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三年的学习,作者感悟到读书和田野是文化人类学获得学术感悟的源泉,在读书和田野中的漂泊之旅是获得对人类行为规律和文化结构永恒认知的必经之旅。  相似文献   

2.
学术感悟力体现了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品位,是研究者独自占有的、独一无二的学术生命的生长点。这种能力主要来自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人类学学者提升学术感悟力的主要途径是读书和田野调查,它们互为支持,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3.
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要确定学术方向,挖好一口“井”,做到多下田野、多读书、多写作、多讨论、多参与,从素质上锻炼和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文化人类学学习中一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发觉人类学的“读书 田野 感悟”的学习模式有着很大的魅力和很强的实践性,这也许对文科学习模式的思索和创新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沈培荣 《科技资讯》2009,(17):215-215
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增强感悟,培养语感,积累知识,提高素质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激励学生更好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书香伴随学生的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6.
要治学就要讲究学风."严谨而不保守,活跃而不轻浮,锐意创新而不哗众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就是优良学风.优良学风存在于过程中,可以归纳为"进"--"出"--"进"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读书、调查,搜集梳理资料,进入研究对象的过程;第二阶段是超越已经掌握的资料,拉开距离来审视,提出某种理论和学术假设的过程;第三阶段是用精纯而真实的资料去论证所提出的学术假设的过程.甘美的学术成果出现在完满的过程之后.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很重要.我们要在读中培养语感.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在课堂内外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充分利用机会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我们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呢?笔者认为:有效朗读——在吟咏中感悟;深入品读——在体味中感悟;持续多读——在积累中感悟等.  相似文献   

8.
卢中伏 《科技资讯》2012,(25):200-200
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大量的阅读中去感知,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从而达到"学校—作文—做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第一个大学生“田野调查基金会”最近在中山大学成立。该基金由信孚教育集团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共同运作 ,是中国第一个用于资助有学术潜力的高校博士、硕士和本科生进行田野调查之用。这对推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将起积极的作用。附 :“中国田野调查基金”简介一、基金简介 :“中国田野调查基金”由信孚教育集团和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共同倡导成立。本基金由信孚教育集团出资 ,由信孚教育集团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共同管理运作 ,资助具有学术潜力的高校学生开展田野调查研究。二、宗旨与目标 :此基金为优秀的本科生 (全…  相似文献   

10.
在1995年夏季,我第一次与彭兆荣教授“近距离接触”,惊讶于他对田野调查的痴迷和学术灵性。三十几个日日夜夜,我们在贵州月亮山的瑶族山寨里同瑶民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生活。当时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困惑:为什么自己对“异文化”那种充满浪漫、传奇的感觉日渐消退,而彭兆荣却能够整天乐呵呵的。多年以后,当我在阅读人类学家Pull Stoller著作之后,才有释怀的感悟,因为他告诉我们说:“在异文化的土地上,‘感觉’到的东西远比看到的东西丰富得多。”这种“感觉”源自学科训练而带来的学术灵性,更来自于研究者的人生历练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画坛上,丘挺是一个悟性高的画家。我们讲绘画要有天赋,这就看画家有没有很好地从心里面、从思想层面上去感悟,感悟世界的一个资质,丘挺有非常好的艺术素质。当然,这跟他后来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接受了很好的艺术教育、又到了北京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去攻读博士学位有关。这些我觉得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丘挺有很好的艺术感悟力。  相似文献   

12.
读书,即指读于国家、于民族、于人类社会、于自然和于个人有用的书。人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的生理过程;二是指人的生存本领、人的生活艺术和人的生命价值。读书可大大提高人的生存能力;读书可提升人的生活艺术,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读书可体验、培养健康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3.
买丽娜 《科技信息》2009,(33):I0081-I0081,I0065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对干部的读书学习越来越重视,干部讲学习多读书已经渐成风气。国家总理温家宝也曾多次谈到:“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如果说一个人的读书习惯折射出的是他的精神追求,那么,众人的读书习惯反映出的则是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作者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对宋人的读书之志、读书之勤、读书之乐、读书之法展开讨论,探究读书学习的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脚步所至之处皆是美景,目光所及之处皆是童话。年少读书的时候,就畅想普希金诗歌里的俄罗斯是什么样子。诗歌里所描述的树林、云雾、田野、溪流、茅屋、火光,无一不让人联想到郊外的白桦林、戴着头巾的妇女、寒冷的空气以及战斗民族的冷峻的面庞。如今终于有机会让我踏足这片土地,去见识一下俄罗斯真正的样子。在横跨欧亚的这个国家,几个城市之中,我选择了  相似文献   

15.
《横鹭溪畔的牧歌》是作家王忠仁爷爷花甲之年的新作。王爷爷文笔清新,文章读来真切动人。鸡鸣桑树之巅,犬吠巷陌之中,一幅幅田园生活的图景,跃然纸上。本刊从中选出一篇,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那朴实淡泊的农家生活吧。  相似文献   

16.
乔健先生50年的人类学学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研究台湾的高山族,第二个阶段研究美国的印第安人、香港的民间风俗和中国大陆的少数民族,第三个阶段是研究汉族社会至今。乔先生十分重视田野调查,认为做田野是人类学工作者的基本功和成年礼。同时,他也强调理论学习和本土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一个地方的市场进行田野调查需要一个调研计划。强调把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去,也就是把理论应用到实际。既检验田野调查理论的合理性,也使得对"市场"这个广阔田野的了解变得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18.
读书三议     
《青年科学》2010,(6):40-41
人生离不开读书,人只要能学习、能阅读,那么在其一生中,就会或早或晚、或多或少地去读某些书。但真正要把书读好、读出效果来,有三个问题是需要弄明白的。  相似文献   

19.
田野调查不仅是民族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从民族学研究生培养的视角来看,它也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实践模式,发挥着民族学研究生学术素养系统培养的教育功能。田野调查具有专业性与专门性、实践性与人文性、研究性与学术性等特征,这与民族学研究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素养、方法素养、把握前沿的素养、创新研究的素养和超然的学术态度等学术素养的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基于此,探讨田野调查对民族学研究生学术素养的系统培育的功能、实践及其思考,颇具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需要有一桶水。我的许多知识获得首先是通过大量读书,最多的时候我一年读了200多本书,有些书我没时间就雇人替我看,看完后让他们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向我介绍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这样我有时一个下午就能“读”5-10本书。我还花大量的时间去听课,这是提高最快、吸收率最高的方法。其次,因为培训的课程是综合性内容,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经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培训师要有耐心、愿意去做,一个顶尖的培训师还要有强烈的使命感。 ——易发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