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和高强预拌泵送混凝土配制及施工的技术经验和路线,提出了解决高强预拌泵送混凝土配制模式特征不明确,随机因素多,各组分对混凝土强度及泵送性能影响呈非线性等问题的BP神经网络方法,据此开发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用软件,能较好地实现高强预拌泵送混凝土的强度及流动性能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利用建筑垃圾制备预拌再生混凝土,是目前再生混凝土应用研究的热点。该文通过对预拌再生混凝土的概念、集中化生产、长距离运输和泵送技术等进行再生混凝土预拌生产技术的研究。建议加强对预拌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促使再生混凝土向商品化、工业化生产的方向发展,以发挥其最大的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论文是通过试验来探讨在不同掺量的外加剂和粉煤灰作用下,不同坍落度对预拌混凝土性能影响的规律;考虑了不同掺量的粉煤灰混凝和外加剂对预拌混凝土坍落度的影响以及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不同坍落度条件下,预拌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所反应的抗裂性能的优劣,为更加直观、准确的把握预拌混凝土工程的早期工作性能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朱君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2):102-103
泵送预拌混凝土是高层建筑混凝土施工的常用工艺,但是,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坍落度损失过快的质量问题,不仅影响工程的施工进度,而县还影响混凝土的质量。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泵送预拌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原因,提出了控制坍落度损失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方荣增 《科技信息》2013,(1):369-369,401
高层建筑中,基础底板为主要的受力结构,整体性要求高,一般一次性整体浇筑。预拌泵送混凝土获得广泛应用,混凝土的均质性有了很大改善。由于泵送混凝土泵送技术条件的要求较高,容易产生裂缝等不利现象,如何更好地控制裂缝将是加强预拌混凝土质量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聚羧酸系减水剂作为一种新型的外加剂,具有减水率高、保塑性能好、水泥适应性强、混凝土收缩小等优点,但在掺入预拌混凝土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合理选用使用原材料,提高聚羧酸类减水剂在预拌混凝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预拌泵送混凝土施工中裂缝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控制预拌泵送混凝土施工中裂缝产生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8.
崔雅芬 《科技信息》2011,(18):I0286-I0286
预拌混凝土是由水、水泥、掺合料、外加剂、砂、石等主要原料构成的。预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硬化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材料质量。在日益高要求的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探讨了原料质量对预拌混凝土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有关建筑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预拌泵送混凝土在高层建筑施工中广泛应用,收到了提高工效、节约施工成本的良好效果,但是,由于预拌泵送混凝土有固有的收缩特性,且属于大流态性的混凝土,具有坍落度大、水泥用量大、含砂率高等特点,因此,在施工中产生裂缝的概率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结构的抗渗性和耐久性。本文对工程中常见的一些裂缝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了一些预防、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工程的体量日渐增大,尤以基础地下室为甚。为确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预拌混凝土除了必须满足强度、刚度、整体性和耐久性要求外,还应满足现场实际施工的要求。由于预拌混凝土在施工中应满足从预拌站到工地现场的运输和现场泵送浇筑工艺的要求,其需要的坍落度比现场自拌混凝土传统施工工艺大得多,因而在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和地下室外墙混凝土施工中,如何有效防止和控制混凝土变形裂缝的出现和开展,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福建省粉煤灰作为细掺料 ,以高效减水剂、增粘剂、引气剂和膨胀剂研制成复合外加剂 .成功配制出流动性好、穿越钢筋能力强的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 .采用塌落筒、倒塌落筒仪、L型流速仪、Orimet流速仪和实际浇筑钢筋混凝土框架以综合测试其新拌混凝土的施工性能 .测试表明 ,该自密实混凝土较好地解决了混凝土高流动性与材料抗离析性之间的矛盾 ,满足免振捣的施工要求 .  相似文献   

12.
Polycarboxylate water-reducing admixture possesses the capability which could meet with th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sed in passenger dedicated line engineering.The problems of polycarboxylates water-reducing admixtures existed in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of were analyzed.At present the key for polycarboxylates application was to settle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water-reducing admixture and the cement and to keep the quality retention of this admixture.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复合外加剂复合理论和复合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希高 《广西科学》1997,4(4):298-302
以分子结构有无条件形成氢键作为分类标准,将基准外加剂分成两类:一类能形成氢键;一类不能形成氢键,提出复合外加剂是由能形成氢键的基准外加剂和不能形成氢键的基准外加剂两部分组成的新观点,以此观点为基础,作者用数学模式表述复合外加剂和它的复合,将复合外加剂的“组成-结构-功能-名称”有机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掺镍铁渣复合矿物掺合料预制混凝土梁、柱性能。本文对两根掺镍铁渣复合矿物掺合料预制混凝土梁及一根普通混凝土梁进行三分点静力加载试验,观察试验过程中裂缝的开展以及极限破坏形式。同时对两根掺镍铁渣复合矿物掺合料预制混凝土柱及一根普通混凝土柱进行低周往复加载,试验过程中观察裂缝开展、屈服状态以及极限破坏状态。试验结果表明,掺镍铁渣复合矿物掺合料预制混凝土梁与普通混凝土梁的破坏状态相同,均为弯曲破坏,荷载、跨中位移、延性性能以及耗能能力差别不大。镍铁渣复合矿物掺合料的掺入没有改变柱子的破坏形态,三根试验柱的水平荷载差别不大。说明两根掺镍铁渣复合矿物掺合料预制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可以满足普通混凝土梁的要求,两根掺镍铁渣复合矿物掺合料预制混凝土柱能够符合普通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了使冻结施工井壁混凝土能够在负温条件下凝结与硬化,并满足其各项性能要求,采用引气剂+防冻剂+早强减水剂复合的技术路线,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复配了适应冻结施工早强流态井壁混凝土的复合外加剂。通过试验分析最终确定各组分掺量之间的最佳配比。复合外加剂的掺量为2.1%,可起到流态、早强、防冻及抗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中,通过合理选用原材料,用UEA外加剂代替相应水泥用量并调整配合比,并分层设置通冷水管降低水化热,实现了温度控制的目标,解决了高标号大体积混凝土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的裂缝控制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泵送混凝土中掺外加剂 ,能增加拌合物的流动性并降低泵送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本文通过对泵送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的成因分析 ,研究了高效减水剂FDN、缓凝剂糖蜜及复合使用FDN和糖蜜对泵送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的影响 ,及它们与水泥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 ,复合使用高效减水剂和缓凝剂 ,能有效控制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28天龄期的废旧轮胎胶粉与聚丙烯纤维混杂混凝土的抗拉、抗折强度等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得出初步结论:混杂混凝土,比相同掺量的单一胶粉混凝土的抗拉、抗折性能有所提高,并具有极好的强度恢复性能。混杂混凝土抗折强度掺量为5%时强度最大,10%时又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实验利用废弃混凝土制作再生骨料混凝土,并分析了再生骨料的种类、取代率、粉煤灰、矿粉等矿物掺合料的掺量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整形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用水量接近于天然骨料混凝土;颗粒整形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用水量高于天然骨料混凝土;粉煤灰、普通矿粉、超细矿粉、硅灰等矿物掺合料能明显改善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颗粒整形再生粗、细骨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已经接近天然碎石.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压应力与锂渣掺量对混凝土氯离子电通量和气体渗透系数的影响,制作了3种不同水胶比、4种锂渣掺量的混凝土试件,并对试件分别施加极限压荷载的10%、30%、50%作为持续压应力,进行氯离子扩散性和气体渗透性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的气体渗透系数、氯离子电通量与锂渣掺量、压应力比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氯离子电通量随着锂渣掺量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压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气体渗透系数随着锂渣掺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压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综合考虑电通量与气体渗透系数,C20、C30、C40混凝土最优掺量分别为15%、20%、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