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生物学特点1.1动物分类学位置猕猴(Macaca mulatta)属于哺乳纲、灵长目、猴科、猕猴属动物。猕猴实际上是猕猴属猴的总称,共有12个种、46个亚种。分布于我国的有5个种,包括恒河猴、熊猴、红面断尾猴、台湾岩猴和平顶猴。  相似文献   

2.
中国灵长类实验动物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灵长类动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全世界现生存的200余种灵长类动物中,中国分布有4科7属23种共39亚种.其中云南省就分布有15种,它是中国灵长类动物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同时也是开展灵长类动物研究工作最早和最多的省份.作为生命科学实验研究中使用最广泛和用量最大的灵长类实验动物--恒河猴(Macaca mulatta),仅我国就有6个亚种之多,并广泛分布于20多个省区.各亚种及各地理分布群之间在生态、行为、遗传、生理、医学等方面存在着丰富的多样性,为开发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重复性好的实验灵长类动物提供了广泛的资源.本文从灵长类动物资源多样性保护和科学研究与利用二个方面论述了建立恒河猴亚种封闭式繁殖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对中国恒河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l型部分基因进行携带情况调查与分析。方法采用序 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型方法对华南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繁殖的30只谱系清晰的中国恒河猴(Macaca mulatta)的32个MHC I型分子位点进行检测。结果采用的32对引物中,中国恒河猴可检出携带23个MHC—I等 位基因,但基因携带频率存在很大的差异,由3.57%至82.14%不等。结合遗传谱系分析,判断A1·21和b.2睾05 之间以及B·04和B·30之间可能就是连锁的。结论中国恒河猴携带能控制病毒复制的MHC I型基因位点的 频率较高,其基因携带频率与已发表的印度恒河猴携带频率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为促进中国恒河猴在AIDS研 究中的应用,以及为建立携带特定MHC I基因实验猴小种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饲养条件对恒河猴脱毛恢复的影响,找出影响恒河猴脱毛的因素。方法比较不同饲养环境下恒河猴脱毛的恢复状况。结果半开放式饲养条件下,恒河猴脱毛恢复状况明显好于大栏式饲养条件。结论半开放式饲养条件有利于恒河猴的脱毛恢复,改进饲养管理条件是改善恒河猴脱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氯胺酮对恒河猴的麻醉剂量与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恒河猴(Macaque)在进化上较接近于人类,广泛用于医学生产学、行为学、进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本文对30例恒河猴用氯胺酮进行首次肌肉注射麻醉,探讨氯胺酮对恒河猴的麻醉剂量与效果,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 30例恒河猴分别来自湖南长沙、四川西昌,均系5~8岁育龄期健康恒河猴,人工饲养时间两年,营养状况中等[1]。将30例恒河猴分为雌性非妊娠组(组Ⅰ,n=10),雄性组(组Ⅱ,n=10),妊娠组(组Ⅲ,n=10),妊娠组恒河猴的月经龄为40~66d。1-2 实验方法 实验前禁食24…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微卫星DNA多态性在海南和广西恒河猴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方法利用11个微卫星位点,对来自这两个地区的恒河猴进行了遗传检测,并通过POPGEN32软件计算各个微卫星座位的等位基因频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Ne)、多态信息含量(PIC)和遗传杂合度(H)。结果所选择的11个微卫星位点均存在高度的遗传多态性,H为0.6848~0.8785;PIC为0.5826~0.8345;Ne为3.0000~7.1553。以11个微卫星标记为测度,广西恒河猴的Ne、PIC和H的平均值均高于海南猴,分别为4.2583、0.7090、0.7706(广西恒河猴)和4.2054、0.7025、0.7656(海南恒河猴)。结论这种差别可能与地域来源有关。这些研究为微卫星标记分析恒河猴遗传多样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中国恒河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I型部分基因进行携带情况调查与分析。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分型方法对华南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繁殖的30只谱系清晰的中国恒河猴(Macacamulatta)的32个MHC I型分子位点进行检测。结果采用的32对引物中,中国恒河猴可检出携带23个MHC I等位基因,但基因携带频率存在很大的差异,由3.57%至82.14%不等。结合遗传谱系分析,判断A1*21和A2*05之间以及B*04和B*30之间可能就是连锁的。结论中国恒河猴携带能控制病毒复制的MHC I型基因位点的频率较高,其基因携带频率与已发表的印度恒河猴携带频率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为促进中国恒河猴在AIDS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为建立携带特定MHC I基因实验猴小种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恒河猴为被试,选择人类面孔、几何图形和食物3个范畴的刺激。为使恒河猴按照实验设计进行反应,经过了3个连续训练步骤(同时辨别、相继辨别和重复启动范式)。结果表明,恒河猴通过训练,能和人类共享一种重复启动实验范式,且正确反应率达到90%所需训练时间具有刺激范畴依赖性。讨论了恒河猴重复启动实验范式学习的影响因素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暴发类麻疹综合症的恒河猴病料组织进行了电镜观察,发现有副粘病毒粒子,然后分别合成了麻疹病毒及犬瘟热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对病料进行RT-PCR扩增,从发病死亡的恒河猴脏器中扩增到犬瘟热病毒核蛋白基因287bp的特异片断,而麻疹病毒的检测为阴性.扩增到的犬瘟热病毒核酸片段经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的犬瘟热病毒毒株进行了比较,发现死亡恒河猴脏器中扩增到的片段序列与犬瘟热病毒疫苗株Onderstepoort、标准野毒株A75-17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较高,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恒河猴发病的病原体为麻疹病毒属的犬瘟热病毒.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健康恒河猴在清醒状态下的心电图特点。方法选择60只2-3岁健康恒河猴,体重2-3.5kg; 雌雄各30只;在环境安静、动物清醒状态下,测定I、Ⅱ、Ⅲ、aVR、aVL、aVF六个导联的心电图变化,并计算平均心 率,平均心电轴,P波、QRs波群和T波的振幅,PR间期、QT问期等指标。结果60只恒河猴均为窭性心律,并发 现在肢体Ⅱ导联中,P波均为向上直立波,Ⅱ、Ⅲ、aVF导联中大部分恒河猴没有s波,aVR导联中大部分恒河猴没 有Q波。雌性恒河猴R波电压平均值明显高于雄性恒河猴平均值(P<0.005)。恒河猴P波较尖,QRs波群多样 化,QT问期的K值范围是0.298 4-0.030,ST段位于等电位线,T波以圆滑为主,Ⅱ导联中绝大部分为直立。结论 此研究建立了恒河猴心电图相关基础数据,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SIVmac感染的食蟹猴、恒河猴外周血粒系统变化情况。方法 常规方法进行白细胞 (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 (WBC .DC)。结果 感染了SIVmac的恒河猴、食蟹猴其外周血粒系统变化与人类AIDS外周血变化相似 ,显现规律性的白细胞数量、形态变化。感染SIVmac病毒两周后 ,恒河猴、食蟹猴的白细胞总数开始下降 ,异型淋巴细胞数开始上升 ,随后白细胞总数持续回升至高峰 ,8周后白细胞总数及异型淋巴细胞数下降 ,其中三只食蟹猴先后于 8周后死于病毒血症和早期死亡 ,余 1只猴白细胞总数于 12周后仍持续下降。结论 本文中描述的现象同人类HIV AIDS的诊断标准实验检查部分中提及的基本一致。另外 ,本实验还表明恒河猴、食蟹猴对SIVmac毒株的实验感染是敏感的 ,食蟹猴对SIVmac更敏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用恒河猴复制苯、液化石油气、三硝基甲苯、农用混合稀土、敌枯双和甲醇等的中毒模型。说明复制时毒物的剂量、途径、时间、中毒表现和成功率。并讨论了在毒理学研究中恒河猴中毒模型使用的优点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摸清B病毒(BV)感染现状,从而有效降低BV在恒河猴群中的感染率。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恒河猴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检测样品629份,其中350份呈BV抗体阳性,10份血清呈BV抗体可疑,其余血清为抗体阴性。结论种猴(≥11周岁)BV感染率89%;青年猴(3~10周岁)BV感染率39.2%;幼龄猴(≤2周岁)BV感染率7.6%。随着年龄的增长,恒河猴群中BV感染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食蟹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食蟹猴陈乾生,欧阳子焯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灵长类研究室1978年,印度禁止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出口,从而断绝了最常用实验灵长类的主要来源。1978年之前,美国每年约进口15,000只恒河猴用于研究。美国在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国内繁殖计划于1978年提供了3...  相似文献   

15.
<正>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在实验医学上应用恒河猴作为研究对象者日益增多。因此,对正常恒河猴各项生理数值的测定也显得十分需要。有关猴子的生化测定值已有一些报导。有关恒河猴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和异柠檬酸脱氢酶(ICD)的正常值国  相似文献   

16.
用猪卵透明带55KDa糖蛋白抗原(ZP3)和胞壁酰肢二肽佐剂(MDP)免疫3只雌性恒河猴,研究猪ZP3免疫的抗生育作用及其对卵巢正常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评价用恒河猴作卵透明带生育调节疫苗研究动物模型的合适性。实验观察持续440天,三只免疫猴中,两只产生高滴度抗ZP3抗体并导致不孕(免疫组怀孕率为33%,对照组为80%).血清E_2和P测定结果表明,抗体滴度高的两只猴E_2和P的水平极低,且不呈周期性变化,组织学观察表明两只不孕猴的卵巢缺乏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揭示ZP3免疫阻断了卵泡的发育,这些结果与用猪ZP3免疫其它灵长类动物报导的相似,它进一步证实ZP3免疫的抗生育作用,并支持用恒河猴作动物模型,研究用合成肽段或基因重组产物作免疫原的卵透明带生育调节疫苗。  相似文献   

17.
用猪卵透明带55KDa糖蛋白抗原和胞壁酰胺二肽佐剂免疫3只雄性恒河猴,研究猪ZP3免疫的抗生育作用及其对卵巢正常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评价用恒河猴作卵透明带生育调节疫苗研究动物模型的合适性。  相似文献   

18.
实验猴弯曲菌感染情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1 722只健康实验猴,检出弯曲菌阳性率为56.91%,调查结果显示,食蟹猴和恒河猴弯曲菌阳性率没有显著差异;实验猴弯曲菌的感染与年龄有关,未成年猴弯曲菌阳性率极显著地高于成年猴;实验猴弯曲菌阳性率在干燥饲养环境极显著地低于潮湿环境.同时对部分菌株,用K-B法进行了药敏试验,用APICampy System进行了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两种抗应激剂对恒河猴热应激的影响。方法将6只恒河猴随机分为A,B两组采血做9项血液学及9项血液生化指标测定,A组日粮中每只添加VC300 mg/d和VE50 mg/d;B组日粮中添加0.2%苜草素,饲喂两个月后分别将A、B两组恒河猴放入(32±1)℃,湿度70%猴房内,1 h后采血,测定相应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结果两组动物血液学各项指标试验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而血液生化值呈现:A组试验后AST、ALP、LDH分别为(101±23.64)U/L,(623.67±233.12)U/L,(1384.33±807.66)U/L,试验前后差异不显著(P>0.05);B组试验后TP、ALB分别为(83.83±16.32)g/L,(38.53±0.57)g/L;试验前后差异不显著。结论VC和VE在恒河猴抗热应激过程中主要作用于维持血液中AST、ALP、LDH的活性稳定,而苜草素主要作用于维持血液中TP、ALB的稳定,两种添加剂能有效提高恒河猴抗热应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恒河猴植入位点差异基因筛选及蛋白激酶H11的克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cap-finder全长cDNA扩增技术和抑制消减杂交(SSH)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恒河猴胚胎植入初始时期子宫内膜植入位点与非植入位点的基因表达差异情况.在准确获取妊娠9.5 d恒河猴植入位点和非植入位点子宫内膜后,用SSH建立了植入位点消减cDNA文库,从中随机挑选了1440个克隆,通过点杂交获得了179个在植入位点高表达的克隆,经测序和与基因库(Gen-Bank/EMBL)比对分析,证实其中102个克隆对应于人或恒河猴的52个同源基因,75个克隆对应于人的58个EST,另外2个克隆没有找到对应的同源基因,推测为新的基因.对其中最高频率出现的差异表达基因-蛋白激酶H11,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法克隆得到了它的全长cDNA序列.与人的蛋白激酶H11相比,cDNA序列同源性达到94%,所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同源性为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