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闽行自来水公司第三水厂深度处理工艺后出水的氨氮质量浓度在0.5~1.5 mg/L之间,分别通过折点加氯消毒和氯胺消毒,比较管网运行24 h内的持续消毒效果、细菌灭活率、总有机碳(TOC)、三卤甲烷(THMs)、卤乙酸(HAAs)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从而确定最佳消毒方式。实验结果表明:氯胺消毒后余氯的持续消毒效果远强于折点加氯消毒;氯胺消毒短时间杀菌效果虽弱于折点加氯消毒,但维持管网内的杀菌和抑制细菌增长的能力更强;24 h后两者TOC含量相差不大;折点加氯消毒后产生THMs的种类和浓度随时间递增,而氯胺消毒后仅产生三氯甲烷,大大降低了卤代甲烷类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2种消毒方式后产生的HAAs主要为二氯乙酸和三氯乙酸,占总HAAs的90%左右。  相似文献   

2.
紫外线及次氯酸钠被广泛应用于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消毒工艺单元。通过试验,比较紫外线及紫外线-次氯酸钠联合方式的消毒效果,研究两种消毒工艺对生化需氧量项目在不同国标分析方法下的数据表现。试验表明,采用的紫外线-次氯酸钠联合消毒工艺,对出水粪大肠菌群确有更加彻底的去除效果;且其中游离余氯的存在,可以更加有效地抑制因水样留存条件或检测时间等因素影响所可能引发的菌体复活。  相似文献   

3.
对国内外在城镇给水工程中常用的加氯消毒技术以及臭氧消毒和紫外线消毒等主要技术进行了比较,简要介绍了各消毒方法的消毒特性、机理以及关于各种消毒技术的特点的讨论及其适用范围。关于给水工程水体消毒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减小给水工程水体消毒有害副产物及给水工程消毒技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曹璟宜 《实验室科学》2010,13(1):142-143
该文观察了紫外线灯管在使用期限内和超过使用期限后的消毒效果,对两间实验条件基本相同的实验室分别使用不同使用期限的紫外线灯管进行消毒实验、观察、研究,表明实验室紫外线灯管应依据使用期限及时更换,以保证良好的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浊度、紫外线强度和水力停留时间对紫外线消毒效果及消毒后水体中细菌暗复活的影响.方法以广州市西江水为原水,经过混凝、沉淀、过滤后进入紫外消毒器,在不同浊度值、紫外线强度和水力停留时间下,分析紫外线消毒效果及消毒后细菌暗复活.结果浊度为0~1.0 NTU、紫外线强度3 126μW/cm~2、水力停留时间1 200 s时消毒效果达到100%;当浊度在0~1.0 NTU时,浊度越大,细菌暗复活速率越快;当浊度1.0 NTU时,浊度对细菌暗复活影响不明显.结论浊度、紫外线强度、水力停留时间对紫外线消毒效果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紫外线强度,浊度,水力停留时间;增加紫外强度或水力停留时间能抑制细菌暗复活,而增加浊度会增强细菌暗复活.  相似文献   

6.
紫外线消毒灯和臭氧空气消毒机在屏障设施物体表面消毒、水的消毒、空气消毒除臭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本文阐述了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除臭的原理,分析了影响消毒效果的众多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重视"紫外线辐射强度"监测,加强职业防护,并提出在屏障设施如何正确使用紫外线灯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过氧化氢与臭氧联合的消毒方式对泳池水的消毒效果及作用机理,采用不同浓度配比的过氧化氢与臭氧联合消毒方式对人工配置的较高负荷的泳池水进行消毒,并分析不同浓度配比的过氧化氢与臭氧联合消毒方式对水中氧化还原电位、大肠杆菌、细菌总数等指标的影响及持续消毒能力。结果表明:水温保持25℃,消毒接触时间2 h内,最佳的联合消毒配比宜为50 mg/L H_2O_2+0. 20 mg/L O_3,相对于50 mg/L H_2O_2单独消毒,氧化还原电位相对提高24. 46%,大肠群菌和细菌总数的灭菌率分别提高16. 08%、11. 34%。6 h后细菌总数和大肠群菌均无法检出,3项指标均满足标准要求。可见通过降低H_2O_2浓度同时投加少量O_3可有效提高并维持相对稳定的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8.
PAC/PDM对夏季太湖预氯化高藻水的除藻效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聚氯化铝(PAC)与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制成系列稳定型PAC/PDM复合药剂,研究其对夏季太湖预氯化高藻水的除藻效能。通过烧杯混凝除藻实验,考察了PDM质量分数(5%~20%)与特征黏度(0.55~3.99 dL/g)不同的复合药剂对除藻效能以及沉淀出水COD和NH-N3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温度29~30℃,浊度34~37 NTU,藻细胞密度6.24×104个/mL的加氯水,使用PAC、PAC/PDM(0.55/5%~3.99/20%)复合药剂后的余浊达到2NTU的水厂沉淀出水浊度标准时,其加药量(Al2O3计)分别为7.69、5.55~3.32 mg/L,除藻率分别为89.50%、91.54%~94.01%。复合药剂对加氯水COD和NH-N3的去除率比单独使用PAC时明显提高。因此,PAC/PDM复合药剂可明显提高PAC对夏季太湖加氯水的除藻效能,与单独使用PAC相比,沉淀出水余浊达标时节省加药量,加药量相等时提高除藻处理效果,改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9.
对当前国内外给水工程中常用的源于漂白粉消毒技术的液氯、二氧化氯和氯胺消毒技术,以及臭氧和紫外线等主要消毒技术进行了比较,简要介绍了各种消毒方法的消毒机理、运行特性,分析、讨论各种消毒技术的特点、适用范围.氯系消毒技术成熟,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技术由于消毒速度快、有效时间短,可作为联合消毒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应用.另外,探讨了未来给水工程水体消毒技术的发展方向.为给水工程消毒技术方案选择、减小水体消毒有害副产物浓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管网运行调节更加灵活,把加氯点位置的选择和加氯量的确定分开来进行优化,基于图论的有关理论,通过分析供水管网的图形结构和水力特性,建立了加氯点有效作用矩阵,并对作用范围的重合度进行分析,试图在不涉及加氯量的前提下,寻求一种供水管网多点加氯优化选址的方法,为多点加氯技术在实际管网的运行和调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大大增强了多点加氯技术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华北地区某再生水厂的实际水质特点,通过实验比较了加氯消毒后水中TOC、NO2-对余氯消耗的影响;使用平行一级反应模型分析实验结果,发现折点氯化后亚硝酸盐耗氯反应的速率常数显著高于有机物耗氯反应,亚硝酸盐成为再生水中重要耗氯物质.为稳定再生水中余氯浓度,提出了2个方案:再生水中加氨或调节pH值,分别进行了模型拟合和实验效果分析.通过对比加氨和调pH值方案的余氯成分和所需药剂投量,得出调节水体至弱碱性(pH值为8.3)是更好的途径.本研究对再生水厂消毒工艺的设计、运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保证再生水水质安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左玉平  罗长伟 《甘肃科技》2013,29(14):41-43
消毒是污水处理以及污水再生利用处理工艺中最后一个处理环节,它也是保证污水厂和再生水厂出水生物安全性的主要处理环节,因此,消毒工艺的正确选择是保证出水生物安全性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污水以及回用水消毒工艺主要有液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和紫外线消毒,3种消毒工艺均有其优势,亦存在缺陷。通过对3种消毒工艺消毒效能、一次性投资和运行费用的比较分析,给出了在不同处理目标下消毒工艺的选择建议,供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13.
加氯是生活饮用水最常用的消毒方式。氯是强氧化剂,与天然水中的有机物腐殖质可生成多种对人体十分有害的消毒副产物卤代烃,其中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也是较易出现的有害物,需要对生活饮用水中的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进行测定。利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效果较为理想,测定水中一溴二氯甲烷和二溴一氯甲烷的方法检出限均为0.1μg/L,精密度分别可达2.4%和2.1%,加标回收率可达99.6%和97.4%。  相似文献   

14.
小朋友都知道,经常到户外活动,晒晒太阳,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这是因为太阳发射出的光线中有一部分紫外线,能杀菌和消毒。但是,你们知道吗?太阳发射出的紫外线只有很少一点能到达地面。这一点点紫外线对我们就足够了。如果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太强,反而会破坏人体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以肝、心、肾等器官移植为主的医学实验动物手术室,使用臭氧和紫外线的物理学方法灭菌的效果。方法在实验室运转后,用物理的臭氧和紫外灭菌与化学的2%戊二醛灭菌方法进行比较,用平皿菌落记数和物品表面微生物检测,重复消毒灭菌和检测各3 d,观测消毒灭菌效果。结果臭氧的泄漏不多,易于隔离和应用。两种方法的平皿菌落记数和物品表面微生物检测均达标。结论臭氧和紫外线物理灭菌方法在完成消毒后无残留物质,可进入缝隙,在实验动物手术室等存放大量仪器物品的实验室,用物理方法替代化学方法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16.
该文研制新型的适于临床使用的紫外线消毒车。结合临床实践,通过有效的改进,设计一种带有语音播放电路、自动播放设定的消毒注意事项,并采用蓝牙语音模块控制便携式终端的紫外线灯消毒车。研制出一种新型多功能蓝牙便携控制式紫外线灯车,既操作便利,又省时节力,大大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的效率。实践证明,设计制作的样品车使用方便易学且效果安全可靠,符合临床医护人员实际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有效控制饮用水中氯消毒产生的有毒副产物卤乙腈,以天冬氨酸、谷氨酸、酪氨酸为前体物,研究不同前体物对四种卤乙腈生成能力及K2FeO4和NaClO单独、联合投加对其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氯处理不同前体物均生成四种卤乙腈,但生成量存在差异;而增加初始氯质量浓度能提升溴代与氯化反应,导致反应产物由DCAN(二氯乙腈)和BCAN(溴氯乙腈)向TCAN(三氯乙腈)和DBAN(二溴乙腈)转变.此外通过K2FeO4和NaClO联用试验发现:当不同投加顺序的投加间隔分别控制为10,60 min时,与单独加氯相比,四种卤乙腈生成减少近70%;在同时投加工艺中,当铁氯投加比为30∶1时,对卤乙腈最终生成控制效果最好,分别降低81.14%,94.25%,96.68%和89.55%,其原因为ClO-和K2FeO4分解产生的原子态氧通过提升不同价态铁的稳定性而增加卤乙腈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减少预氯化时产生的大量消毒副产物,保障饮用水的化学安全性,我们寻找更为安全可靠、更能发挥各种消毒剂长处的饮用水预氧化方式来代替预氯化.本文着重研究了氯胺和PPC(高锰酸钾复合药剂)这两种安全的消毒剂单独以及二者联用对原水中细菌、总大肠杆菌群的灭活效果.用Berenbaum公式判断两种消毒剂联合作用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氯胺和PPC两者联用预氧化对原水中的微生物具有协同灭活效果,可以提高细菌、大肠杆菌的灭活率,保障饮用水的生物安全性.同时可以减少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保障饮用水的化学安全性.因此,可以作为新的安全可靠的预氧化方式来代替预氯化.  相似文献   

19.
刘韩兴 《科技资讯》2012,(2):218-218
为了充分利用水龙头内水的压能,并对流过的水进行杀菌消毒,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节能杀菌水龙头,该杀菌水龙头可以采用紫外线杀菌和臭氧杀菌两种方式杀菌。与传统的水龙头相比,本研究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与既充分利用了水的流动能量,又可以对水源消毒杀菌,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用水质量,进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上海市竹园第一污水处理厂的紫外线消毒系统,包括其原理、特点,系统组成和主要参数等,并对其处理效果和运行成本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紫外线消毒技术在大型污水处理厂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