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部分弟子的言行的书,它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伦理、教育等方面的言论,其中有许多言行是“三”的运用,当然其表现形式又是多样的,如:取“中”而体现着的“三”;求“正”而意味着的“三”;确定实在的“三”的运用;代表多数的“三”;以一引出的“三”,“三”的倍数;三种类;三方面;三要点。所有这些运用都对我们有所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2.
"破窗"经济首先是由著名的古典经济学派代表人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来的,说的是某人为了刺激经济而打碎块玻璃,为安装新的玻璃,他需要拿货币购买;玻璃店为满足此人的要求,要求向玻璃的生产商定货,而后者没货,需要开工生产;要生产,则需要煤炭、原材料;  相似文献   

3.
"教化"涵义新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自古就有重“教化”的传统,教化对国家政权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维持都有很大的作用。“教”与“化”的涵义是不同的,“教”主要是指在上者通过语言、行为作出表率,让在下者学习、效仿。“化”主要是指政府的统治思想与固有的伦理规范成为社会思想后,人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便会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化”的涵义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相似文献   

4.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要说真话、实在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是作文要讲究“真实”。然而,我们在作文经常遇到如上所说的“尴尬”现象;有的学生只会依赖作文选写“比猫画虎”式的“葫芦文”;有的学生完全脱离生活实际,写的是假人假事假经历的“胡编文”。还有的学生写的是东摘西抄的“拼凑文”;甚至有个别学生写的是全文照搬的“移植文”,真可谓“天下文章一般抄”。说的都不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王毓  黄蔓玲 《科技信息》2007,(2):151-152
日语中有很多用于表示确认的句末表现,起到向听话一方确认其同意、共同感受、共同认知等作用。本文中笔者从中选择了“だろう”和“よね”两种表示确认的句末表现,来试着探讨其各自的使用特征和互换使用的可能性,以及可互换使用时的语意差别。总的来说,当说话人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发表看法,并向对方征求同意时,日语中通常使用“だろう”来“表示推测”的意思;这时若使用“よね”则表示说话人对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而当说话人判断对方应该会与自己抱有相同看法或作出相同判断,并在此前提下向对方进行询问时,如果使用“よね”,则表示“向对方或第三方征求确认”的意思;一旦使用“だろう”则带有很强烈的责备的意味。  相似文献   

6.
如何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是当前高校“两课”教师积极探索的问题。加强“两课”的软硬件建设;把握好基本环节;重视教育者的行为实践和受教育者的学习实践;澄清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认识误区,是提高“三进”工作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作文就是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要说真话、实在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是作文要讲究“真实”。然而,我们在作文经常遇到如上所说的“尴尬”现象;有的学生只会依赖作文选写“比猫画虎”式的“葫芦文”;有的学生完全脱离生活实际,写的是假人假事假经历的“胡编文”,还有的学生写的是东摘西抄的“拼凑文”;甚至有个别学生写的是全文照搬的“移植文”,真可谓“天下文章一般抄”。说的都不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真事。  相似文献   

8.
赫甦 《奇闻怪事》2006,(11):31-31
昨晚,有几位高一年级的学生来到我的办公室。其中的一个一进门就怯生生地问:“校长,我们能不能给您说个事?”“可以,请坐下。”我赶忙笑脸相迎。接着,他们告诉我: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可能是对我们放心不下,往往在我们上课时在教室外转悠——看看是否有“违纪”的同学。这本身表明老师对我们负责,可是如果我们要是与老师“眼光相对”了。那么这节课堂定是“完”了。因为自己总感到老师该对自己产生了不好的“印象”,甚至可能认为自己是个好“违纪”的学生,如此怎能安下心来?所以,请校长转告老师别那样“转”了,让他(她)歇歇脚。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发展,鲁迅非常重视对外国戏剧的"拿来"。虽然他对外国戏剧家的介绍并不算多,对戏剧的翻译在当时也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但是他敢于大胆"拿来"的气魄,以及立足于本国实际情况、运用脑髓自己来拿的借鉴经验和见解不仅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于今天的戏剧实践也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冬云 《科技信息》2009,(8):232-232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提高语文成绩,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必须引“源头活水”进语文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音乐”的魅力感染学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语文“人文性”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运用被“击活”的语文知识,促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