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低渗油田储层物性均质性差,在普遍低渗的背景下,有可能存在相对高渗区块,若该区块位于有利的二次油气运移方向上,则可以形成局部富集区块.作者应用这一原理,对陇东地区三造系延长组的沉积相特征、储层孔隙特征和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特征及其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从有利相带所确定的次生孔隙发育区块分布规律和地下流体过剩压力低值带所揭示的油气三维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认为该地区存在城华剖6井区、环县西环20井区等局部富集区块,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块.从而给低渗油气田勘探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针对安次地区奥陶系潜山储层非均质性强、井间生产差异性大等问题,利用岩芯、薄片及测录井等资料,对研究区内裂缝类型、发育程度及有效性进行分析,认为工区内发育构造缝、溶蚀缝和成岩缝3类,其中,构造缝最为发育,以NE走向的高角度缝为主;岩性和断层控制裂缝的发育程度,厚度薄、岩性纯、靠近断层发育的白云岩储层裂缝最为发育;张开度和充填程度反映裂缝有效性,研究区裂缝发育,多数裂缝半填充未填充,裂缝有效性好。多口井钻探证实,裂缝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它不仅可以改善储层物性条件,还提供油气运移优势通道,提高单井产能,同时,裂缝的形成时期和发育部位控制油气运聚成藏:新近纪以后形成的裂缝发育程度高、有效性好;油气藏内部的裂缝发育,有利于油气运聚,形成富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3.
非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非构造裂缝作为油气良好的运移通道及有利的储渗空间,广泛发育于不同岩性的各类储层中,为油气生产作出贡献。对现今发现的各种非构造裂缝进行了综合研究,并依据形成主控因素的不同,把非构造裂缝划分为表生裂缝、收缩裂缝、溶蚀裂缝、缝合线、差异压实裂缝、压裂缝、冰冻裂缝及与重力滑塌有关的裂缝8种类型。通过对各类裂缝的几何形态、发育特征的描述,对其形成环境、分布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该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为各类储层孔渗结构及运储性能,尤其是碳酸盐岩、低孔低渗等储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草湖地区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草湖地区构造、地层及成藏条件的研究认为,保存条件、圈源匹配关系、继承性的古隆起和古斜坡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三大主控因素.草湖地区油藏形成于海西期,天然气气藏形成于燕山末—喜山期,以垂向断裂和裂缝,以及横向不整合面和疏导砂体为运移通道.区内西斜坡储层直接与烃源岩接触,断层不发育,油气通过横向储层及少量垂向断层为运移通道向高部位地层、岩性圈闭中聚集,中下奥陶统、东河砂岩和三叠系均有油气成藏过程.凹陷的中心区域存在奥陶系上统泥岩和石炭系泥岩隔层,缺少风化壳型储层,但具备形成裂缝-孔隙性储层的条件.草湖地区东部中下奥陶统长期抬升,发育通天断层,生油高峰期仍处于暴露状态,无法成藏,生气高峰时缺乏有效的封盖层,难以形成规模性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5.
哈密坳陷四道沟油气藏特征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道沟低产油气藏是目前在哈密坳陷内钻探众多构造圈闭后所发现的唯一油气藏。通过对油藏构造、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分析表明 ,四道沟构造存在二期油气运移与聚集 ,第一期形成类似哈 2井三叠系和侏罗系砂岩储层中的沥青 ,它来自三堡凹陷源岩生成的油气 ;第二期为四道沟构造上哈 2、哈 3井储层近源捕获的油气。三堡凹陷源岩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沉积以后曾有较大规模的油气生成与运移 ,油气运移路线主要是向东或东北方向。储层物性差、裂缝不发育 ,早期油藏被破坏 ,后期油气源供给不足是四道沟构造上哈 2、哈 3井油气低产的主要原因。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应围绕三堡生油凹陷 ,以寻找未遭破坏的早期油气藏为勘探方向 ,以三叠系与侏罗系不整合附近的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三叠纪古构造圈闭及裂缝发育带为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6.
非构造裂缝的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构造裂缝作为油气良好的运移通道及有利的储渗空间 ,广泛发育于不同岩性的各类储层中 ,为油气生产作出贡献。对现今发现的各种非构造裂缝进行了综合研究 ,并依据形成主控因素的不同 ,把非构造裂缝划分为表生裂缝、收缩裂缝、溶蚀裂缝、缝合线、差异压实裂缝、压裂缝、冰冻裂缝及与重力滑塌有关的裂缝 8种类型。通过对各类裂缝的几何形态、发育特征的描述 ,对其形成环境、分布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该研究结果可以更好地为各类储层孔渗结构及运储性能 ,尤其是碳酸盐岩、低孔低渗等储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微裂缝隙是 (特 )低孔碎屑岩储层具有较好渗透能力的必要条件。焉耆盆地含油气碎屑岩储层构造裂缝具有平行层理面、缝宽微小、延伸短、宏观裂缝不发育、破裂的岩石没有发生相对位移错动、裂缝主要发育在刚性颗粒内部等特征。影响构造微裂缝发育的因素是 :所处的构造应力部位 ,岩石成分成熟度、粒度、压实程度和早期填隙物含量。储层非构造裂隙主要是压实作用的结果 ,主要发生在脆性的长石颗粒内 ,横向纵向分布范围广。由于早期微裂缝的存在可使油气运移的距离更远 ,在盆地的边缘、山前等具有良好储层的远离生油中心的地区 ,也可能会形成油气藏。同时在分析油气圈闭条件中应重视早期微裂缝因素。  相似文献   

8.
中上奥陶统(O2+3)灰岩是塔中油气区主要的储集层,由于基质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裂缝在储层中既是油气聚集的空间,也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不同类型裂缝的成因、产状、规模、以及对油气的孔、渗能力都各不相同,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寻找油气的聚集与富集规律。依据对塔中I号断裂带裂缝调查的结果,按照裂缝的成因,充填物的类型、特征,以及不同充填物充填的裂缝之间的切割关系,将O2+3灰岩储层中的裂缝分为不同的大类;然后根据裂缝的产状、性质等,再将裂缝细分为不同的亚类型。结果表明:该地区裂缝类型复杂,发育有2类成岩缝和5类(期)构造裂缝,每期构造缝都发育了不同产状和性质的裂缝。  相似文献   

9.
辽河油田欢喜岭太古界潜山裂缝分形预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研究太古界潜山储层分布特征、储层分布规律及油藏形成机制,针对辽河油田欢喜岭太古界潜山裂缝储层,采用分形方法进行了预测研究,计算了各级裂缝的分维数,确定了各级裂缝分布特征,分析了油气分布结果与裂缝分布特征关系.实际勘探结果与研究结果较吻合,表明分形分维方法对欢喜岭潜山油气预测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向孔隙度和渗透率极低的致密地层要油气储量和产量是目前油气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方向。致密储层中的裂缝和溶蚀孔洞(统称缝洞)系统是油气赋存的主要空间和运移通道,查明和预测致密储层中缝洞系统成为寻找该类油气藏的关键。然而,致密储层中缝洞的空间分布极不规则,往往在相距不足1公里的距离内打油气探井,有的可能高产油气,  相似文献   

11.
认识到断裂构造的成生、发展与演化是断裂构造发育区控制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歧南断阶带断裂体系宏观与微观动力学机制的研究 ,总结和归纳断裂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降低了新区的勘探风险和确定优选目标的方向 .研究表明 :歧南断阶带整体具有油源充足、储层发育良好和圈闭发育等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 ,制约和影响油气藏最终形成的因素是断裂构造的时空展布、发展演化及形成机制 ,歧南断阶带断裂构造的演变规律是控制歧南断阶带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 .歧南断阶带油气成藏是以深大断裂为沟通油源岩与储集层的通道 ,纵向和横向上油气的分布受断裂活动的周期性和阶段性控制 .油气成藏取决于断裂的晚期适度活动、断裂活动期与源岩生烃、排烃期的良好配置以及深浅断裂组合形式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为例,探讨其成藏过程及成藏机理。通过对川中地区典型构造单井的生烃史模拟发现,不同构造须家河组烃源岩的生烃过程整体上具有相似性。经包裹体均一温度、自生矿物K-Ar法测定年龄和裂缝充填矿物ESR法测定年龄确定了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油气成藏的3个期次,前2期分别为侏罗纪期间成熟和高成熟的烃类流体向储层中的充注,后一期为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隆升调整,对早期天然气藏改造并再次成藏的过程。川中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具有三大特点:天然气近距离运移;天然气以游离相充注为主;隆升过程中天然气的泄压膨胀对天然气成藏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利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分析等技术手段 ,结合岩相古地理分析和古构造应力场模拟试验成果 ,对沾化凹陷罗家地区泥质岩裂缝的类型、特征、受控因素以及对油气储集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以张裂缝为主的顺层缝的长度、密度和开度大于切层缝 ,且为烃类的主要储集空间 ;包括张裂缝和剪裂缝在内的切层裂缝作为主要连通顺层裂缝的通道 ,很少储油。成岩收缩缝在泥质岩层中是极有利的油气储集空间 ,特别是在构造裂缝不太发育的地区 ,由成岩收缩造成的层间缝会成为主要的储集空间。裂缝发育的受控因素有区域构造应力、构造部位及其与断裂带的距离、岩性、岩相、地层厚度、物性、埋深和地层压力。预测研究区地层埋深为 2 2 0 0~ 340 0m ,在距离断裂带较近地区、断层转换带、凹陷斜坡坡度突变区、地层厚度和 /或砂岩厚度突变区、三角洲前缘亚相、湖底扇相砂体与湖相泥质岩交界过渡带 ,泥质灰岩、灰质泥岩、油页岩和油泥岩最有可能形成有效的裂缝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14.
川西坳陷孝泉-丰谷构造带须家河组气藏成藏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彭县须家河组地表剖面、岩芯观察和常规物性、压汞参数、铸体薄片等测试资料 ,统计约 2 0 0 0多个数据及油气显示资料 ,确认该区天然气属非常规致密储层气藏领域。针对成藏条件较为复杂和气藏特征零乱的特点 ,对储集、圈闭条件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等过程中相互配置的独特成藏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须家河组气藏属于高压 -超高压气藏 ;气藏发育在油气主要生成期时运移条件良好的储集体中 ;须下组合为一具活跃地层水的似层状气藏 ,局部显示不规则特征 ;须上组合则表现为区域上不太规则的非层状储集体 ,局部仍属含水似层状气藏。总体看 ,气藏强烈依赖于裂缝的存在 ;气藏形态不受现今构造形态的严格控制 ;地腹储集体含气规模与砂体发育规模有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渤中凹陷中深层储层具有埋藏深、储集性能差以及预测难度大等特点,储集层质量是制约中深层油气勘探成效的关键。在QHD36-3油田沙二段中发现的生屑云岩和含陆源碎屑云岩等白云岩储层,其储集性能明显优于相同深度的碎屑岩储层,将成为中深层高产油气层勘探的新领域之一。研究表明,生屑云岩等白云岩储层的形成主要受古地貌、古水深等因素控制,同时距离物源区的远近影响其发育程度。建立相应的沉积模式,对以生屑云岩和含陆源碎屑云岩等白云岩为目的储层的油气勘探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对多脉冲高能气体压裂—二氧化氯复合解堵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 ,该技术是在多脉冲高能气体压裂产生多条裂缝的同时 ,用二氧化氯解堵剂进一步解除因压裂液、碳酸钙和硫化亚铁等酸溶性垢、铁细菌、硫酸盐还原菌的代谢产物等对地层的堵塞 ,以达到最大限度地增强油气层导流能力 .现场试验表明这项油层改造技术对提高油气井的产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在简述多尺度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现状的基础上,从多尺度科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油气藏即是一个复杂的多尺度系统,油气产出是一个跨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复杂过程,是在微观孔喉、微裂缝至宏观裂缝、水力裂缝等渗流通道中的一系列串联耦合过程的观点。油气田开发中多尺度问题主要包括油气藏多尺度描述、多尺度数据整合以及多尺度模拟。以致密砂岩气藏为例,探讨了非常规天然气开发中的多尺度现象及其对气藏开发的影响及对策。指出致密砂岩气藏多尺度结构由基块孔喉、天然裂缝和水力裂缝组成,基块供气不足和储层损害是制约气井产能的关键因素。基于多尺度传质理论大幅度提高传质效率,强调加强钻井、完井和增产改造等全过程储层保护、采用最大储层接触面积(MRC)技术是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周家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8层成藏主控因素及成藏模式。从长7烃源岩生排烃影响原油运聚及长6、长8沉积、成岩的差异性研究入手,总结成藏差异。结果表明,长7大面积分布的烃源岩为成藏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运移动力;该区发育的长6、长8连通性砂体和构造裂缝提供了运移输导条件;长6、长8大规模叠置砂体形成了良好的储集体;沉积、成岩差异形成的相对高孔高渗储层发育区控制着油藏富集区的分布。长6层成藏模式表现为长7油源先向上运移至长6成藏,而后侧向沿连通砂体继续运聚成藏,直至扩展到远离长7烃源岩分布区,形成沿北东向砂体大面积展布的油藏;长8层成藏模式则主要为长7烃源岩向下运聚成藏,二次侧向运移较少,油藏面积较小。  相似文献   

19.
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潜山区域构造、断层活动期、油气生成期、成藏期的配置关系及断层封闭性特点 ,对辽河东部凹陷茨榆坨低位潜山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茨榆坨潜山为一典型的低位潜山构造带 ,其构造形态是一平行型背向传递带 ;储集层为太古界花岗岩 ,储集空间主要为构造裂缝及溶蚀孔隙 ,其发育程度受断层控制。采用原油族组成、类异戊二烯烃和萜烷等地化参数 ,对牛居长滩洼陷和茨榆坨地区的油气进行了油源对比 ,并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w(甾烷C2 9ααα2 0S) /w(2 0S +2 0R)和w(C2 9ββ) /w(ββ +αα)、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原油物性等指标 ,对油气运移过程中的运移效应进行了分析 ,确定潜山的油气来自牛居长滩洼陷。对油气运移通道条件与运移过程分析认为 ,茨东、茨西断层控制了油气在潜山内的运移和聚集 ,断层和不整合面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油气向茨榆坨潜山的运聚具有氧化型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二连盆地阿尔善构造带油气分布与聚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研究了阿尔善构造带油气运移与圈闭的匹配关系、生储盖组合特征等 ,认为该区多套烃源岩为复式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多期充足的油源 ,多种油气运移通道为油气长距离运移创造了条件 ,多种储集岩体、多套生储盖组合为油气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集场所 ,油气多次运移与多期形成的圈闭的良好配置关系 ,导致区内发育多种油气藏类型 ,在平面上不同层系油层叠加连片 ,形成良好的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同时显示 ,油气分布具有纵向上相对集中 ,平面上受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影响 ,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据此按照含油气系统理论与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理论 ,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取得良好效果 ,并为该区进一步深化滚动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