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用力学测试方法 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以固相表面和熔融接枝两种方法制备的共聚物PP-g-GMA对聚丙烯/尼龙1010(PP/PA1010)共混和撂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向PP/PA1010共混体系中加入固相表面接枝共聚物PP-g-GMA后,共混物的屈服强度比未加前有明显提高,但断裂伸长率却明显下降。向PP/PA1010共混体系中加入熔融接枝共聚物PP-g-GMA后,体系的屈服强度 有较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PP-g-GMA对PP/PA6(羧端基尼龙)共混物的反应增容作用及其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反应增容与非反应增容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PP-g-GMA对PP/PA6共混物具有显著的反应增容作用,并且增容效果优于PP-g-MAH的非反应增容效果;PP-g-GMA的反应增容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远大于PP-g-MAH的非反应增容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PP-g-GMA对PP/PA6共混物的反应增容作用及其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反应增容与非反应增容的优劣。研究结果表明,PP-g-GMA对PP/PA6共混的具有显著的反应增容作用,并且增容效果优于PP-g-MAH的非反应增容效果。  相似文献   

4.
核壳胶粒增韧改性聚丙烯研究Ⅰ.反应共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改性聚丙烯(PPgGMA)作为界面改性剂,采用粒径可控的反应性核壳胶粒与PP进行反应共混,研究了反应共混物的结构与性质.用化学分离结合光谱表征的方法,对熔融共混时发生的原位反应进行了表征;以共混物平衡扭矩为参数考察了界面改性剂对共混物熔体扭矩的影响;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共混物中PP的结晶行为.结果表明,红外谱图上1 493 cm - 1及2 700~3 000 cm - 1处的吸收峰可用于共混反应的鉴定;与非反应共混相比,反应共混使熔体的平衡扭矩升高;PPgGMA对PP结晶有促进作用,反应共混物中PP结晶温度的升高可归结为PPgGMA与核壳胶粒在促进PP结晶方面所表现出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AgNO3溶液中meso-四-(对磺基苯)卟啉(H2TSPP)的表面增强Raman光谱(SERS)。发现H2TSPP吸附于光还原的Ag溶胶颗粒表面与银进行了络合反应,生成meso-四-(对磺基苯)卟啉银(Ⅱ)(Ag(Ⅱ)TSPP)。对SERS谱受波长及AgNO3溶液浓度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光还原AgNO3溶液所形成的Ag胶体,有希望成为一种制备简单而又具有实用价值的SERS活性基底  相似文献   

6.
丙烯酸固相接枝聚丙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利用固相接枝共聚的方法,制备聚丙烯接枝丙烯酸(PP-g-AA)共聚物。讨论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界面剂等对接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固相接枝丙烯酸容易实现,接枝率可达5.8%,接枝物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PP-g-AA可明显改善PP-CaCO3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及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PP固相接枝及其结晶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系统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与聚丙烯的固相接枝反应,探讨了反应温度,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接枝反应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表征了PP-g-GMA,并用WAXD,结晶速率仪等研究了接枝物的结晶性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蒸镀MgF2薄膜制作了一种可均匀发射可见光的新型金属一绝缘体一金属结型发光器件。论证了它的内层结构、导电机理及其发光的物理图象:Schottky热电子在Au-真空界面激发表面等离极化激元(SPP);Au-真空界面的SPP通过表面粗糙度与外光子耦合。这一图象与该器件的电流-电压(I-V)、电流-温度(I-T)关系及其发射光谱的主要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9.
Meso-[四(对-三甲铵基)苯基]卟啉常温下测定痕量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5.37的HAc-NaAc介质中,在酒石酸钠钾和苯羟乙酸的存在下,meso-[四(对-三甲铵基)苯基]卟啉与Bi(Ⅲ)在室温下反应10min形成Bi(Ⅲ):TAPP=1:2的络合物。络合物的最大吸收在463nm,摩尔吸光系数为1.0×10^5mol^-1·L·cm^-1,Bi(Ⅲ)在0 ̄16μg/25ml内符合比耳定律,对测定5μg/mlBi(Ⅲ)而言,共存离子允许量(μg)为:NO3^-(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非对称性5,10,15-三(4-甲基-3-磺基苯)-20-[4-(5-氟尿嘧啶)-3-磺基苯]卟啉(MFuSPP)测钯的显色条件.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存在下,pH4.5~6.0的弱酸性HAc-NaAc缓冲介质中,用抗坏血酸催化,Pd(Ⅱ)与MFuSPP形成11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415nm,摩尔吸光系数ε=1.8×105Lmol-1cm-1,线性范围0~2.0μg/10mL.该显色剂保持了对称性卟啉灵敏度高的优点,选择性和反应速度有明显改善.应用于混合样品和钯催化剂样品中钯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双锍盐前驱聚合法合成了含杂环的聚(2,5-二苯基-1,3,4-恶二唑)-3,3‘-乙烯(M-PPV),讨论了其较佳的合成路线,构造了ITO/M-PPV/A1型电致发光器件,与未取代的PPV所构器件ITO/PPV/A1发黄绿乐相比,含杂环的聚(2,5-二苯基-1,3,4-恶二唑)3,3’-乙烯发光材料所构器件发蓝光。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非对称性5,10,15-三(4-甲基-3-磺基苯)-20-[4-(5-氟尿嘧啶)-3-磺基苯]卟啉(MFuSPP)测钯的显色条件,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存在下,pH4.5 ̄6.0的弱酸性HAc ̄NaAc缓冲介质中,用抗坏血酸催化,Pd(Ⅱ)与MFuSPP形成1:1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415nm,摩尔吸光系数ε=1.8×10^5L·mol^-1·cm^-1,线性范围0 ̄2.0μg/10ml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半加续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含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和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的室温自交联乳液(GHD),研究了聚合工艺和配方对MMA-BA-HEMA-DMAEMA体系的聚合过程稳定性的影响,除了聚合过程中形成的水溶性聚合物的架桥凝聚作用之外,反应性官能团间的交联凝聚作用对GHD乳液聚合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增加HEMA和DMAE-MA用量对该聚  相似文献   

14.
丙烯酸酯类微凝胶的制备及其表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12-羟基硬酯酸的聚合物与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的开环加成,制得大分子单体,用此大分子单体与甲丙基烯酸甲酯(MMA)、GMA共聚制得分散稳定剂。在此分散稳定剂的存在下,通过分散聚合方法,制备了亚微米级的丙烯酸酯类微凝胶。用酸碱滴定、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平均粒径分布等方法对该凝胶进行了测定,并对微凝胶在涂料中的应用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微凝胶能够显著改  相似文献   

15.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冲击试验机研究了PPO/PA6/POE多相共混体系各组份之间的相容性和POE-g-MA的接枝率及其用量PPO/PA6共混物冲击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采用溶融共混法制备了PBT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功能化改性SBS的共混物,用FTIR、WAXD,DSC,MI等方法对共混物进行了表征,探讨了熔融共混过程中PBT和SBS-g-GMA的反应机理,研究了SBS-g-GMA对共混体系相容性,结晶性能,热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EVA预辐射接枝NIPAAm及其表面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空气预辐射接枝的方法,将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接枝于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上,研究了影响接枝反应的因素,以及接枝物的溶胀性能.结果表明,EVA-g-NIPAAm具有较好的热敏性.SEM和DSC对接枝表层的分析也表明,EVA-g-NIPAAm接枝层的溶胀态有明显的网状微孔结构,因而能容纳大量自由水,而在收缩态无微孔结构,因而含水量很低,且大部分为非自由水.  相似文献   

18.
用二苯基氯化膦对三乙烯四胺乙基膦酸-磷酸氢锆载体Zr(HPO4)2-2x「O3PCH2CH2)3-NH2」xH2O(简称ZP-TETAEPA)表面进行二苯基膦化,制得了二苯基膦化的载体ZP-TETAEPA-DPP和相应的负载络合钯催化剂ZP-TETAEPA-DPP-Pd,用IR,TG,DTA及元素分析对它们进行了表征,着重研究了x值所反映的活性基团在载体表面的空间分布对ZP-TETAEPA-DPP  相似文献   

19.
稀土钇对含Zn和Mg铸态铝合金相组成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Y在Al-(1-5)%Y,Al-8%Zn-(1-5)%Y,Al-2%Mg_1-3)%Y及Al-8%Zn-2%Mg-(0-5)%Y合金中的存在形态及对该合金铸态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l-Y及Al-2%Mg-Y合金中,Y以Al3Y形态存在;在Al-8%Zn-2%Mg和Al-8%Zn合金中以Y12Al3Zn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态存在下晶界,在Al-8%Zn-2%Mg中,Y的存在还能改变Zn和Mg在  相似文献   

20.
1994年和1995年夏季在加拿大Saskatchewan省PrinceAlbert市北部森林测定环境条件对欧洲杨(PopulustremuloidesMichx.),胶杨(PopulusbalsamiferaL.),榛子(CoryluscornutaMarsh.),短叶松(PinusbanksianaLamb.)和黑云杉(Piceamariana(Mil)BSP)气体交换的影响。气体交换率的测定使用便携式气体交换系统(LI-6200)。结果表明光合作用光流动量(PPFD)、气温(Ta)、蒸气压差(VPD)和体内二氧化碳浓度(Ci)均对气体交换有显著影响,但对不同树种影响程度不同。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Ca)和相对稳定的气温和蒸气压差下,欧洲杨比短叶松和黑云杉有较高光饱和点、同化量子产量(Φ)、在饱和PPFD下最高同化率(Pm)和较低的光补偿点(LCP)。对欧洲杨树,幼龄树比老龄树有较高光合能力,且生长季早期光合能力比后期高。欧洲杨和短叶松的气孔导度(gs)随PPFD增加而增加。但黑云杉gs不受PPFD影响。在高光强下(PPFD>1000μmol·m-2s-1),欧洲杨幼树被光叶片比曝光叶片表现较低的净二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