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说“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本《说文解字》曾收有亮字,传本《说文》无亮字,依据古文献用例及字形分析,认为"亮"从儿,京省声,本义为"敦柔信爱","佐"、"相"是引申义,"明"是后起义。  相似文献   

2.
说“搞”和“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搞”和“干”王展采(一)"搞"是现今我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新起汉字,它的历史不长,许慎《说文》里就没有它。提起"搞"字,谁也没有想到它和"敲"字却有一段亲密关系。《康熙字典》里可以找到"搞"字。(1)丘交切,同敲,横挝也,或作。(2)口到切,音犒...  相似文献   

3.
在《论语·雍也》篇中"子见南子"一章里,夫子"矢辞"中的"否"、"厌"二字的读音直接影响着本章训诂的准确性。历代学者对这一章的翻译,或主观上强改字意,或辗转意译附会旧说,究其根源,就在于忽略了"否"、"厌"二字的读音。通过研究,在"子见南子"章里,"否"字正音念"pǐ","厌"字正音念"yā"。而本章的正确释义是:夫子见过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对子路发誓说:"我如果心思不正,上天惩罚我!上天惩罚我!"  相似文献   

4.
对于"月"、"夕"二字的构形,一般认为在早期甲骨文中以"月"字无点、"夕"字有点占优势,后期甲骨文中则以"月"字有点、"夕"字无点居多。《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释文》则以为花东卜辞中"夕"字无点,加点即为"月"字。笔者通过系统考察后认为,此种论断有失严谨。花东卜辞中依然存在着"月"、"夕"构形混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基于文献学的六书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后形成的"六书汉代说"认为六书是汉代学者根据秦篆体系总结出来的。此说与史料多有不符。从文献学看,最早记载六书的《周礼》明确指出六书是周代保氏教国子的基本课程,汉代学者亦明确指出六书来源于周代。从文字学看,最能充分体现六书原理的绝不是周以后的籀篆隶楷,而是商周甲骨金文。所以,六书至少是周代巫史根据甲骨金文总结出来的造字方法。  相似文献   

6.
关于"过年"的"年",有两种解释:一般认为:"年"字在甲骨文里是个象形字,表示"人"用肩扛"禾"。本义为"收成"。《说文》:"年,谷熟也"。在北京有"祈年殿"。因此,人们庆"收成"、吃新谷叫"过年"。但是收获季节一般是在秋天,为什么吃收成物的"过年"却在寒冷的初春或冬天呢?似乎说不清。  相似文献   

7.
关于"过年"的"年",有两种解释:一般认为:"年"字在甲骨文里是个象形字,表示"人"用肩扛"禾"。本义为"收成"。《说文》:"年,谷熟也"。在北京有"祈年殿"。因此,人们庆"收成"、吃新谷叫"过年"。但是收获季节一般是在秋天,为什么吃收成物的"过年"却在寒冷的初春或冬天呢?似乎说不清。  相似文献   

8.
沈刚 《科技信息》2009,(34):I0142-I0142,I0145
清朝时期,小学家们对《说文》的研究达到了顶峰,其中最有成就的就是段玉裁、桂馥、王筠、朱俊声,被称为"说文四大家"。但他们的研究,从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来看,也是有侧重点的。  相似文献   

9.
杨帆 《科技咨询导报》2010,(31):179-179
我们一学古文就会涉及"之"字。"之"字的用法较多,有些比较简单,但是,有很多学生始终不明白什么是"之"字的"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本文作者想就此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小方法。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如何轻松解决这个难题。  相似文献   

10.
结合历史文献、普通话和汉语方言材料,论证了寿县方言表"丢弃"义上声词[p 24]的本字是古全浊上声字"拌"。今读上声的"丢弃"义是"拌"字本义,这个意义的"拌"在属于古楚国的汉语方言中原官话核心地区仍然使用。"丢弃"义"拌"字在兼并"秚"字的"搅和"义时处于"古全浊上归去"的历史音变时期,从而产生了本义今读上声而后起义变读去声的音变规律例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刘芳 《科技信息》2010,(19):218-218,157
通过对儒家经典《论语》中"是"字的考察,详细展示战国初期"是"字的典型用法,以期为研究"是"字用法及掌握其发展演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的"非"和"匪",在很多字典辞书以及古代汉语教材中,都不加以区别,用简单的"同"或"通"来解释。有必要对这两个字进行历史的考察,得出符合语言事实的结论。"非"和"匪"的用法由于时代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同时文章又对"篚"字进行了描述,理清了"非"、"篚"、"匪"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对这两个字使用情况的统计,可以对先秦典籍的断代起到帮助。  相似文献   

13.
"巂""雋"二字字形相近,但两个字形又是记录汉语中不同音义结合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巂""雋"两形体产生混用问题。利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对这两个字的形、音、义进行考辨,得出"巂""雋"二字因为在楷书阶段形体相近,造成音义的转移。传世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应当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4.
对于"廷"字的使用,国人都习以为常,殊不知它是不规范的,而规范的写法应是"廷"。1997年《现代汉语通用字笔顺规范》将"廷"的字形改为"廷",含"廷"的一组字形也都随之改形。该组字的新旧字形并存了十四年之久,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混乱,至今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2009年《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又拟改回"廷"组字形。"廷"字混乱,挑战国家语委之权威;"廷"字复原,拷问国家法律之尊严。教育部、国家语委应果断采取措施为"廷"组字正名,使汉字规范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白慧静 《科技信息》2010,(34):160-160
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被称为"诗佛",他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是"当代诗匠,又精佛理"。特别是王维的山水诗造诣精湛,他的作品最受尊崇的艺术典范。古人说他的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也毫无夸张。另一方面,王维的画作,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纠正了《说文解字》对"相"字本义的错误解释,以"相"字为例简略阐述了"引申义"和"本义"之间的发展关系。"相"字的本义不是"以目观木",而是"以木代目"。"相"字是从"盲人的手杖"这个本义,引申出"帮助""辅佐"和"省视""察看"两大语义系统,它们的读音都应该统读成xiàng。"相"字在作为副词时,念xiāng。作为副词的"相"字,大致有四种用法。  相似文献   

17.
对《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冫"部统辖下的23个字进行系统考察,分析它们的形义关系,得出"冫"部字四方面的义类类型。通过考察分析,发现与"冫"部义类不相符的字族有三组,主要是"氵"部义类字,其次"冫"部声化字,另一类是义符错位。进而分析这些异类的成因,得出讹变和形符声化以及部首的归并是造成"冫"部义类分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先秦时期重要著作,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对于研究当时的程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以《诗经》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全书中"以"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试图描绘《诗经》中"以"字的语法面貌,为研究虚词"以"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9.
安徽颍上方言中“搁”字的语法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析了"搁"字在颍上方言中的特殊用法。通过与普通话中"在"字结构的比较,彰显出颍上方言中"搁"字结构在语义涵盖、语法环境等方面的特色,并尝试探讨"搁"字结构不能引进动作终结点的原因。这对于挖掘颍上方言语法的地域特色,了解其语言发展的历史踪迹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冯梦龙通过描绘《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玉堂春落难逢夫》、《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四朵爱情之花的枯荣,深刻反映了明代的现实生活。在前两朵花中,冯梦龙着重刻画"真诚"二字。"怒沉"是因为真诚不可得而对黑暗现实的控诉;"独占"是由于真诚所感而对自由爱情的赞美。在后两朵花中,冯梦龙着重刻画一个"难"字。通过"难"反映作者鲜明的爱憎,反映封建权势的狡诈凶残,并且通过"难"的最终解决寄托了作者对清官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