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熹是宋朝儒学的集大成者,其家庭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他从“三纲五常”这一封建伦理核心出发,以“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三伦关系为主要内容阐述其家庭伦理思想。其家庭伦理思想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等特征,在当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风尚培育以及和谐文化建设还依然具有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早期家庭观的基本内容有三个方面: 1 强调妇女在家庭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是毛泽东早期家庭观中乃至日后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也在始终关注的问题之一。毛泽东对生活于封建家庭制度之中、被束缚于“三从四德”、“贞顺节操”等封建家庭伦理之下的广大中国妇女充满同情之心。他主张,首先废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命定”等封建婚姻家庭说教和伦理,建立以恋爱为中心、夫妇平等的新式家庭关系。他认为在这种家庭关系中,妇女方能真正得到平等的地位,妇女解放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中国进入现代社会,严谨的儒家家庭伦理因其封建专制性而遭到新文化的抨击。在这种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现代女作家以个体本位和个性意识为基础,站在女性立场上观照儒家家庭伦理文化。她们通过大量家庭矛盾的揭示和女性悲剧的描写,对儒家家庭伦理文化的弊端进行了较为理性的价值批判,为女性摆脱旧家庭的禁锢从而获得“人”的自主意识,为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家庭伦理文化观,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汉王朝作为第一个公开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运用政治、文化、教育、法律等手段,强化了以孝为核心的封建伦常的地位,从此以后,孝不仅成为支撑中国古代政治的伦理精神支柱,对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发挥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使孝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的内心世界,积淀成民族的文化心理,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孝道古今谈     
孝道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它由对亲人的天然之情,扩大、延伸到国家、社会之上,从而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父子、君臣伦常关系,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批判继承封建社会的孝道,对中国在新世纪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实施以德治国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传统中国历代王朝出于对亲属间基本情感和伦理义务的尊重,设计制定了一系列赋役减免制度。这些制度,旨在协助民众履行其对父母妻子的伦理义务,以个人伦理义务的履行为国家秩序之基础。这些制度所蕴含的亲属伦理旨趣,也许可以成为治疗当今中国个人税负法制无视纳税人之家庭伦常责任之弊端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朱熹是宋朝儒学的集大成者,其家庭伦理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具有时代的必然性。出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他从"三纲五常"这一封建伦理核心出发,以"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以及"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三伦关系为主要内容阐述其家庭伦理思想。其家庭伦理思想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等特征,在当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风尚培育以及和谐文化建设还依然具有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刘师培积极致力于中国近代伦理道德重构,批判改革“三纲之说”,倡导改良家族伦理,崇尚功利,追求自由、独立、平等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性,转向无政府主义后,他又明确提出了根除家庭伦理、破“功利之谈”,倡导绝对平等的无政府主义伦理观,与前此迥然不同,具有明显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全国的知识分子中发动和领导了一场大规模的思想改造运动,其中高校教师的思想改造运动开展得最早、最深入,影响也最大。这是一场普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并对各种封建与资产阶级的“旧思想”进行大力批判的运动。这场运动统一了高校教师的思想,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最终达到了使高校真正掌握在党的领导之下的目的,同时由于急躁与“左倾”,也遗留下很多问题,其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知识分子观念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深远。  相似文献   

10.
论陆九渊     
<正> 陆九渊,字子静,江西抚州(今临川县)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九年(一一三九年),死于宋光宗绍熙三年(一一九三年),是“道学”中同“理学”派相对抗的“心学”派代表。他的学说是以儒学为正宗、以封建伦常为内容、以“心”为世界观核心——主要地批判糅合思、孟儒学,老、庄道学,释氏禅学等不同形式和作用的哲学唯心主义,根据时代需要,进一步加工制作而开创了我国主观唯心主义“心学”思想体系,把“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得中国人的“家”始终是与血缘、乡土地缘关系联系在一起。重视家庭,强调家族观念,对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有积极作用;但过份强调血缘、乡土地缘关系,把家庭模型的人际关系过分扩张,则会产生“惟情”现象。要了解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就必须读懂中国人的“家”字。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这个以儒学为本的文化环境中,孝是深深影响中国人心理特质的一种文化。因此,探讨中国现代文化巨人鲁迅对孝道的理解和践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鲁迅对封建孝道进行了猛烈批判,呼唤中国的新人从封建孝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达到思想的觉醒与解放及行动的合理与自由;鲁迅对家庭中父与子、母与予以及几代入之间情感关系有着清晰的论述,其意在主张建立合理的家庭伦理思想观念体系。他认为爱是家庭维系的动力,同时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作为家中长子,鲁迅于行动中尽力履行孝道,其孝行反映出鲁迅作为成长于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所面对的心灵危机以及行孝之艰难。  相似文献   

13.
摘 要:在20世纪的中国现代性进程中,“家庭”与“革命”构成了一对彼此对立又依存的范畴。50-70年代小说中,无产阶级“革命”将“家庭”指认为“他者”,通过去掉“家庭”的“他性”建构起“革命家庭”,来实现对现代民族国家主体的确认。以50-70年代革命历史小说及合作化题材小说的经典作品为对象,论述了“革命家庭”的构成因素及建构规则和过程。提出“革命家庭”要具备无产阶级及其同盟者的阶级背景,家族复仇与阶级复仇相结合并向阶级复仇转化,革命伦理通过对家庭伦理的改造与借用,确立了家庭服从革命的绝对秩序,家庭亲情由革命的基础下降为革命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笔者认为几十年来评论界对《上海屋檐下》等三剧的评价是违背马列主义家庭婚姻观念的,必须重新评价。三部尉作的主题都是双重的,即反帝与反封建的主题同时并存,其中反对封建婚姻观念的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者在处理《水乡吟》、《芳草天涯》的结局时,无意识地陷入封建婚姻观念的泥潭,封建意识在正确的口号原则之下,得以保留。究其根源,是作者的潜意识深处还存在封建的伦理观念。许多评论者亦无法超越封建观念的束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中流露着强烈的生命气息,尤其是传统儒学中“仁”的观念的初始根据源于身体。这个本然地含有认知、道德与伦常意识的身体,并非现代医学科学视野下的身体。身体的仁学意义是指身体的感通性、自发而本然的回应照料能力,因而之于“仁”具有本源性、可返回性。基于身体的这个初始出发点,层层外推,逐步演化成了父子、乡党、陌生人,直到天地万物。对于道德意识结构和伦理秩序的研究与探讨,既不能重蹈西方贬抑身体抬高思维能力的老路,更不能遗忘身体之于道德伦常的本源性价值。消除自我、自我与他者、自我与社会以及自我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与身体都存在直接关联,这是回应、照料和关怀德性的实践理性上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传统“孝悌”观及封建家长制形成以父子为主轴的家族管理秩序赋予长子恪守家道、承担管理家族的重任,但长子不是创业者,而仅仅是守成者、延续者,在家族统治方面既缺乏财产控制基础又缺乏伦理控制基础。故时常徘徊于新思潮与旧观念之间,突围的欲望难以剥离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生命往往消逝于悲凉之中。  相似文献   

17.
儒家非常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夫妇关系.从<水浒传>脱胎发展而来的<金瓶梅>对西门庆的家庭情况进行了重新建构.西门庆的家庭是一个带有浓郁商业气息的市井之家,儒家的家庭伦理观念对这个家庭已经失去了维系人心的力量,夫妇之间应该遵守的伦理规则和伦理秩序被打破,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欲往往不择手段.<金瓶梅>的作者一方面批判了这个家庭中的伦理失序,另一方面也对李瓶儿等人的情欲追求表示了同情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政府信息公开的难点何在?--访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胡小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还有着“民可使出之,不可使知之”的以官治民的封建意识。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集中地进行经济管理,这种封建的“以官治民”的观念并未得到及时地清除。这些旧观念、旧意识还残留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构成了推进电子政务,促进政府信息公开的障碍。这种旧观念不仅阻碍着电子政务的发展,而且阻碍着政府的革命,并会将进一步阻碍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西伦理比较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伦理观念与中国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是由于自然条件 ,国家起源方式和中西方文化、道德价值取向不一造成的。在人性、义利观等方面 ,在中国的环境与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家庭道德规范成为首要的伦理原则 ,把“天人合一”作为人与自然的最高境界。这就注定了中国必然要形成一种以人与人的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 ,而西方则形成了以国代家的社会结构和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20.
在家庭问题上,我们目前正面对着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随着社会对封建家长制、宗族观念等等的批判,传统的家庭形式越来越为舆论所不容。特别是在城市,由于日益面临住房需求的压力及其它方面的原因,追求几代同堂的家庭形式,就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从客观上看,这种家庭形式却很有利于解决抚幼养老的问题,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