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高速大运量带式输送机是其主要的发展趋势。在高速大运量带式输送机的设计、计算和使用中,动载荷是必须考虑的。本文从输送带横向振动分析入手。通过计算输送带横向振动固有频率,对带式输送机的横向稳定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考虑物料作用力的大倾角振动输送机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所研制的大倾角振动输送机的振动系统进行精确分析,建立了考虑物料区间惯性力、冲击力及区间摩擦力影响的大倾角振动输送机的非线性振动方程,并用等效线性化法求出了该非线性振动方程的一次近似解及物料的结合系数与阻尼系数.采用这种理论所设计的该类振动机,可获得最佳动力学状态和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气垫带式输送机的发展及应用前景分析张亮有气垫带式输送机按其应用场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于水平和小角度倾斜提升的槽形气垫带式输送机,另一种是用于垂直提升的垂直气垫压带提升机。这两种气垫带式输送机与通用带式输送机及托辊压带式输送机相比,具有运行平稳可靠、...  相似文献   

4.
在PVC生产中,螺旋输送机和水平振动输送机是两种较为常见的机械设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针对上述两种机械设备的应用展开探讨,旨在降低其故障率,提高其运行效率,使其更好地为PVC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原点反共振振动机的原理,推导了反共振机上下质体稳态振幅表达式.在不考虑参数波动的情况下,针对设计指标上质体稳态振幅5 mm,下质体稳态振幅0.5 mm,以不同的质量比和反共振频率比进行了参数选择.推导了上下质体振幅相对激振频率的灵敏度公式,分析了反共振频率比、质量比对上下质体振幅灵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上下质体质量比相同,反共振频率比越大,上下质体振幅相对激振频率的灵敏度越低;反共振频率比相同,质量比越小,上质体振幅相对激振频率的灵敏度越低,下质体振幅相对激振频率灵敏度随质量比的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振动输送机的弯曲振动对物料输送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弯曲振动系数的概念,并分别给出了计算单质体和多质体振动输送机弯曲振动系数的电算方法,即传递矩阵法和有限元法,确定了弯曲振动系数的许用值范围,提出了校核弯曲振动的具体方法。此外,弯曲振动系数还可以作为衡量一台振动输送机技术性能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COMAS振动输送机的多自由度振动系统研究,建立了振动模型,导出达到主动隔振的条件,得到振动系统的优化设计方案,从而为振机结构和隔振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并通过实践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8.
直线振动输送机物料运动状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振动输送机输送物料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不连续的摩擦力及碰撞力的作用,属于强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研究物料在不同振动条件下的运动状态对振动输送机的设计至关重要.以直线振动输送机上运动的物料为研究对象,基于Coulomb摩擦定律及碰撞原理,建立了物料滑动-跳跃运动模型.并利用所建模型,分析了不同振动条件下物料运动状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物料跳跃运动过程中,存在着正向滑动甚至反向滑动,滑动作用对物料的运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基于物料滑移理论的自同步振动输送机物料运动过程,在分段建立并求解输送机和物料的动力学微分方程的基础上,得出输送机和物料的稳态响应,数值分析输送机的工作频率、物料质量、摩擦系数和振动方向角对物料稳态运动时的速度和位移的影响,并进行数值仿真验证.结果表明:物料在水平方向的单向滑动加速度与输送机加速度呈线性关系.物料质量的变化对物料运动没有影响.随着输送机工作频率减小,物料的正向和反向滑动速度都增大,但反向滑动位移也增大;随着摩擦系数增大,物料的平均速度、滑动位移和反向滑动时间都增大;物料的平均速度、滑动位移以及正向滑动时间都随振动方向角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CAP-BB平衡式双层摇杆振动输送机进行了运动分析,推导出该机振动输送的运动方程及运动学参数,并对其运动学和性能参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双自由度体系鞭梢效应发生的机理及影响因素,针对无阻尼和有阻尼两种情况,以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绝对位移的振幅比作为鞭梢效应的表征量,系统研究了外激励频率与上部结构自振频率之比、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质量比和刚度比、结构阻尼比四种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无阻尼体系,鞭梢效应仅与频率比有关,当频率比为1时,振幅比为无穷大;对于有阻尼体系,若结构两阶振型阻尼比相等,随着阻尼比的增大,鞭梢效应减弱,质量比和刚度比不明显影响结构的鞭梢效应;若结构两阶振型阻尼比不相等,当刚度比远大于质量比时,二阶振型阻尼比对鞭梢效应影响更明显;当刚度比小于或等于质量比时,一阶振型阻尼比对鞭梢效应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隔振技术是纳米技术中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二维隔振系统的力学分析,设计出了纳米级微动试验台的隔振系统。该系统具有良好的隔振效果,对超精密机床、超精定位机构等的超低传递率隔振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基于硅压阻效应纳米梁非线性振动控制方法。在纳米梁固定端上表面粘贴硅压阻膜片,压阻膜片的电阻值随着纳米梁的振动发生变化。利用惠斯通电桥电路提取振动信号作为电压反馈控制信号,控制纳米梁的非线性振动。用多尺度法求解方程,得到系统主共振的幅频响应方程。由幅频响应方程分析系统非线性振动方程解的稳定性,研究了交流激励电压幅值、阻尼、反馈增益参数对系统稳定性和振幅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激励电压由0.25 V减小至0.1 V时,最大振幅衰减60%。无量纲阻尼由0.058 5增加至0.087 8时,最大振幅衰减40%。增大阻尼和反馈增益参数可以减弱甚至消除纳米梁振动的非线性特性。该研究成果为纳米梁非线性振动控制及信号提取提供了一种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4.
薄壁圆柱壳旋转波动振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Donnell's简化壳理论,在考虑阻尼的情况下,用复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旋转的薄壁悬臂圆柱壳在法向激振力作用下的线性波动振动.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复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求解圆柱壳的旋转波动振动问题.解的前行波、后行波实部为零可用来确定产生共振的频率及转速,而虚部可确定响应值大小.旋转的薄壁圆柱壳在线性振动时,有两个共振频率.波动共振响应曲线为拍,其幅值大小与波动模态阻尼比有关,一般后行波响应幅值要大于前行波响应幅值.  相似文献   

15.
研制出一个新型的有源隔振系统,它采用了光电子、计算机、机械与材料学科的新技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控制。这个系统以较为简单的机械结构实现了全频域内的最佳阻尼与无谐振峰运行,显著地改善了传统无源减振器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超硬粉体超微粉碎中,由于高振强而出现的系统激振力、振幅激增,导致系统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而无法正常工作.为解决此类问题需进行高振强振动状态下的隔振分析与隔振弹簧设计.构建具有明显隔振效果的双质体振动结构与特殊的弹簧联接方式,在保障系统强度、刚度等性能参数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实施隔振弹簧优化.研究表明,考虑系统必须的约束条件等因素后的优化设计结果,不仅能使弹簧质量下降44%,且能适应高振强振动磨机对超硬材料的超微粉碎,解决高振强磨机运行中的隔振难题,取得良好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17.
水工弧形钢闸门振动的负阻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入了弧形闸门小开度切向振动时因流量随时变化产生的水力负阻尼的表达式,定义了因压杆纵向恒定力及交变力引起的参数共振相应的负阻尼·对弧门振动的不同情况简化为两端铰支承和一端铰支一端弹性支承两种端点条件不同的压杆,并给出了相应的第一欧拉临界力的计算式·由动力方程给出了杆端纵向力的近似算式,根据实验资料给出了作用在支铰上的脉动压力的参考值,为讨论可能出现动力失稳的典型情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围护墙多功能减震结构是一种新型减震结构,具有调频质量减震和阻尼耗能减震等多种耗能减震功能。为了研究此减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特性,本文建立了减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方程,推导了减震结构地震响应的传递函数、频谱密度,得到主要影响参数对该结构减震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模拟地震振动台进行普通框架结构和此结构的对比验证,通过加速度(位移)功率谱密度和加速度(位移)频响幅值反映出各设置工况下的减震规律。结果显示,与普通框架结构相比,该结构的功率谱密度和频响幅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减震幅度最大可达39.97%,表明该结构体系在地震波作用下具有很好的减震效果,并在参数设置合理的情况下,减震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多层结构电流变阻尼器减振系统运动状态难以完全实时测量、外界扰动和系统参数摄动界限难以准确估计以及阻尼器连续可调的特点,提出了半主动直接输出反馈滑模模糊控制策略.它是利用滑模运动方程稳定的Hurwitz判据选择滑模梯度参数,根据滑模到达条件和电流变阻尼器最大可控阻尼力设计输出反馈滑模模糊控制器,而可控屈服阻尼力对主结构做负功控制规则以保证主结构最佳减振.仿真分析表明,半主动滑模模糊控制电流变阻尼器减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增强大型风力机叶片抑颤效果,从增加叶片的结构阻尼角度出发,以8 MW风力机叶片为研究对象,通过铺层设计和阻尼层位置设计为建立阻尼叶片有限元模型提供基础.分别以SHELL181单元和SOLID185单元模拟叶片上下蒙皮和阻尼层,对无阻尼叶片和阻尼叶片两种模型进行模态分析,探究阻尼层厚度变化对原叶片整体质量、固有频率及结构损耗因子的影响.确定8 MW风力机阻尼叶片阻尼层最佳敷设厚度,最后在最佳阻尼层厚度基础上对比分析两种叶片抑颤效果.结合结构损耗因子发现阻尼层厚度并非越大越好,经敷设最佳阻尼层厚度,原叶片可在质量增加极少的情况下提高抑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