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北方山溪鲵外周血细胞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Wright氏染色法和血细胞计数法观察并统计了北方山溪鲵(Batrachuperus tibetanus)各种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数量比例,同时对北方山溪鲵的血细胞与其他动物进行了比较,从进化和生活环境与血细胞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红细胞多呈椭圆形,长径35~50μm,短径12.5~25μm,细胞核染色质密集.在外周血液中平均含量为7.8×104个/mm3.白细胞多为圆形,平均含量为3.4×103个/mm3.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平均值分别是:淋巴细胞占75%;单核细胞占6%;中性粒细胞占9%;嗜酸性粒细胞占4%;嗜碱性粒细胞占6%.  相似文献   

2.
麦穗鱼的血液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尾法取血对麦穗鱼进行血液研究,描述了各类血细胞并对白细胞分类计数,旨在为鱼类血液学和麦穗鱼基础生物学积累资料.结果表明:麦穗鱼多项血液学特征性别间无显著差异,其红细胞数量(2.00±0.23)×106/mm3,血红蛋白含量(64.93±6.13)g/L,血细胞压积35.89%±4.82%,平均红细胞体积(182.19±32.34)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32.50±3.73)pg,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184.91±27.56)g/L.血栓细胞数量为(2.93±0.81)×104/mm3,血栓细胞计入和不计入时白细胞数量分别为(4.28±0.93)×104/mm3和(1.34±0.40)×104/mm3.  相似文献   

3.
贵州5种蝾螈酯酶同工酶(EST)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技术,对贵州疣螈、细痣疣螈、无斑肥螈、蓝尾蝾螈和尾斑瘰螈的EST进行了研究。5种蝾螈的同工酶种属差异明显,以EST酶谱为性状,对这5个种进行了聚类分析,贵州疣螈和细痣疣螈被聚为一类,尾斑瘰螈和无斑肥螈是另一类,蓝尾蝾螈是两类之间更接近前才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4.
黄鳝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的颜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主要研究黄鳝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并对白细胞进行分类统计,探讨黄鳝的血液学及免疫学特征。经瑞氏染色后,从外周血细胞涂片中可以区分出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对白细胞进行分类统计发现,淋巴细胞最多,嗜酸性粒细胞最少,没有发现嗜碱性粒细胞,这与黄鳝的底栖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外周血细胞结构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在外周血细胞中可以分出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天青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凝血细胞.红细胞呈长梭形;几种类型的白细胞都具有变形运动和不同程度的吞噬能力.白细胞一般呈现分化程度较低的特征,具较强的代谢机能.嗜天青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中颗粒细小众多;嗜碱性粒细胞中颗粒粗大;嗜酸性粒细胞中颗粒粗大,有的颗粒内含物有深染的点状结构;单核细胞有成熟型和未成熟型两种类型.本文着重讨论了几种白细胞的相互关系及其分化程度,并与其它脊椎动物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贵州5种蝾螈几种组织中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的电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技术 ,分析了贵州疣螈 ,细痣疣螈 ,无斑肥螈 ,蓝尾蝾螈和尾斑瘰螈若干种组织的LDH同工酶 ,结果表明 5种蝾螈种属差异明显 :贵州疣螈 ,细痣疣螈的LDH为 5谱带型 ,而无班肥螈 ,蓝尾蝾螈和尾斑瘰螈的LDH则为非五谱带型 ,各种的LDH亚基构成和迁移率均有所不同。依据 5个种的LDH同工酶的种属差异 ,对它们的系统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原尾蜥虎(Hemidactylus bowringii)血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原尾蜥虎外周血细胞的显微观察结果。用 Wright氏染料染色 ,原尾蜥虎的外周血中可区分出下列各类血细胞 :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 ,还可见到较多的幼稚红细胞。原尾蜥虎血细胞的一大特点是嗜碱性粒细胞较多 (约占白细胞总数的 10 % ) ,这可以为研究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提供一个较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8.
东北虎幼体血象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3只东北虎幼体的血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细胞直径进行了测定,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显示:东北虎幼体红细胞数(6.82±0.60)×1012/L,血小板数(415.38±71.51)×109/L,白细胞总数(16.95±2.74)×109/L,血红蛋白含量(118.92±17.24)g/L,嗜中性粒细胞(62.52±9.32)%,嗜酸性细胞(2.88±2.32)%,嗜碱性细胞(0.44±0.58)%,淋巴细胞(28.96±7.50)%,单核细胞(5.32±3.73)%;血细胞平均直径分别为:红细胞6.7μm、嗜中性粒细胞11.0μm、嗜酸性粒细胞11.7μm、嗜碱性粒细胞12.5μm、淋巴细胞8.6μm、单核细胞12.9μm.结论:所测的血液指标在东北虎幼体雌雄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9.
在光镜水平上研究了鲫鱼外周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结果发现在鲫鱼外周血中可看到红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血栓细胞,未发现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描述了上述各种血细胞在光镜下的形态和显微结构。污染后鱼体中淋巴细胞的显著增加,单核细胞增多,伴随着血栓细胞和嗜中性细胞的显著减少是鱼体短期(96h)接触Cu~(2+)后变化的一个指示。这个研究结果同时也被白细胞数量的变化特征所证实,即白细胞在通常的温度污染条件下增多,以抵抗可能由Cu~(2+)所引起的机体感染,从而来保护机体。  相似文献   

10.
实验组中华鳖稚鳖饲养于总氨氮(TAN)质量浓度ρ(TAN)为110mg·mL-1的水环境中,将含不同质量浓度的壳聚糖(0,1,5g.L-1)的生理盐水溶液100μL注射到中华鳖腹腔内,空白对照组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溶液,并饲养于新鲜晾晒自来水中.注射7d后观测外周血细胞形态及白细胞分型.主要观测到5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氨氮胁迫下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比例上升;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下降;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比值显著升高;胁迫对照组(0g.L-1)单核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而其他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可见,氨氮胁迫会刺激中华鳖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增多,而嗜碱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例减少.注射壳聚糖对中华鳖白细胞比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悬浮培养型BHK-21细胞的生长规律和最佳接种密度,以3.0×10^5个/mL、4.0×10^5个/mL、5.0×10^5个/mL、6.0×10^5个/mL和7.0×10^5个/mL等5个接种密度培养了悬浮培养型BHK-21细胞,绘制了细胞生长曲线和活力变化曲线.结果显示,悬浮培养型BHK-21细胞生长曲线呈“S”型,接种培养前24h细胞处于适应期,生长曲线上密度增长不大,期后细胞进入对数增长期,生长密度呈指数增长.以3.0×10^5个/mL和4.0×10^5个/mL接种培养的在120h达到最大增殖密度,分别为4.65×100个/mL和5.59×10^6个/mL,倍增时间分别为26.9h和26.7h;以5.0×10^6个/mL、6.0×10^6个/mL和7.0×10^6个/mL接种培养的在96h就达到最大增殖密度,分别为5.14×10^6个/mL、5.36×10^6个/mL和5.1×10^6个/mL,倍增时间分别为22.4h、24.1h和25.2h.各组在培养的96h以前细胞活力均在90%以上且变化较小,120h和144h时细胞活力开始下降,且接种密度越高活力下降越快.该细胞以4.0×10^5个/mL、5.0×10^5个/mL、6.0×10^5个/mL接种培养能达到较高培养密度,细胞生长快,且细胞峰值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2.
文章研究单细胞的产毒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组合对拟同形溞生长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同形溞不能在纯铜绿微囊藻下生长生殖.随着斜生栅藻浓度的升高,拟同形溞的首次怀卵时间逐渐减少,而成熟体长逐渐增大.拟同形溞的首次产幼溞数、最大种群密度及最大种群增长率随着斜生栅藻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最大种群密度和最大种群增长率均出现在2×106cells/mL的斜生栅藻浓度组,分别为302.7 ind.(200 mL)-1和0.213 d-1.在低的斜生栅藻浓度(1×105cells/mL)下,拟同形溞不产生卵鞍.在2×105~2×106cells/mL的斜生栅藻浓度下,拟同形溞产出较多的卵鞍,最大值(77.3 ind.)出现在1×106cells/mL的斜生栅藻浓度组.在较高的斜生栅藻浓度(1×106cells/mL和2×106cells/mL)下,含休眠卵的卵鞍数占总休眠卵数的比例明显高于较低的斜生栅藻浓度组(2×105cells/mL和4×105cells/mL).研究暗示,斜生栅藻浓度的增大可以减缓产毒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对拟同形溞的生长生殖的抑制作用,而卵鞍的产生和休眠卵的形成受其种群密度和铜绿微囊藻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郭正  杨稚娟  王玥劼  张世敏 《河南科学》2014,(12):2579-2582
为了保护大苏干湖湿地生态系统,为其合理开发提供基础数据,2014年8月对大苏干湖浮游生物及水质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26属54种,优势种是舟形藻(Navicula)和鼓藻(Cosmarium),浮游动物10种.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1×104~1.3×105个/L,浮游动物细胞密度介于303~927个/L.理化指标中叶绿素、氨氮均较高,水体水质为V类或劣V类水.利用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Margalef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对大苏干湖进行了水质评价,该水体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水质处于中-重污染状态,与理化参数分析水质结果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采用恒速和变速流加培养技术,研究了氮和磷等营养条件对球等鞭金藻生长和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恒速流加培养奈件下,细胞密度、细胞干重、胞内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达到了0.870×10^7mL^-1、0.17g/L、0.14g/g和0.60mg/g的水平,分别比对照组高3.0倍、2.7倍、2.1倍和11.5倍;采用变速流加技术细胞密度、细胞干重、胞内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进一步提高到1.400×10^7mL^-1、0.24g/L、0.16g/g和0.70mg/g的水平,分别比对照组高4.9倍、3.9倍、2、5倍和13.3倍.可见,流加培养尤其是变速流加培养能有效地促进球等鞭金藻的生长.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学模型控制对变速流加的培养奈件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最适的流加条件.结果表明,当流加因子K=0.100时,球等鞭金藻的细胞密度、细胞干重、蛋白质和叶绿素含量分别达到了2.220×10^7mL^-1、0.44g/L、0.17g/g和0.70mg/g的更高水平,比对照组高6.9倍、7.7倍、2、6倍和14.1倍.  相似文献   

15.
利用Utermhl方法,对2013年夏季取得的211个南黄海浮游植物样品进行鉴定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60属114种(不包括未定名种),其中,硅藻42属75种,甲藻16属37种,金藻2属2种。群落组成以硅藻为主,其次是甲藻,然后是金藻。调查海区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以温带近岸性为主,优势种为:小等刺硅鞭藻、简单裸甲藻、旋沟藻、蜂腰双壁藻、具槽帕拉藻和菱形海线藻等,小等刺硅鞭藻在本调查中作为绝对优势种出现。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0.037 0×103~32.3×103cells/L,平均值为2.04×103 cells/L;表层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大致从近岸到外海呈逐步降低趋势,在南黄海西部近岸的表层水体达到最高值32.3×103 cells/L,调查区东南部靠近外海区域也出现了丰度高值区。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在调查区北部和南部较高,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在东部呈现高值区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磁共振(Urn)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患者36例和放疗后坏死患者24例,均接受常规MR[检查和DWI检查,分析DWI表现,并对两组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进行比较。结果放疗后复发组在DWI多表现为高信号,而放疗后坏死组多表现为低信号;放疗后复发组和坏死组ADC平均值分别为(0.87±0.13)×10^-3mm^2/s和(1.12±0.18)×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2,P〈0.001)。结论DWI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常规MRI序列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7.
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生理条件下(pH-7.41)研究了β-环糊精(β-CD)、6-去氧-(N-胺乙基)环糊精(CR—β—CDen)分别与刚果红(CR)的包合作用;研究了CR,(CR—β—CD)和(CR—p—CDen)超分子体系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紫外滴定实验结果表明:(1)β-环糊精和6-去氧-(N-胺乙基)环糊精都与客体分子刚果红发生超分子作用;(2)CR,CR—pCD,CR-β-CDen与小牛胸腺DNA作用的结合常数Kb值分别为4.1×10^4L/mol,1.36×10^5L/mol,2.33×10^5L/mol,表明超分子体系CR-β-CDen与DNA的相互作用最强。荧光实验结果表明三种化合物CR,CR—β—CD,CR-β-CDen的荧光强度随着CT—DNA的增加而增大,其中环糊精衍生物CR—β—CDen荧光增强效果是最好的。  相似文献   

18.
胡宜亮  刘德海  杜迅  庞向宇  孙晨阳 《河南科学》2012,30(11):1589-1593
采用黑曲霉菌株An08-752,经曲盘、发酵床(帘子床)、厚层通风制曲池进行固态发酵,产业化生产饲用β-葡萄糖酶,结果表明:通风曲池厚层通风发酵培养30~32 h,产β-葡聚糖酶最高,发酵酶活力达到1.15×105μ/g;发酵床发酵培养时间35~37 h,产β-葡聚糖酶最高,发酵酶活力达到1.28×105μ/g;曲盘发酵培养32~34 h,产β-葡聚糖酶最高,发酵酶活力达到1.36×105μ/g.  相似文献   

19.
纤细角毛藻作为海洋生物的饵料,生长密度低、应用成本高一直是制约其利用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采用自行研制开发的平板式密闭光生物反应器培养纤细角毛藻,考察光照强度、光照周期、通气量、接种量等环境因素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并采用均匀设计方法获得了优化的培养条件:光照时间24h,光照强度为6mW/cm^2,通气速率为8.43L/min,在优化条件下预期细胞密度最大值可达(6.94±0.88)×10^8/mL,验证实验获得最大的细胞密度为(6.18±0.13)×10^8/mL,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一致.  相似文献   

20.
采用磁控溅射方法在玻璃基片上制备了[Ag/CoPt]n/Ag薄膜,并在600℃退火30min.结果表明,Ag掺杂厚度(x)对CoPt薄膜的结构和磁性影响很大.当Ag层厚度为0.5nm时,薄膜的垂直取向程度最高,其垂直矫顽力高达8.68×10^5A·m^-1而平行矫顽力仅为0.54×10^5A·m^-1.适当厚度的Ag不仅有利于薄膜的垂直取向,而且能降低晶粒间的交换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