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德语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两个中文译本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探究译者不同的文化视角对原著解读、策略选择及译本整体面貌的影响。面对复杂的文化关系时所秉持的文化视角和文化传递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抉择取舍,是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主体性作用的集中体现,并最终形成富有文化个性的译本面貌。不同的译者产生不同的译本,不同的译本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译者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要把这部鸿篇巨制翻译成代表西方文化的英语,其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迄今为止,《红楼梦》有两个英译版本影响较大:一是霍译本(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二是杨译本(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于这两个英文译本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因而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列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一些译例,比较分析了这两个译本的文化信息翻译以及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进一步探讨译者的翻译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被广泛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宝库中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小说内容涵盖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习俗等,有多种语言译本。其英译本中有两个公认比较成功的版本:一个版本为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所译;另一个版本为英国译者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明福德所译。文章尝试对比这两个译本中关于人物配饰的翻译,从中选取一些包含文化因素的实例进行对比分析,说明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在文化信息传递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而说明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可以达到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而达到了翻译目的的译本就是优秀的译本。  相似文献   

4.
李政文 《科技信息》2010,(17):150-150,420
本研究借助平行语料库软件ParaConc探讨了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匆匆》的三个译本中修辞现象的翻译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张培基、张梦井和朱纯深三位著名译者对原文中的比喻、排比和叠词的处理手法,指出运用平行语料库辅助翻译批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译者由于受到母语文化的长期影响,在翻译的过程中,必然倾向于母语文化模式思维,进行母语文化联想。因此,其翻译策略也必然或多或少地带有母语文化背景的烙印。本文选取《论语》的三个英译本:马德五译《孔子说》(简称马译本),Arthhur Waley译《论语》(简称韦译本)和潘富恩、温少霞译《论语今译》(简称潘译本)。从文化负载词、翻译补偿和对原文理解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母语文化背景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从而提出译者应尽量避免母语文化负迁移。  相似文献   

6.
赵桦 《科技信息》2010,(17):180-182
伯顿·华滋生的译作《太史公书》是《史记》在英语世界传播的重要里程碑。本文系统介绍了该译本的译者、翻译思想和组织架构,并以当代著名译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为理论基础,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权力关系,探讨该译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自建《六祖坛经》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对《六祖坛经》中文原本及其相应的黄茂林英译本、德怀特·戈达德(Dwight Goddard)英译本和克里斯玛·韩福瑞(Christmas Humphreys)英译本的检索分析,发现三个英译本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翻译文本的语际显化特征,但黄译和韩译更倾向于忠实中文源语文本,而戈译则更多地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操纵.三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生活背景以及身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大环境对于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译者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对译本的高频词使用和语句的复杂程度以及译文的可读性并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儿童文学作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外来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大量译介的同时,应当注意译本的质量。从儿童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化功能,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的传输等三方面看来,有必要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引入译者主体性。从《格林童话》的几个中译本中的语言使用、翻译选材以及文化传输等三方面来考证,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是确实存在的,并且有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人名翻译究竟该采取归化还是异化策略一直是翻译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文学作品中的人名翻译更具有其特有的复杂性,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译者除了要考虑人名本身的文本内语境外,还要考虑到接受语文化语境的影响。本文以《飘》的两种不同译本为例,从诗学规范、文化历史传统、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对其人名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文化语境在译者对人名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佛经的汉译历经了三个不同时期,其中存在很多同经异译。不同时代不同译者的翻译特点不同,对语言也产生了影响。《维摩诘经》是印度早期大乘佛教的经典著作,从后汉至初唐,前后有七个译者翻译,存留至今的只有支谦、鸠摩罗什、玄奘的译本,而三人正是三个翻译时期的典型代表。通过同经异译的对比,可以发现译者、译风对词汇的影响以及词汇历时嬗变的过程,透视其在汉语词汇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从唐朝开始,杨贵妃故事就被赋予多种表现方式和主题,清初洪昇也借杨李故事表达了自身对"情"的理解。前人多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论述《长生殿》的主旨,但很多人忽略了"金钗钿盒"这一定情信物在故事中的作用。通过对它具体形象的考证,可以看出它在不同版本里拥有不同地位,进而可以得出《长生殿》以"情"为主的创作宗旨,因此"金钗钿盒"在文本结构和情感描述中的地位都非常重要。进一步看,"金钗钿盒"的爱情也表现了洪昇本人独特的爱情观——建立在传统夫妻关系的基础上民主平等、尊重人性的"至情观",但在那个时代,这种理想的结局注定是个悲剧。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即以译入语的形式转换原语言形式,表达原文本的内容。译语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应力求符合译语的语言特点和习惯以及译语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等,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用最好的译语形式来表达。本文以英汉语之间的比较、不同译文之间的比较试图对翻译的“地道”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包括句法、语序、用词和语言文化蕴涵等。  相似文献   

13.
从意境、韵律、节奏和语言风格等层面对评弹唱词“姑苏水巷”的两种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绝大多数英汉词典把ethnography翻译为人种志、种族志或人种学,较早的汉译论著一般也采用这个译法。虽然近年来人类学和民族学的专业著作,包括汉语著作和汉语译作,已经极少把ethnography表述为人种志、种族志或人种学,但某些论著仍用旧说。事实上,按体质特征为标准进行的种族划分缺乏足够的科学根据,世界上也不存在所谓的种族文化。Ethnography应译为民族志,而不应译为人种志、种族志或人种学;同理,ethno同根词只能翻译为“民族……”,如ethnology译为“民族学”。  相似文献   

15.
从“その”的汉译存在多种情况入手,探讨日语中“その”的用法及使用规则。首先把研究范围限定在“その”的文脉指示用法,接着介绍了“その”在文脉指示中的两个用法;最后,总结了“その在文脉指示中的五个使用规则。  相似文献   

16.
“一点儿”和“有点儿”是意义相近但用法有所不同的一组词。前贤对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作过研究,本文用大量例句结合现代理论对“一点儿”只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的原因加以解释,并对“有点儿”在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式时只能用否定词“不”而不能用“没”的原因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7.
四角号码取号必须依据字形笔形、必须遵循《歌诀》总原则、必须尊重四角号码的科学性。《四角号码新词典》第八版对"马"、"牙"、"又"等字取号进行了正确的改动,第九、十版将其推翻。文章对其进行探讨,同时对"冒"字等的取号问题提出了更动意见。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在内涵、层次上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语境中,"华夏"既可指称古代族群或民族,也可表示一种文化或文明的载体。从历史上的"中国"、"华夏"到"中华"乃至现今"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中华"一词与时俱进,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民族过程比中国已经识别的56个民族实体发展缓慢,至今仍然属于"想象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早发白帝城》是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及物性的角度逐句分析了原诗及其三种译文,比较了其过程类型、参与者与环境因子,结合原诗剖析了较为成功地做到了形式对等的译文三的意象、美感、形式对等、语言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纵观《桃花扇》全剧,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爱情表现出轻“情”重“节”、抑“情”扬“节”的特点。可以说,《桃花扇》一剧是以“情”为主线,以“节”为旨归。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其中既有时代原因,也受当时社会思潮、作家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