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耐力性运动处方指导其进行运动锻炼,通过比较锻炼前后心脏功能能力、最大摄氧量、身体成分、身高、体重、基础代谢率变化,探讨应用耐力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心肺耐力和身体成分的影响,为耐力性运动处方锻炼提高心肺机能,改善身体成分提供实践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应用耐力性运动处方锻炼可致大学生心脏功能能力、最大摄氧量、基础代谢率显著增强(P 0.01),体脂率下降(P 0.05),可有效增强青年大学生心肺耐力并改善体成分,但体重变化未见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在评价有氧能力方面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心肺功能测试仪测定10名体育教育专业女生在递增功率自行车运动中的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并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测的最大摄氧量、无氧阈时的摄氧量均值均低于高校优秀女子大学足球运动员;最大摄氧量与无氧阈时的摄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无氧阈时的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无显著性相关.无氧阈对评定运动能力和训练效果、安排有氧运动训练具有重要意义,最大摄氧量在运动选材中所起的作用则更突出.  相似文献   

3.
研究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不同顺序组合对超重大学生体适能的影响.随机选取20名超重大学生,分为有氧运动后力量训练组和力量训练后有氧运动组,测试12周锻炼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有氧运动后力量训练组受试者瘦体重的变化没有显著性,体脂、BMI(身高体重指数)和瘦体重/体重、体重有显著性变化,而力量训练后有氧运动组各指标均表现出显著性变化;握力变化两组均无显著性;力量训练后有氧运动组受试者的背肌力变化具有显著性;立定跳远变化均表现出显著性;肺活量和最大摄氧量(VO2max)的变化具有非常显著性.因此,12周有氧运动后力量训练和力量训练后有氧运动均能有效改善超重学生的身体素质;12周不同顺序组合锻炼对肺活量和最大摄氧量的影响无差异,但力量训练后有氧运动对瘦体重、背肌力和立定跳远的改善效果更明显;力量训练后有氧运动方式适宜减体脂、增强肌力、改善心肺机能的锻炼人群.  相似文献   

4.
运动训练对决定长跑运动成绩的生理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距离跑运动训练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来自于运动员试错和一些杰出教练员的经验总结。适宜的方法可能有利于提高长跑运动员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和运动经济性。研究结果表明大强度运动和抗阻力训练可能十分有效,但研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缺少相关的长期实验研究。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可能为选择这些适宜的训练方法提供帮助。通过发现和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和运动经济性能力相关的基因,探讨其中生化和机械的信号通路等。  相似文献   

5.
运动干预对13~14岁肥胖少年心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3~14岁肥胖少年进行为期8周的运动干预,选取BMI、肺活量、心功指数和最大摄氧量等指标进行前后对比分析,观察运动干预对其心肺功能的影响。研究结论为运动干预能明显改善肥胖青少年的心肺功能、身体形态以及体质健康状况。按照实验设计的科学运动方案进行持续性的运动锻炼,更能有效改善心功能指标、提高心肺功能能力,非常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及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62例大学生心输出量、最大吸氧量等指标在递增负荷后的变化,讨论SV(每搏输出量)、CO(每分输出量)、VO2max(最大摄氧量)、VAT(通气无氧阈)、HR(心率)等有关指标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了男子大学生适宜的运动负荷强度及不同体能受试者在不同负荷状态下的机能反映。普通大学生适宜的运动负荷强度值为最大心率的51%~88%之间,此范围是最大摄氧量的34%-70%,是最适宜的运动负荷强度。大学生运动员组的适宜负荷强度高于普通大学生,而且大学生运动员在每分输出量后的心力储备仍有一定水平,建议普通男子大学生以心输出量开始下降时心率为安全运动的限度。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河北省健步走协会300名会员的身体素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3个一级指标和坐位体前屈、握力、腰围、体脂百分比、BMI体重指数、安静心率、最大摄氧量(台阶实验)、肺活量8个二级指标进行测试,对健步走人群和普通人群相关数据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阐述了中老年男性和女性参加健步走运动带来的差异,通过身体机能、身体形态及身体素质的数据对比分析得出健步走对中老年健身效果是否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自主研发的功率自行车为运动平台,通过探讨适宜的直接测试方案,试图获得一定条件下精确、有效的最大摄氧量值;方法:对普通大学生24人(男性)进行最大摄氧量值的测试,测试程序包括基本身体指标的筛选、静息指标的建立与评价、两种运动方案的设计。方案一以50W起,50W/3min进行递增直至力竭,方案二以50W起,依据心率变化来增加负荷,力争9-12分钟达到力竭;结果:受试者5项基本身体指标的P值均大于0.05,没有显著的差异性,这里以身体脂肪率(BFR值)作为一级淘汰指标,身体质量指数(BMI值)作为二级参考指标;建立了24人的静态指标数据库并选取静息代谢率RMR与静态心率HR作为评价指标;VO2max主要测试指标及判断标准包括5项:最大心率(HRmax)=190-210次/min,血乳酸浓度≥10.7 mmol/L,测试时间≥9-12分钟,RPE值,摄氧量平台;方案一中高达71%的人群,其有氧能力处于低级别,仅有2人的有氧能力被划分在高等级中,VO2max=36.78±8.70,整体有氧能力属于正常偏低的情况;方案二中42%的人群有氧能力属于中等级别,低级和高级各占33%和25%,较方案一有提升的趋势,VO2max=43.31±10.64,属于正常中等的情况;结论:静息指标RMR和HR的数据评价良好,理论上保证后续VO2max测试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方案一与方案二中获得的最大摄氧量,满足了至少3项测试指标阈值,数据有效,从精确度上来说,方案二设计的测试更合理,获得的最大摄氧量更精确。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以高强度间歇模式进行悬吊运动是否能显著提升足球运动员运动表现,招募30名足球运动员进行5式悬吊运动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每式动作进行30s,每式间隔休息30s,每周每式运动时间增加10s,每周训练2次,共训练8周.结果显示:8周悬吊运动训练能显著降低体脂率,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平衡能力、T字敏捷跑、加速爆发力、垂直跳跃高度、垂直爆发力、无氧能力、3min登阶测试、摄氧效率斜率等运动表现显著提升;但是,最大摄氧量则无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运动前身体的温度提高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反应有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作了一些证明.对温度作了设定,测试最大摄氧量与乳酸浓度.结果表明,被动的身体加温比低温暴露实验中的血乳酸浓度低.呼吸交换比率(RER)的运动中最大值PW实验比CE实验显示有意低值.运动中的心率平均值,PW实验比CE实验显示有意高值.运动中的主观性工作强度(RPE)平均值,PW实验比CE实验显示有意低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体质指数(BMI)与心肺功能的增龄性变化特征,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以江苏省参加2011年国民体质监测的418名受试者为研究对象,使用身高体重计和功率自行车测试受试者的身高、体重、心脏功能能力和最大摄氧量等指标,研究不同性别BMI、心脏功能能力和最大摄氧量等指标的增龄性变化特征,分析BMI与性别、年龄、心脏功能能力和最大摄氧量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男性BMI值的峰值出现在20-30岁年龄组,女性在该年龄段的BMI值则为谷值,男女性心脏功能和最大摄氧量的峰值均出现在30-40岁组年龄组,男女性BMI值、心脏功能和最大摄氧量三指标均在40-50岁组呈现不同程度的功能衰减趋势;男性BMI值、心脏功能和最大摄氧量三指标值均大于同龄组女性。(2)性别、年龄、心脏功能能力、最大摄氧量与BMI的相关度均较低,性别与BMI的关系是显著的(P<0.01)。(3)对机体进行适时的有氧运动干预可以有效地改善或提高人体的BMI和心肺功能。结论:在40-50岁进行长期的有氧运动干预可更为有效地改善或提高男女性的BMI和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二级指标判定最大摄氧量的有效性、准确性,测定并分析了8名男大学生在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中的最大摄氧量(VO2max)、摄氧量平台、呼吸商(RER)、心率(HRmax)、血乳酸(LA)等指标,采用二级指标的某一固定值作为判定VO2max的标准,结果显示:在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中,以呼吸商1.10和1.15为判定标准,对应的摄氧量值分别为(3.78±0.89)L/min和(3.96±0.91)L/min,明显低估受试者实际最大摄氧量值的12.7%和8.5%;以心率≥180次/min和(220-年龄)±10次/min为判定标准,分别有2名和5名的受试者未能达标,但其中1/2和3/5的受试者已出现摄氧量平台;以血乳酸LA≥8mmol/L为判定标准,有2名受试者未达标,其中1人已出现摄氧量平台.认为在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中,采用呼吸商可能低估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值,采用心率和血乳酸可能低估最大摄氧量的达标率.因此,为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次级指标标准的选用要慎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高校女子篮球运动员大强度运动训练后身体机能状况及营养干预对其免疫机能影响的结果.方法 对参加2009年CUBS大赛的高校女子篮球运动员进行实验测试,通过黄芪水煎服两周,观察其部分免疫指标的变化特征,并就其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①经过两周的大强度训练后,12名运动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免疫机能低下的特征,尤其是对照组在大强度训练4周后身体机能进一步低下.②通过营养干预的方法,服用两周黄芪中药后,实验组6名队员身体免疫机能得到有效改善.结论 大强度训练使女篮队员身体免疫机能出现大幅度滑坡.与此同时,服用两周黄芪中药能有效改善大强度训练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自主研发的功率自行车为运动平台,通过探讨适宜的直接测试方案,试图获得一定条件下精确、有效的最大摄氧量VO2 max。对大学生24人(男性)进行最大摄氧量值的测试,测试程序包括基本身体指标的筛选、静息指标的建立与评价、两种运动方案的设计。方案一以50 W起,50 W/3 min进行递增直至力竭;方案二以50 W起,依据心率变化来增加负荷,力争9~12 min达到力竭。结果受试者5项基本身体指标的P值均大于0.05,没有显著的差异性,这里以身体脂肪率(BFR值)作为一级淘汰指标,身体质量指数(BMI值)作为二级参考指标。建立了24人的静态指标数据库,并选取静息代谢率(RMR)与静态心率(HR)作为评价指标。VO_(2max)主要测试指标及判断标准包括5项:最大心率(HR_(max))=190~210次/min、血乳酸浓度≥10.7 mmol/L、测试时间≥9~12 min、RPE(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值、摄氧量平台。方案一中高达71%的人群有氧能力处于低级别,仅有2人的有氧能力被划分在高等级中,VO_(2max)=(36.78±8.70)mL/(kg·min),整体有氧能力属于正常偏低的情况。方案二中42%的人群有氧能力属于中等级别,低级和高级各占33%和25%,较方案一有提升的趋势,VO_(2max)=(43.31±10.64)mL/(kg·min),属于正常中等的情况。静息指标RMR和HR的数据评价良好,理论上保证后续VO_(2max)测试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方案一与方案二中获得的最大摄氧量满足了至少3项测试指标阈值,数据有效。从精确度上来说,方案二设计的测试更合理,获得的最大摄氧量更精确。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滥用不同药物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身体健康的影响。选取康复期男性强制隔离戒毒人员60名(滥用海洛因、冰毒、甲卡西酮各20人),按照滥用药物种类各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人。实验组进行为期16周,每周3次的HIIT训练,对照组同时进行常规矫治,实验前后分别检测受试者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身体成分、心肺功能和神经生物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实验前滥用海洛因、冰毒和甲卡西酮强戒人员的收缩压、血乳酸、肌肉量和肺活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经过16周的常规矫治后:所有对照组强戒人员体脂肪率和肺活量均显著增加(P<0.05),海洛因对照组实验后血清多巴胺(Dopamine,DA)显著增加(P<0.01),冰毒对照组血清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分别表现为显著降低(P<0.01)和显著增加(P<0.05),甲卡西酮对照组5-HT...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中低强度有氧运动疗法对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进行16周实验干预,观察有氧运动对UC患者临床疗效和运动能力的影响,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有氧运动组(AE组,n=30)和安静对照组(RC组,n=30)受试者基线变量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实验后,AE组安静心率降低了7次/min(P<0.01),最大摄氧量(VO2max)升高了13.9%(P<0.01),递增负荷运动实验中心率曲线、乳酸曲线、血压曲线以及RPE曲线均发生右移,RC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实验后,AE组总有效率高于RC组(P<0.01),复发率低于RC组(P<0.05),不良反应率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结果提示,16周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可显著改善缓解期UC患者临床疗效和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原递增性负荷训练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摄氧、运氧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备战2017年全运会的6名山东省田径队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于冬训期间进行高原递增性负荷训练,为期5周.于训练前后采用意大利柯世迈心肺功能测试系统测试运动员的心肺功能(经典的布鲁斯方案),采用血常规测试运动员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结果:训练后,运动员的VO_2max增大,但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最大相对摄氧量、VO_2/HR高于训练前,VO_2max心率低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员的无氧阈(AT)、AT心率高于训练前,AT时间长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员高原训练结束后的RBC,HB,HCT逐渐降低,但与训练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员高原训练结束后1周的RBC,HCT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递增性负荷训练能够提高女子中长跑运动员的心肺适应能力,增强机体摄取氧和运输氧的能力,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为探讨Thera-band渐进式训练系统对青少年健康体适能的影响,对50名青少年采用Thera-band训练系统进行练习,通过为期3个月的科学训练,对训练前后进行身体形态指标、身体机能指标、素质指标测试。结果:受试者训练后身体形态指标皮脂%、肌肉含量、大臂后侧和背部皮脂厚度实验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对BMI值影响不大;身体机能指标静态心率、肺活量实验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血压并没有很大变化;素质指标肌肉力量、平衡性实验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亚高原训练中血液生化及有氧能力变化特征,探讨亚高原训练对自由式摔跤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并提出亚高原训练对摔跤运动员有氧能力提高的不足之处。方法:对陕西省重竞技管理中心男子自由跤项目参加亚高原训练的13名运动员进行血液生化测试、最大摄氧量测试及肺活量测试。结果:(1)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高原训练两周后与高原训练前相比,血色素水平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2)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最大摄氧量通过8周的亚高原训练非常显著性提高(P<0.01),平均值提高10.3%;(3)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最大通气量非显著性提高(P>0.05);(4)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肺活量非显著性提高(P>0.05);(5)回到平原四周后,血色素水平显著性下降(P<0.05)。  相似文献   

20.
探讨瑜伽运动对高职女生身体形态、素质以及生理机能的影响.选取40名高职女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运动组进行为期12周、运动强度为60~80%HRmax的瑜伽训练,每周3次,每次90min;对照组保持原有生活方式不变.实验前后对照组身体形态、素质及生理机能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运动组除身高和胸围外其他指标均有显著性变化.12周的瑜伽训练可以改善女大学生的身体形态,提高柔韧性和平衡能力,改善心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