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文化的全球化加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焦虑,人们迫切需要找到可以抒解文化"乡愁"的载体。这种乡愁意识既是全球化挤压下本土文化觉醒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反抗形式,它是全球化的结果。这种乡愁的寄托也使戏曲的传播拥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特别是电视戏曲节庆晚会成为现代"集体乡愁"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许艳文 《长沙大学学报》2005,19(1):59-61,65
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大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宝库,在当前文化处在全球化语境的形势下,戏曲能否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在保持其优秀传统的前提下进行语境置换,以图与国际接轨,同时能适应当代多方面观众的审美趣味,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篇小说《南方的葬礼》是广西作家潘大林在对故园的深情回望中完成的一次文化乡愁之旅。小说所蕴含的文化乡愁体验之所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这种"文化乡愁"是与全球化"现代心态"相伴而生的现代人和现代社会的普遍心理症候之一。《南方的葬礼》的文化乡愁体验主要体现在对家族渊源的追溯和对传统习俗的扬弃上。这与那些固守狭隘的地域观念来回望故园的做法相比,《南方的葬礼》的可贵之处在于小说显示出一种自觉的文化反思品格。  相似文献   

4.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深深的"乡愁情结",这一情结集中体现在短篇小说集《纽约客》、《台北人》中."乡愁情结"的具体内容是亲情、友情、怀乡之情以及所包含的今昔之感、故国之思,也有某些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扭曲和畸变.白先勇小说的乡愁,有甘美的丧失与精神病魔两种意义,这种意义通过空间、时间、历史、文化等多层面得以展示,其创作历程寓言式地指出了人类历史的沧桑以及随之产生的无常和苦谛.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可谓是从现实生活立足的具有实用体征的内容与形式融和贯通的哲学思辨体系,更注重戏剧艺术理应遵循于特定的伦理学和美学的价值规范.可以说,"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潜质",也是华夏审美文化的"中坚思维",它在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成为文化艺术精神流变的一种支配力量与文化底蕴,始终渗透于中国地方戏审美的诸多时空.因此,中国地方戏曲崇尚"天人同构"的自由、和谐、恒定、隽永的生命状态,并成为东方戏剧艺术苑囿中一朵靓丽的文化奇葩.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以经济全球化为基本特征的崭新时代,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主要内涵的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这种信仰危机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世界的高等教育和我国的大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确立"大学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存在"观,是我国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的重要标志.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文化是大学之魂"是大学赖以存在的精神支柱;大学应当在文化选择、认同和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再创造.  相似文献   

7.
"科玄之争"与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是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从这一视角反思20世纪初期的"科玄之争",便有了一种特殊的历史意义."科玄之争"作为一种文化象征,预示了此后中国文化发展的重大主题在中西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现代性转换.当代中国文化的综合创新之路必须在这种大文化背景下展开,要解决好中西文化的沟通、科学与人文的融会和个体与人类的统一这样一些关键性课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春潮涌动,在许多文化领域都出现了复苏和复兴的迹象.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戏曲却始终无法融入到即将到来的大发展之中.有识之士奔走呼吁,并开列了振兴中国戏曲的一系列"药方":要给戏曲"松绑"者有之,要让戏曲"回归民间"者有之,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更提出了将戏曲、话剧、电影、电视剧全部归入"大戏剧"概念,希望给中国戏曲注入更为鲜活的研究和发展空间.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分析戏曲的当代生存环境,也希望能引起戏曲理论研究者正视这种现状,使戏曲避免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珍藏".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文化已经成为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是对全球化时代在文化方面的积极回应.这种回应也正是在经济的全球化,即资本的全球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或者也可以说跨文化就是人类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对文化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化的时代命题中,人们需要保持一种"文化自觉"。客家人的文化认同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自觉",而在城市化生存中,客家人仍然坚持吟唱客家山歌,并进行适当的创新,创作出很多优秀的客语流行歌曲,以表达客家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乡愁,也同时为客家文化传承找到了一种"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文化乡愁是一种带有偏执性倾向的文化心理情感范型。郁迭夫散文笔下故都的秋天传达了作家悲秋心理背景下的文化乡愁。悲秋是郁迭夫文化乡愁的心理表征,它来自于作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认和对文化传统的深深眷恋,折射出郁迭夫对理想主义与浪漫精神的执著守望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2.
李渔曲论中的"重机趣",是李渔对戏曲语言机巧、生动、自然、幽默、风趣的重视,同时也是他对整个戏曲机巧自然、生动活泼、诙谐风趣的审美风格的要求.李渔"重机趣"的提出,受到前人的影响,甚至与晚年李贽、袁宏道等人"趣"的审美追求一脉相承.李渔"重机趣"的提出,也是对戏曲娱乐功能的重视,这对当时及后来的戏曲艺术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部分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分析"玛尼堆"和"敖包"的起源.笔者认为有关这两种不同文化"象征"的起源涉及远古的中原文化、印度文化、蒙族文化以及藏族文化.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兴起标志着"血祭敖包"的结束,也标志着"敖包"和"玛尼堆"的另外一种相互包容关系的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敖包"和"玛尼堆"是千古传诵蒙藏民族深深友谊的一种象征与标志.  相似文献   

14.
龙辉明 《科技信息》2009,(9):180-180,188
自古以来,“乡愁”就是中国文学的一大主题。鲁迅把对故乡这份爱恨交加的感情隐讳在他的作品中.从而造就了鲁迅作品的一种说不完、道不尽的文化思想底蕴和乡愁情感氛围。这是一种普通的儿女思乡之愁,更是一种深重的文化乡愁。乡愁是记忆与现实的反差:乡愁是对故园与生俱来的无比忧患;乡愁慰藉呐喊与抗争。  相似文献   

15.
探讨刘恒以城乡结合处的"他者"视角,去展现其京味小说由浓到弱、由表到隐的异化层次特点:深层异化下的精英批判——表层异化下的大众反讽.以"他者"视角去看待异化、另类的北京以及北京文化,对于身在其中的京味作家来说是一种有利而丰富的对照,也通过异化的表达对传统京味文化作出了深刻的批判和反思;进而探讨刘恒这种异化的京味文化表达在影视化后的变异以及变异之因,这对于认识京味文学的丰富性面貌和90年代泛电影时代的电影改编也有一定的思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英国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迥然相异,具体表现在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及话语表现模式上,一种是发达的对话式艺术,一种是优美的歌舞式艺术,一种是再现性艺术,一种是表现性艺术.深入探讨了戏剧戏曲艺术本体特征的差异,从东西方语言、文化传统和艺术审美观上分析了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霓 《甘肃科技》2002,18(1):80-81
1何谓"新经济" "新经济"存在广义与铗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新经济是指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在技术进步与全球化共同作用下所表现的一种状态:即经济出现持续高增长、低失业和低通张,且持续9年多.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视野中的民族文化与民族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数事实、现象已经表明 ,全球化概念的提出绝非空穴来风 ,如今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对民族文化、民族性的影响正是在全球化对人类生活这种无孔不入的广阔背景下展开的 ,对此大致存在着三种意见 :一是文化差异缩小 ,民族文化面临生存危机 ;二是民族文化意识增强 ,文化冲突增加 ;三是文化个性化与文化相互认同。无论是哪一种意见都涉及到如何对待全球化的问题。像现代化一样 ,全球化也是把“双刃剑” ,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认识全球化的不平衡性 ,抵制文化殖民和文化渗透 ,警惕狭隘的民族主义 ,应采取积极的态度与对策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相似文献   

19.
从古至今,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但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中国总是"引进来"的多,而"走出去"的太少,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文化扩张与霸权,以及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区化日趋加强,使更多中国文化"走出去"便成为历史所需.中国翻译界应该顺应这一历史需求,调整翻译策略.本文以<围城>的英译本为例,提出了应以"异化"加注释的翻译策略为主,以使中国文化全面有效地"走出去".  相似文献   

20.
冯梦龙的戏曲活动,集中体现在他精心选编更定的<墨憨斋定本传奇>中.其中的精彩点评充分体现了他对古典戏曲的独到理解,不乏颇有见地的理论创新.但是,这种深厚的理论素养,只是指导他将名家名作改编的更为完善,却没有给他带来原创上的成功.这种"错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与他的理论家身份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