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农村城镇化过程就是农村人口、资金、技术、土地等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的空间聚集和使用方向的转变,农业人口比重下降,工业、服务业人口比重上升,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因此,要提高农村城镇化的水平,就必须强化产业结构聚集效应,设法使农村区域的产业,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聚集起来,更好地分工合作和获取信息,建立配套服务业,最终形成农村区域内的中小城镇,推动农村城镇化。所谓产业聚集效应是指以基础产业为支撑面,主导产业为龙头,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和一般产业有机结合形成新的经济…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与国外三条城镇化道路相比,渐进性农民工市场化是第四条、适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可行的城镇化道路.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化流动、农村剩余人口自愿入城、诱致性制度跟进、宏观调控下有序转移和二阶段渐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城镇化道路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农民工市民化在我国城镇化指标中占主导地位,只需将农民工全部或者绝大部分转化为市民,就能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人口城镇化水平.从制度层面来看,中国城镇化道路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主要表现在:城镇化制度创新的悖论、农民工身份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的政策思路应当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社会和谐、财政分担能力和城镇人口容量,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采取诱致性渐进性的制度改革,消除制度障碍,在宏观调控下,积极稳妥、有步骤分阶段逐步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实现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分配的帕累托改进甚至最优.  相似文献   

3.
中国城镇化趋势不可避免 "城镇化"一词是中国学者近年来创造的一个新词汇,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使用并拓展了"城镇化"的概念,与城市化的概念一样,"城镇化"概念也是一片百家争鸣的景象,至今尚无统一的概念.笔者以为,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又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通过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应坚持的原则之一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加强政府引导是我国城镇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我国城镇化道路正由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变,新型城镇化就是人的城镇化,目前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存量(即1.66亿农民工)的问题,政府要加强城市顶层设计,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围绕1亿多人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而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5.
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便是新型城镇化,而要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妥善解决好农村的土地流转问题又是关键。现有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存在较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所以,对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进行改革有助于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同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又有助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王发曾 《河南科学》2014,(6):919-924
新型城镇化是国之方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已进入实施阶段.结合中原经济区以及河南省的实际,研究新型城镇化实施的重要议题,是中原学者义不容辞的任务.这些重要议题包括:端正实施理念,谋划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引导就近城镇化,组建大都市地区.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推动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对于以优质教育带动城镇化发展的会宁县来说,教育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教育对学龄人口的影响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也是农村居民转变传统生活观念,融入城镇现代生活的促进条件。本文通过对会宁县城镇化和教育发展基础条件进行分析,得出教育对城镇化发展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教育对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有促进作用;其二,教育同样也使得会宁县面临"虚假城镇化"和"因教致贫"的问题。同时,就会宁县现阶段的现状,从教育及规划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全县城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总结河南省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剖析了其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河南城镇化的阶段性特征,明确了河南省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的方向重点;提出了提升城镇吸纳就业、劳动者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保障、基础设施支撑等能力的对策措施;创新户籍和人口管理、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成本分担、资金保障、城镇管理和社会治理等机制的关键环节;从能力建设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构建促进河南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的引力系统和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9.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先次序和标准体系研究,为科学评价市民化水平提供依据,有助于各地有序推进市民化工作.研究表明:1)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致经历基本市民化和完全市民化两个发展阶段,且每个阶段的重点任务各不相同.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总体上沿着空间转移、身份转换、权益保障、公共服务、社会文化融入等的逻辑顺序不断演进,但在每一个环节也存在基础需求与发展需求的先后次序.3)基于农业转移人口个体层面,建立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判断标准和指标体系,为各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更为简洁、直观、易于操作的决策参考,有助于建立了以指标体系为导向的政策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衡量现代化过程的重要标志.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农村人口、土地等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调整,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将受到巨大影响,土地利用现状的改变在所难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化的不断演变也内在要求着农用地流转需要较大规模,并且稳定有效.  相似文献   

11.
张野 《科技信息》2008,(1):177-177
一、人口城镇化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黑龙江省的城镇人口比重较高。这些人口主要是解放后伴随着现代化大企业建立,森林,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发达而建立发展起来的。总体来说城镇化水平在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镇化获得了长足发展.人口、产业等向城镇集聚作为这一过程的显著标志,使得城镇建设用地数量急剧扩大,农业用地面积相应减少.基于此,首先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认为城镇建设用地与农用地之间的博弈是土地集约利用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然后,深入剖析了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建设用地争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要素,重点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博弈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一思路的实践重点就在于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阶段无论从外在的政策方向、经济发展和城市承载空间来看,还是从内在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来看,安徽省都具备了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条件。但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别城市在经济、文化、生态环境、资源优势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各地政府财力的承受能力也不同,不可能运用统一的市民化模式。因此,应采取区域差异化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路径,主要从皖江与皖北差异性、主体功能区差异性,以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差异性三个维度来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4.
汪燕 《科技信息》2007,(24):40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等生产要素从农业向非农业用途急剧转移。然而,我国的城市用地扩张具有过速的倾向,过度的土地非农化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社会公正。这就需要切实控制农地非农化的速度和规模,以保证工业化、城市化的顺利推进。本文拟通过对当前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征收制度等立法中与农地转用法律控制紧密相关的内容的分析,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完善农地转用法律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发现,农业转移人口工资水平、工作条件和社会保障水平等就业方面的市民化水平较低。推进市民化进程面临成本、能力和城市融入方面的障碍,因此应该加快推进就地市民化进程,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教育和职业培训投入,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进程,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是一个舶来品 ,“城镇化”一词更符合中国国情。城镇化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从实质上看 ,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 ,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 ,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 ,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城镇化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 ,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城镇化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中国城镇化的特征可以从发展进程、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规律、发展规模、发展趋势等多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是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差距还很大,城镇化是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这已成社会各界共识。要能够不断推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来吸纳就业发挥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推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必须要有系统谋划和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劳动分工深刻变化的产物。随着工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乡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促进城镇日益发展,出现了“人口城镇化”过程。一般地说,这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目前山东乡村人口过多,农业生产力较低,商品经济不发达,人口城镇化水平不高。采取什么途径实现山东人口城镇化,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本省的省情,提出应该实行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镇和集镇的方针。并建议运用中心城市扩散机制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在发展中心城市的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农民市民化的成本是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巨大障碍,因此,研究农民市民化成本对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市民化成本,采取因子分析法提出公共因子,即基础设施成本指标、社会保障成本指标和子女教育成本指标。针对因子分析提出公共因子的结果,并提出解决农民市民化成本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郭军 《河南科学》2014,(6):949-952
城镇化的内核是人的城镇化,在人口大省、农业人口大省的情况下,本质上就是大量农民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城镇化.在一个整体工业化尚处于转型发展阶段、现时城市经济社会承载力有限,农民进城纠结、彷徨,欲进不能.欲罢不休背景下推进城镇化,政府事实上面临着究竟向怎样的城市转移和怎样实现稳妥转移的严峻考量.一方面政府要积极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方面还要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客观规律,让农民进城成为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也就是说,必须注意在当前城镇化发展热中进行冷思考的问题,以利于科学推进城镇化,走一条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实实在在的城镇化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