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影响杉木炭疽病发生的主要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福建省三明地区杉木设立了484块标准地,对杉木炭疽病的发病程度及标准地有关因子进行了调查和回归分析,发现杉木炭疽病的发病程度与林龄,立地类型和坡位间存在密切关系,与林份密度,海拔高度,土壤类型之间也有一定关系;而与土层厚度,抚育情况,坡向和混交比之间关系不密切,指出在实际生产中,只要在不在Ⅲ,Ⅳ类地和坡顶造林,即可有效地控制杉木炭疽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杉木炭疽病与针叶中几种生化物质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历年发病与不发病的杉木群体间针叶生化物质量值存在着差异。不发病的健康杉木具有低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和比活性、低的N、P含量及高的K和纤维素含素。炭疽病菌侵入当年新梢在发病盛期不发病,可能此时正值新梢生长盛期,寄主抗病性强之故。翌年,历年病株先年秋梢顶端表现出炭疽病症状,与还原糖含量高有利于病菌打破潜伏浸染状态,且由于该部位针叶维生素含量低也有利于病菌扩展从而导致寄主发病。随着病害的发  相似文献   

3.
硼和铝都是ⅢA族元素。它们的价电子数少于价轨道数,当它们形成共价化合物时,成键电子对数往往少于中心原子价电子层的轨道数,使硼和铝的许多化合物具有缺电子性。由于硼是非金属元素,铝是金属元素,另外硼原子半径比铝原子半径小得多,而且硼的前三个电离能总和(6764KJ·mol-1)比铝的前三个电离能总和(5114KJ·mol-1)大,硼主要形成共价型化合物,缺电子性成为硼的化学最重要的特征,而铝则不然。本文以硼和铝形成化合物的缺电子性为线索,将有关它们分散而重要的描述性化学事实,从组成、结构、性能和应用等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在山地红壤、黄壤上栽培的柑桔树发生严重缺硼而大量落果的情况.在施用硼肥前,即使采取多种农业措施,缺硼柑桔树的产量仍然多年上不去,品质也差.喷施硼酸后可显著地恢复和增强树势,提高着果率和产量,改善果实品质.在这种情况下,柑桔缺硼营养成为低产的主要矛盾.根据试验结果,本文讨论了硼肥对柑桔树增产的可能性及硼营养缺乏的诊断;柑桔叶含硼量的临界水平;各柑桔品种对土壤缺硼的敏感性和硼在柑桔体内的分配等问题.本试验发现臭菊(Helianthus lactiflorus Pers.)含硼量较高,是一种有希望的绿肥植物.大力推广种植臭菊对进一步发展我国柑桔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杉木炭疽病的研究——Ⅲ.病害流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由Glomerella cingulata引起的杉木炭疽病在江西省丘陵地区广泛流行。病害在4月上旬开始发生,4月下旬至5月下旬,当旬平均气温上升至20—25℃时,病害迅速发展达到高峰。6月下旬以后基本上停止发展。秋季,只有患生理性黄化病的杉木才会发病。降雨和大气湿度对病害的流行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硼、锰营养对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金华市缺硼、缺锰的深层红壤为基质进行了土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硼、锰水平对不同生育期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的硼、锰单施及硼、锰配施均能提高大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强大豆的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减少可溶性糖在功能叶的积累,硼、锰适量配施效果最好.且锰促进光合作用的效果优于硼,而硼比锰更有利于可溶性糖的转运,表明适量施用硼、锰能提高大豆的光合生产力,硼、锰适量配施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三明林区 ,杉木病害有 2 2种 ,病原 2 9种 ,真菌性病害占主导地位。人工杉木纯林发病率高且重于混交林 ,以叶部病害和枝干病害为两大主要病害类群。杉木炭疽病危害最大 ,远远超过其余种类病害。近期 ,病害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上升幅度主要取决于人工杉木纯林的增加幅度和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8.
油菜是我市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5333hm^2-6666hm^2。油菜是需硼作物,尤其是高产、优质甘蓝型“双低”杂交油菜对硼缺乏特别敏感,苗期缺硼发根慢.根系不发达,叶片暗绿、皱缩,生长受阻;蕾苔期缺硼,根茎膨大,皮层龟裂,叶片肥厚,叶色由暗绿转紫色至兰紫色,花蕾发育不正常;花期缺硼,植株矮化、次生分枝丛生,花粉发育不正常,结籽少,“花而不实”。生产实践证明,缺硼地区施用硼肥一般增产油菜籽15-30%,在严重缺硼地块,施硼可成倍增产。而我市土壤无论水田还是旱地有效硼含量大多低于0.5mmg/kg(临界值),普遍缺硼,因此施硼是我市实现油菜高产、稳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油菜菌核病是油菜中后期主要病害。论述了油菜菌核病发生与症状,病害发生因素主要是菌核数量、气象因素、品种抗性、栽培管理。综合防治技术包括选用抗病良种,清沟排渍,中耕培土,增施硼、钾肥和化学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0.
杉木炭疽病的研究——Ⅰ.症状和病原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杉木炭疽病在我国南方各省丘陵地区普遍发生。病害主要在春季为害幼树的先年秋梢,使梢头针叶枯死或梢头枯死。感病较轻的或在较老枝条上,只引起针叶先端枯死。从感病针叶和嫩茎上经常分离到一种毛盘孢属(Colletotrichum)的炭疽菌,经室内和林间接种试验和再分离,证明它是杉木炭疽病的病原物。在因炭疽病而枯死的针叶上,常常出现一种多毛孢菌(Pestalotia)的子实体,试验证明它们多半是次生的或腐生的真菌。因不正常的生理原因引起的黄化针叶更容易感病。 关于杉木的病害,以前很少报道。近十多年来,我国南方各省大力营造杉木用材林,在低山丘陵地区也建立了许多以杉木林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在这些杉木幼林中,普遍出现针叶及梢头黄化、枯死的现象,对幼树的生长造成极大影响。从1974年起,我们在江西对这个问题开始进行研究。当时因为对这种病害缺乏认识,总的称它为杉木叶枯病。经过两年的探索以后,弄清了杉木叶枯病实际上包括3种主要的病害,即杉木生理性黄化病、杉木细菌性叶枯病和杉木炭疽病。前两种病害的情况已有报道。本文将叙述我们对杉木炭疽病的研究结果。试验工作主要是在江西省进贤县北岭林场进行的,同时也到江西北部地区10余个县市的近20个场圃作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陈钊铭  李鹏  陈虎  杨章旗 《广西科学》2023,30(3):513-523
为明晰磷铝胁迫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苗期的生长变异规律,筛选出耐低磷酸铝型优良家系,本文以马尾松二代种子园54个优良家系幼苗为研究对象,对磷铝胁迫下其株高、地径、主根长和干重等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并计算其耐低磷酸铝胁迫系数,将各指标的耐胁迫系数作为耐胁迫评价指标,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将7个耐胁迫指标降维归纳为3个综合指标,并使用隶属函数法加权计算出综合评价值——D值,综合评价不同家系马尾松幼苗的耐低磷酸铝特性,并利用系统聚类分析进行分等定级。结果表明:低磷酸铝胁迫下,不同家系马尾松幼苗的生长均受到抑制,株高、主根长和地下部干重积累受抑制最严重;除株高与根冠比、地上部干重与根冠比呈负相关外,其他各指标之间呈正相关。家系间D值为0.155-0.919,17号家系耐低磷酸铝特性最好,25号家系最差。综上,低磷酸铝胁迫下,马尾松的长势特征为体矮径细,其干物质的积累受抑制、分配方式发生改变,使得其根冠比大幅度减少。  相似文献   

12.
杉木十一个产地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杉木优良产地的鉴定及其遗传优势的检验,是杉木树种遗传改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试验于1974年开始,在1979年结束。 遗传优势研究的初步结果证实,十一个产地四年生的表型差异,在1%(或5%)的平准上存在显著性。 在产地平准上,产地之间的变异通常有些合适的类型,产地与地点的适应性的生态群,有可能形成产地变迁模式的基础。根据这些试验的结果,在杉木自然分布区域之内,可区划成三个育种区:“中心”、“一般”和“边缘”。 从方差分析的结果看出,在中心区的亚群体比之在边缘区的亚群体,在遗传上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杉木产地变迁模式的发展,对于当地(乡土)种是完全适合的。因此,用当地种的“优树”(加号树)建立种子园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3.
邻株低磷竞争处理对杉木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方林区广泛种植杉木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室内沙培模拟装置,设置缺磷(0 mg/kg KH2PO4)、低磷(6 mg/kg KH2PO4)和正常供磷(12 mg/kg KH2PO4)3个供磷水平,构建邻株磷竞争环境.结果表明:邻株低磷竞争处理可明显促进杉木苗高生长,但竞争条件下,缺磷处理抑制杉木苗高生长.不同邻株磷竞争处理条件下杉木地径生长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在邻株低磷竞争处理条件下杉木根系长度、表面积、直径、体积等形态指标增量最大.  相似文献   

14.
低磷胁迫下杉木无性系根系形态及养分利用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杉木无性系苗木在低磷胁迫下的根系形态和养分利用特征,为提高杉木养分利用效率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5个杉木无性系组培苗为材料,采用土壤盆栽实验,设置缺磷(PO, KH2PO4 0 mmol/L)和正常供磷(PN, KH2PO4 1.0 mmol/L)两种改良Hoagland营养液进行浇灌处理,培养60 d后测定其生物量(根、茎、叶)、根系形态参数及其养分(磷、氮、钾、钙、镁)累积量和利用效率。【结果】①随施磷水平的变化,杉木无性系的干物质质量和根系形态指标显示出极显著的基因型效应差异。②缺磷处理使杉木无性系的根、茎、叶和整株干物质质量分别减少20.06%、20.68%、14.07%和16.78%,根冠比则增加,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体积分别增加17.31%、17.69%、24.77%,根平均直径减少8.22%,细根比例显著提高。③缺磷使杉木无性系整株磷累积量减少17.91%,而磷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同时磷在根系中的含量降低16.35%,但茎、叶中的含量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缺磷还使整株对钾的累积量减少27.58%,钙和氮分别减少18.56%和14.95%,镁减少12.85%。④经主成分分析发现,杉木无性系植株的粗根长、细根长、根冠比、根干物质质量与低磷胁迫响应密切; 回归分析显示,细根量对植株的磷吸收量有显著正向效应。【结论】杉木无性系根系形态指标随施磷水平变化呈极显著的基因型效应差异,缺磷胁迫使苗木地上部干物质质量减少,根平均直径减少,细根比例增大,根冠比增大,根系趋向于磷高效吸收的根构型转变,进而提高对低磷胁迫的遗传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杉木不同杂交组合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杉木4组不同杂交组合的亲本和子代用改进的DEAE阴离子交换柱色谱法和硅胶薄层色谱法分离制备针叶磷脂酰甘油,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它们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杉木针叶中PG脂肪酸的组成主要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3-反式十六碳-烯酸。不同杂交组合的测定结果表明杉木抗寒性有较强的遗传性。几个测定指标中,IUFA(不饱和指数)较好地反映了杉木抗寒性的相对大小。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的多点子代测定的研究从1976年开始,于1978年结束。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家系×地点的方差分量基值的高百分比率(10~20%),证实了杉木的GEI是非常显著的。 在本研究中根据遗传型的稳定性,多点子代测定被研究的家系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速生稳定型”(占20~25%)、“变化型”(50~60%)、“慢生型”(20~25%)。 我们的研究证实:杉木家系当半同胞子代在三个不同地区测定时(具有共同遗传对照),其家系均值的稳定性值是0.691;然而,当在两个不同地区测定时,共家系均值的稳定性在0.533以上。最后,当全同胞子代在两个不同地区测定时,其家系均值稳定性值接近0.52。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EST-SSR分子标记对全国不同杉木种源区的42个代表性种源进行了地理种源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杉木种源水平上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实验使用15个EST-SSR引物扩增出17个位点,共有52个多态性等位基因,每个位点平均具3.058 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座位的PIC为0.296。相对其他研究,该研究利用SSR标记在每位点检测到更多的遗传变异信息。以遗传距离10作为阀值时,42个杉木种源聚类分析可知,除了福建永春碧卿(编号2)和广西浦北(编号16)种源自成一类外,其他40个种源按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地理分布被聚为四大类群,与以往的杉木种子区划研究结果有较高的吻合度。同时,研究也检测到SSR分子标记的等位基因频率在四大类群间存在着较大的变异,而且这些标记大多位于与植物抗逆性相关的功能基因的编码区域内。因此,笔者推测杉木的地理变异可能与这些基因的等位变异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本文介绍了石蜡-铬复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种复型的步骤包括木材样品准备、铬投影、碳喷镀、蜡支持、溶去木材及蜡层。试验以杉木、臭冷杉、马尾松为试材。观察结果说阴,用于透射电镜的复型技术是研究木材细胞壁表面形貌的一种具有高分辨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杉木幼叶为试验材料,通过克隆杉木ClWRKY44基因,分析其表达特性,为揭示杉木抗逆生理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RT-PCR技术克隆杉木ClWRKY44 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亚细胞定位研究,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其表达情况。【结果】杉木ClWRKY44 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为1 776 bp,编码591个氨基酸,具有WRKY结构域。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ClWRKY44 基因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ATWRKY44 的亲缘关系较密切,其在杉木的不同器官(叶、根、茎) 中均有表达,嫩叶中的表达量最高,茎中次之,根中最低。低温胁迫处理6 h,ClWRKY44 基因相对表达量最高,约是对照组的79.8倍。干旱胁迫处理24 h,ClWRKY44 基因在高浓度干旱胁迫处理下的相对表达量最高,约是对照组的46.6倍。【结论】杉木ClWRKY44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序列与拟南芥ATWRKY44的同源性很高,在调控植物逆境胁迫应答过程中可以发挥功能,为杉木幼苗生长发育的适应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