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野 《科技信息》2008,(1):177-177
一、人口城镇化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黑龙江省的城镇人口比重较高。这些人口主要是解放后伴随着现代化大企业建立,森林,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发达而建立发展起来的。总体来说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是一个舶来品 ,“城镇化”一词更符合中国国情。城镇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从实质上看 ,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 ,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 ,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城镇化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 ,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城镇化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中国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发展进程、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规律、发展规模、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农村城镇化过程就是农村人口、资金、技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的空间聚集和使用方向的转变,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因此,要提高农村城镇化的水平,就必须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设法使农村区域的产业,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聚集起来,更好地分工合作和获取信息,建立配套服务业,最终形成农村区域内的中小城镇,推动农村城镇化。所谓产业聚集效应是指以基础产业为支撑面,主导产业为龙头,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和一般产业有机结合形成新的经济…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过去的土地城镇化而言的,其核心是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如果农业人口能够有序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就可以解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就能逐步变为现实,农业现代化方可实现.但在农民市民化的同时,又可能加剧城镇建设用地的短缺.所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农地制度改革是绕不开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获得了长足发展.人口、产业等向城镇集聚作为这一过程的显著标志,使得城镇建设用地数量急剧扩大,农业用地面积相应减少.基于此,首先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认为城镇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的博弈是土地集约利用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然后,深入剖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建设用地争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要素,重点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6.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以及城镇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城镇化也是生产方式、生活居住方式和社区组织方式转化的过程,城镇化更是人口、财富、技术服务聚集的过程.现代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城市是国家最大的财富,拥有国家很大部分的生产力,提供国家大部分的经济产出,汇集着国家主要的科技、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的机构.城市也是国家政治和国际交往的中心,科学的发明、技术的创新、伟大的文学艺术创作大多来自于城市.  相似文献   

7.
城镇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认识城镇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基础上 ,深入分析了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种种可持续发展体制性障碍因素 ,主要包括 :城镇环境保护机制的不健全 ,导致城镇环保效果偏差 ;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户籍管理体系 ,仍然成为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最大障碍 ;土地制度设置的不完善 ,阻碍了土地聚集和人口聚集的同步进行 ;行政等级化的城镇管理制度限制了各城镇的公平发展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欠缺 ,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制约着城镇的发展 ;缺乏科学的城镇发展监测体制 ;城镇发展规划体制存在较大缺陷 ,小城镇布局和发展缺乏科学的宏观指导  相似文献   

8.
地处皖西地区的六安市是一个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由于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问题、城镇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面临的问题转制约了皖西地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加快皖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是实施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拓展农业就业空间;二是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扩大本地就业;三是加快城镇建设;四是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劳务人员素质;五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六是深化制度革新,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  相似文献   

9.
云南大部分民族地区人口城市化水平及年平均增幅均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其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相对较低的特点.研究表明云南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过程有助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其较高的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和较低的城镇就业人员比重降低了产值结构比重变化对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作用.因此,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第二、三产业产值的相对比重有助于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加强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完善就业政策,使过高的第二、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适当降低,以及鼓励居民到城镇地域就业和居住有利于人口城市化的推进.  相似文献   

10.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劳动分工深刻变化的产物。随着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促进城镇日益发展,出现了“人口城镇化”过程。一般地说,这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目前山东乡村人口过多,农业生产力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人口城镇化水平不高。采取什么途径实现山东人口城镇化,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本省的省情,提出应该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镇和集镇的方针。并建议运用中心城市扩散机制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在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乡一体化是市民与农民在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断变化,差距不断缩小的过程。而城镇化是人口不断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和集中的过程。随着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提出,我们应该对城镇化实现的方式或对其定义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城镇化的概念出发,详细分析南通县农村劳力转移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在这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南通县城镇化的动力——第二、三产业在城镇的集聚,并得出南通县到2000年时的城镇化水平为35%,最后探讨了人口迁移因素对该县城镇化的作用,综合论述了上述结论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龙岩市人口城镇化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依然存在着城镇化总体水平低,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城镇化地区差异大,城镇体系不协调;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城镇化后续发展不足等问题.促进龙岩市人口城镇化必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提高城镇发展动力;强化城镇特色,增强城镇吸引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制度创新,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  相似文献   

1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及城镇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将对经济、社会、文亿乃至政治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劳动力素质低下,培训与就业需求脱节,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等原因转移受到限制,提高认识,整合资源,培育品牌,加强宣传是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廉顺国 《河南科学》2005,23(3):461-464
城镇化包括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两个过程.我国农村城镇化既要尊重世界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我国国情.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转移应以县城吸纳为主,这对城镇的合理发展、农村工业化的顺利进行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并且尽快适应城镇的生活,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通过建立模型,对四川省达州市城镇化与农村教育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达州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赖于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田治安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7):60-60,36
安徽之所以是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发展滞后,城市带动力不强。"十二五"时期是安徽城镇化发展大有作为的时期。要抓住机遇,拉开城"架",尽量做大城市规模;打开城"门",加快农村人口转移;夯实城"力",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推动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对于以优质教育带动城镇化发展的会宁县来说,教育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教育对学龄人口的影响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也是农村居民转变传统生活观念,融入城镇现代生活的促进条件。本文通过对会宁县城镇化和教育发展基础条件进行分析,得出教育对城镇化发展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教育对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有促进作用;其二,教育同样也使得会宁县面临"虚假城镇化"和"因教致贫"的问题。同时,就会宁县现阶段的现状,从教育及规划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全县城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行政等级、规模等级和区域格局三个维度分析了山东城镇人口分布及其变动态势,发现地级市市区、大城市是城镇人口的主要集聚区域,2000-2010年,县级城市、20-50万规模组城镇是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主体空间;50-100万的中等城市和20-50万规模组的城镇人口规模扩张速度最快,大城市较慢,小于20万的城镇出现负增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胶济沿线及京沪沿线地区城镇人口增速趋缓,而滨德聊菏临等城市成为增速最快的地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人口规模、人民生活、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人口城市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测度了我国地级以上市的人口城市化质量,结果表明: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数是决定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我国的人口城市化质量偏低,城市间差距明显;人口城市化质量较高的城市在生态环境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不足;我国人口城市化质量在空间上和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差异明显。因此,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加强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