要是气体成像)的一种无损检测新技术,属人工嗅觉模拟技术的一个新分支.使用卟啉和pH指示剂作为嗅觉可视化传感器阵列的气敏材料,检测猪肉中的优势致腐菌和新鲜度.将3种优势致腐菌(梭状芽孢杆菌、热死环丝菌、假单胞菌)分别接种至3组猪肉样本中,在3种温度(-16℃,4℃和20℃)条件下分别贮藏不同的时间后,采用扫描仪获取可视化传感器阵列与每个样本反应前后的图像信息;将阵列反应前后的颜色差值作为样本特征值,对不同的猪肉样本经不同贮藏时间后产生的挥发性气味,可视化传感器阵列显示其特定的颜色图像与其对应.结果表明,嗅觉可视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猪肉的优势致腐菌以及判断猪肉的新鲜度.  相似文献   

13.
分别在佛山市城区有代表性的季华路(主干道)、同济路(次干道)、华远西路(支路)路边,采集了PM2.5样品,并分析了样品中12种金属元素和9种水溶性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佛山市城区各道路环境PM2.5日均浓度的由大到小依次为:季华路(173.3μg/m3)、同济路(141.2μg/m3)、华远西路(126.0μg/m3),与车流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均高于同期城区PM2.5的日均浓度64.5μg/m3。3个采样点检出金属元素中含量较高的是Fe、Al、Ca、Mg,其次是Zn和Pb。不同道路环境中Al、Ca、Mg、Zn和Pb元素的浓度由大到小均依次为:季华路、同济路、华远西路。富集因子分析表明佛山市城区道路环境人为污染较严重的金属元素为Cd、Zn、Pb、As。采样期间SO42-、NO3-和NH4+是主要的水溶性离子。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给出了集值映射的上半连续性和下半连续性同图象的闭性和开性间的一些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定义了环的S.F.P.维数,给出了S.F.P.维数为1的交换拟局部环的特征刻画,对凝聚环得了gldimR=max(wgldimR,S.F.P.dimR-1),从而对凝聚环,尤其是总体维数为2的拟局环进行了分类,最后还考察了C-excellent扩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X波段扇形微带元的理论计算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方法,计算了ER=9.6、3.8、2.77、的介质基片上的扇形微带元的有关特性曲线。计算结果与实测基本相符,可供设计者参考使用。最后介绍了作为宽带偏置电路或调谐电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叙述了测定人体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一个新方法。灵敏度高于均相伏安免疫法,IgM的检测限可达10~(-12)M。可应用于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结构植物学、植物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三个方面对红松和前红松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前红松叶的角质层内表面的胞间凸缘为浅波浪状,缘厚;红松叶的角质层内表面的胞间凸缘为深波浪状,缘窄.过氧化物同工酶电泳结果可见,前红松有8条酶带,红松有7条酶带;前红松的酯酶同工酶电泳有6条酶带,红松的酯酶同工酶电泳有5条酶带.前红松与红松叶绿体基因组中的rbcL基因片段458个核苷酸中有5个不同.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天然活性成分生物转化的微生物、特异酶以及其应用.中草药等植物中含有的主要天然活性成分,人体难吸收、活性低.为了得到易吸收、高活性的天然有效成分,筛选了一批新微生物,发现一批新型特异的天然成分转化酶;研究了生物转化制备高活性天然成分单体、异构体混合物组、活性中草药制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