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医药产业是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建设能促进该省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在详细描述广东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该省生物医药产业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投融资机制、高端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和共享资源平台、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模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5月21日上午举行的“2012协同创新浙江大学高端论坛”上,浙江大学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创新研究院将探索建立科技成果产业化、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高科技企业培育有机结合的新型协同创新模式,力促科技、人才、资本,信息、市场等创新要素的深度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衍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相似文献   

3.
正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安徽省政府与清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精神的具体落实,是由清华大学与合肥市政府共建的新型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研究院于2013年12月开始建设,2016年1月8日正式运行。研究院秉承清华大学"顶天立地"的科研指导思想,瞄准世界公共安全科技前沿,面向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融合清华大学的科研、人才优势和安徽省、合肥市的产业支撑优势,集聚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贯通融合公共安全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等链条,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公共  相似文献   

4.
地方高校产业由于自身基础薄弱,发展受制于市场竞争、人才流失、体制机制等因素,发展速度一直落后于重点高校产业。在新形势下,地方高校产业要明确职能定位,加强顶层设计;认真转换管理模式,从资产管理向资本经营转变;要建立一支适合新形势需要的人才队伍;走出高校局限,主动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以后,我国各地地方政府牵头,联合当地高校新建了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这些产业研究院在平台承载、制度创新和文化融合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高校科研团队入驻研究院,对于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2月6日,高能级平台人才项目资本对接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举行,对接会搭建起人才、技术、产业、资本精准对接联动新通道,赋能创新创业种子开花结果. 对接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上海大学温州研究院等8个高能级平台的14个高层次人才项目轮番登场路演,抛出融资合作、技术对接的"绣球",吸引全市18家创投机构、...  相似文献   

7.
正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是促进技术研发与转化、培育发展创新型企业、推进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2017年,上海研究制定了功能型平台建设的总体方案、实施意见和管理办法。微技术工业研究院、石墨烯产业技术、生物医药产业技术、集成电路产业创新服务、智能制造研究院、类脑芯片与片上智能系统等6家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启动建设。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汉中市乡土人才基本情况的调研分析,认识到乡土人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充分发挥全市18万乡土人才的作用,是人才工作的重要方面。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是乡土人才培养的平台,各级党委政府应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政策上建立乡土人才的选拔机制、培训机制、扶持机制、奖励机制和管理机制,营造乡土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措施和社会氛围,合理配置当地教育资源,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农村适用乡土人才的培训工程,建立乡土人才培养的正常渠道和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对鄂西南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现.增强人才意识;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建立人才自由合理流动的机制等等。与此同时,国家应当制定民族地区人才发展的优惠政策,对民族地区人才发展予以扶持。  相似文献   

10.
<正>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是完善创新生态的迫切需要,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上海结合发达国家经验和上海实际,提出布局建设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并先期推动了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试点。2016年上海进一步深化研究,系统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建设。平台总的定位是,着眼于创新要素的集聚、开放和协同,聚焦研发与转化关键环节,依托高水平研究和设施,服务各类创新主体,  相似文献   

11.
《安徽科技》2014,(3):20-21
正为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打造经济升级版,充分!整合政产学研科技资源,2013年,芜湖市出台《芜湖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扶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旨在加快推进芜湖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和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办法明确了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从事产业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科!技企业孵化、技术咨询服务、人才培养及对外交流合作的新型公共研发平台。研究院建设扶持突出首位产  相似文献   

12.
吕悦 《今日科技》2023,(1):40-41
<正>自2018年10月实质化运行以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按照“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支撑、国际交流”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不断推进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接连获评“杭州市最具影响力新型研发机构”“浙江省优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入选“浙江省第一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项又一项建设成果,彰显着其创新活力正持续涌动……打造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自成立以来,研究院始终坚持以面向国家战略和浙江省重要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与平台技术攻关为主业,打造科技创新和产业支撑双强的“哑铃型”新型研发机构。  相似文献   

13.
<正>秀洲区积极贯彻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秀洲国家高新区更名为嘉兴国家高新区为契机,力争2023年全社会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3.4%。聚焦平台建设,全方位夯实“创新基石”。推动研究院科技成果当地转化,提升研究院引领产业发展、企业创新的服务功能。建立研究院与企业对接活动常态化机制,探索实施研究院专家与秀洲企业“一对一”的“首席技术顾问”机制。加快科创湖区建设,引进聚  相似文献   

14.
《科学管理研究》2015,(4):50-53
基于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视角,在新熊彼特理论框架下,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资本和人才等技术创新要素以及企业、金融和公共部门等制度创新主体,根据技术创新要素与制度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阐释技术与制度协同创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15.
<正>近两年来,宁波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通过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实现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地方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通过打造重点研发项目,搭建高端人才团队,开辟了精准、多元的技术成果产需对接渠道。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建设持续提速,科技成果不断产出,产业化市场化良性运营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形成了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宁波路径"。  相似文献   

16.
“创新人才”和“自主关键技术”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两大核心要素,而深入推进校企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是培育这两大核心要素的“母机”和“加速器”。实践中,高校在建设和发展校企产学研合作载体的过程中存在管理模式有待改进;考核制度缺失,科研团队凝聚困难;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高校应端正态度,完善管理机制;明确研究方向;规范校企行为,避免越位、错位以期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和推动产业发展升级。  相似文献   

17.
2006年7月14日,太原市促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座谈会在并州饭店召开,来自企业、省城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关人员,围绕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重点领域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青年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建言献策。太原市科学技术局王燕阳局长就产学研合作作了总结发言,并提出4点建议:一是着力解决产学研合作动力机制问题;二是重点解决七大支柱产业领域的技术瓶颈,攻克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三是把培养青年科技创新拔尖人才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大扶持力度,加强青年创新团队建设;四是营造环境,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在项目安排上突出产学研合作。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发挥江苏的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优势。可以通过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国际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平台建设、行业技术服务中心平台建设、重点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研发平台建设、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研究平台建设,在组织方面进行突破,在人才激励、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科研管理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实现江苏教育、科技和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校地共建研究院是我国创新体系中的新兴与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政产学研用"有效结合的重要载体。阐述了校地共建研究院在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及其现实作用,并针对校地共建研究院的功能定位、治理结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尤其是其运行过程中的公共财政支持、产业与市场驱动、科技体制创新等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为校地共建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完善的校地共建研究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与发展是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区域科技竞争的核心要素。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广州市越秀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了科技创新人才建设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运行机制,强化创新载体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大对创新人才扶持力度,搭建海外创新人才引进平台,创新科技人才服务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