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作家黄佩华在他的一系列小说中,展示了壮族家族女性的悲剧命运。造成壮族家族女性的悲剧命运的根源主要有:时代的变迁改变传统壮族家族女性的生活模式,面对病态婚姻女性自身灵与肉的挣扎,以及历史上女性主导地位的丧失、父权制的确立带给女性的精神的创伤。  相似文献   

2.
有清一代,随着"改土归流"的政策实施和壮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壮族文人文学也呈现出繁荣景象,不仅出现了一大批颇有影响的作家,还出现了11个"诗书传家"的文学家族。这些家族地域分布广泛,但却分布不平衡,这与地区间经济发展、汉文化传播的不平衡有直接关系。壮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文化传播是壮族文学家族发展的有力保障。清代壮族文学家族与同时期满蒙八旗文学家族相比,不仅在家族数量而且在创作数量上都有很大差距,但却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相比,壮族文学家族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3.
广西民族大学金丽教授撰写的英文版《壮族历史文化导论》已由民族出版社于2007年11月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面向国际社会英语世界撰写的,系统介绍壮族历史文化的英文学术著作。该书共10章56节,讲述了壮族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并从家庭与社会生活、生命历程与习俗、  相似文献   

4.
蒋韵的家族小说《栎树的囚徒》是一个描述家族历史变迁的优秀文本。作者站在女性的立场上来审视家族历史,把目光投向家族历史中的女人,以女性来作为历史言说的主体,重新书写家族历史中被男权文化遮蔽的女性历史。通过展现范氏家族女人生动的生和浪漫的死来对女性的生存价值进行关注和追问。  相似文献   

5.
壮族的青蛙图腾中有着浓厚的女性崇拜意识,这固然不错,但一概而论,却未免以偏概全。其实,图腾作为一个历史、动态的人类学事实,其中的性别意识是发展变化的。随着人类从母系向父系的发展,青蛙图腾亦由女性神格向男性神格变化,并最终完全去神话化。就与壮族青蛙图腾有关的蛙婆节和人们对青蛙的称呼而言,反映的就是一个男性逐步取代女性而女性由神化逐步去神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花山岩画作为壮族先人精神的外化物,包含着在原始宗教和巫术思维共同支配下形成的一种祈求生存的愿望,显示出人类艺术诞生的源泉和情感动力与人类原初的生命崇拜意识之间密切的联系;花山岩画是壮族先民与不可抗拒的宇宙自然进行的亲近与交融,是壮族先民在长期和大自然、土地、山川打交道中感情与感悟的积淀,由此产生出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性质;花山岩画中描绘的女性身影是男性对内在和外在现实作出的有效认知,潜藏着传统文化对于女性的定位,体现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塑造与规约.  相似文献   

7.
壮族二次葬是使寿终正寝者的魂魄聚入列祖列宗的仪式 ,是壮族通过对先人魂魄聚居于祖坟地的想象来达到整合现实中的家族主义的文化设计。二次葬习俗的形成与壮族的人观、宗教规范以及家族观念密不可分 ,它有着强大的心理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8.
关于《兄终弟继质疑》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同世界许多民族一样,历史上壮族姓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壮族社会中长期流行“兄终弟继”或称为“夫兄弟婚”的传统婚俗。侬全福与侬夏卿是侬氏家族中的远房兄弟,侬全福被交趾王杀害后,其妻阿侬投奔于侬夏卿处,并与侬夏卿结为夫妻,其后,共同支持侬智高反抗交趾和北宋王朝。这应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位壮族女作家,黄夏斯榕的小说注重表现女性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壮族女性的生存状态。20世纪90年代后,她的小说女性意识逐渐凸显出来,为壮族文坛增添了女性主义小说,推动了壮族文学的多元化走向。同时,黄夏斯榕的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80年代对人文主义精神的高歌,也有90年代对世俗生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壮族麽经布洛陀为研究壮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壮族的历史记忆,它本身有一个从口头传承到不断加工、书写、编撰、汇集和逐渐定型成文本的过程。口头传承产生久远,而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文本则反映了当时壮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种种事象。  相似文献   

11.
壮族有自己的文化根系 ,有典型的文化生态美的范式 ,与其他民族文化种群一起构成岭南独特的民族文化生态群落。而在壮族文化根系中 ,首先是其重生文化根系 ,它表现为对生命之根、生命本源的独特看法和理解 ,从而形成了壮族色彩斑斓的古代文化事象。  相似文献   

12.
末伦系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曲艺之一。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分析,末伦的主要价值在于其生动地反映了壮族的社会事象,彰显了壮族的审美意识,并丰富了壮族的民间戏剧。  相似文献   

13.
壮族抒情悲歌是壮族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发现,在广西桂中一带形成了一个“悲歌文化圈”。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偶然,对其研究具有多学科价值。文章试图从女性文化学的视角来对壮族抒情悲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桐城麻溪姚氏是有清一代闻名海内的文化望族,闺秀是构筑其家族文化的重要力量。姚氏闺秀不仅诗人辈出,而且诗歌成绩斐然。姚氏闺秀诗歌的繁荣,与家族的平等意识、家族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女性自身的主体情怀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麻溪姚氏闺阁诗歌的兴盛,是文学因素、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相作用下的结果,具有多重观照意义,为解读女性、解读家族历史、解读时代文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文山壮族土支系的原始宗教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祖先崇拜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根深蒂固。文山壮族土支系早期的祖先崇拜,是维系家族、氏族的强大力量,而今又作追念祖先艰苦创业、弘扬传统优良道德的家教材料来约束子孙和教育后人。  相似文献   

16.
壮族是全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据一九七七年统计,全国共有一千二百万人。壮族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曾有过很高的文化。相当于春秋战国时代,壮族的祖先就创造了精致的质量很高的铜鼓。可见,壮族的青铜文化在那个时代已经进入了全盛的阶段。遗憾的是过去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壮族灿烂的文化除了反映在一些珍贵文物能保留下来之外,很多都随着历史的过去而消失。解放后,随着政治上  相似文献   

17.
广西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平乐村是一个南部壮族的聚居地,二冬坡是其中的一个自然村。二冬坡是一个有400余年历史的单姓氏南部壮民族——黄氏壮族的聚居区。为了了解他们的社会历史文化,本调查报告专门就二冬坡黄氏壮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婚姻家庭、风俗和民间宗教信仰等进行了田野考察。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的家族小说(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规范的小说类型.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所叙故事,具有相当的时间跨度,往往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形成"编年史"般的格局.其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有的甚至是多卷本长篇小说.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叙写家族由有序-无序-衰败的主流模式和叙写家族的"兴旺"史的非主流模式.家族小说的情节母题主要包括"家族、历史、性"三个方面.其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与作为家族附庸的女性形象.家族小说往往蕴涵了伦理文化、制度文化、风俗文化的内容和特征.  相似文献   

19.
壮族女性跟各族妇女都有大致一样的生活道路。在封建社会受着旧思想旧意识的束缚,背着沉重的包袱跋涉在人生的道路上。解放后争取了男女平等的权利,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壮族女性有别于其他民族妇女,根据《梁书》、《晋书》等古籍记  相似文献   

20.
张洁的长篇小说《无字》讲述了女作家吴为母系家族三代女性的悲剧人生,揭示了男性权力意识、政治权力意识和社会上来自包括经济、法律、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的权力对女性生命的压抑和戕害,对这多重权力包裹下的爱的神圣性进行后现代式的颠覆和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