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边城》的"仙境"构拟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城》所描摹的湘西风土人情的生动画卷,总能让人感觉出一种“仙”味来,原因在于沈从文是以“拟仙”的方式来构筑自己的人生和美学理想的。这种“拟仙”通过仙境构拟、仙人构拟、仙事构拟营造出了一个包涵着作者人生思考的桃源世界。因而《边城》所构筑的“仙”境,实乃“人”境,是人生苦与乐、酸与甜的理想化显现。  相似文献   

2.
《列仙传》被后母奉为道教早期经典作品,是一部道教辅教之书,但是其一定程度上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发展是道教产生的催化剂,道教经典中出现大量的佛教用语,《列仙传》中也出现了佛教用语。《列仙传》中“积火自烧”、仙人奇相均受到佛教的影响;《列仙传》中孔雀形象是印度的舶来品;佛教的因果报应学说对《列仙传》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迪斯尼推出的《仙履奇缘》三部曲是对佩罗版《灰姑娘》的改写、续写和重写。三部影片在对原文本故事进行改编的同时,影片所塑造的灰姑娘这一人物形象也在不断由传统向现代转化。《仙履奇缘》三部曲中明显地植入了现代价值观念,是对传统《灰姑娘》故事的现代演绎。  相似文献   

4.
胡倩 《咸宁学院学报》2013,(9):109-110,127
本文尝试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宋代词人创作《洞仙歌》的格律用韵、嬗变轨迹等进行还原研究。通过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其一,《洞仙歌》词调体制具有多样性,其句法既有一定规律可循,又极富变化,表现力极强。其二,去声韵与平声韵的交错使用,使得《洞仙歌》的声律谐婉有度。其三,《洞仙歌》词调在唐代开始出现,在北宋时期昌盛繁荣,到南宋则呈现全面繁荣之势,它的发展历程恰与词史的发展步调相吻合。此外,《洞仙歌》词调演变过程反映出词体发展中的一系列规律性现象。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年谱》记载:(弘治十五年)先生渐悟仙、释二氏之非,这是王阳明思想转变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这一记载有两处需要纠正:其一,王阳明是渐悟仙学之非,而非渐悟仙、释二氏之非;其二,王阳明渐悟仙学之非的时间是弘治十八年,而非弘治十五年。  相似文献   

6.
新书上架     
《科技潮》2006,(4):62-62
《真实的藏獒》;《数学维生素》;《灵感之光》。  相似文献   

7.
清末忠州李芋仙是一流的诗人,他以其超凡脱俗的诗才纵横中国数十年,诗篇流传海内外。一代文宗曾国藩将其比之太白,上海《申报》谓其汪洋恣肆不减杜甫,以“小杜”目之,诗界革命领袖黄遵宪称"忠州李芋仙先生老名士也……虽素未谋面,而叹慕芋老已非一日。"遗憾的是100年来,很少有人研究李芋仙,李芋仙已渐渐被人遗忘,而他是不能被遗忘的。  相似文献   

8.
清末忠州李芋仙是一流的诗人,他以其超凡脱俗的诗才纵横中国数十年,诗篇流传海内外。一代文宗曾国藩将其比之太白,上海《申报》谓其汪洋恣不减杜,以“小杜”目之,诗界革命领袖黄遵宪称“忠州李芋仙先生老名士也……虽素未谋面,而叹慕芋老已非一日。”遗憾的是100年来,很少有人研究李芋仙,李芋仙已渐渐被人遗忘,而他是不能被遗忘的。  相似文献   

9.
李沂昆  杨桓 《科技资讯》2012,(25):236-236,238
海山仙馆是清代潘仕成建造的一代名园,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潘仕成是晚清享誉朝野的官商巨富,他出版的《海山仙馆丛书》是清代广东私刻丛书的重要代表作,在我国刻版印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在梳理潘仕成生平与《海山仙馆丛书》书目、版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海山仙馆丛书》的特色和价值,期待为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成长主题一直是西方文学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斯宾塞的《仙后》第一卷描写了红十字骑士所经历的一系列冒险活动,透过这些冒险活动,我们可以看到红十字骑士的心智成长历程,这是一个“堕落—再生”的过程.文章以成长小说作为议题,通过分析红十字骑士的成长历程,认为斯宾塞的《仙后》可以被视为英国成长小说的先驱  相似文献   

11.
斯宾塞《仙后》与西方史诗玄幻的叙事传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斯宾塞<仙后>被认为是西方文学中第一部重要的玄幻文学,但其中的玄幻叙事成分却未得到充分的讨论.事实上,<仙后>有效地吸收了西方史诗文学和浪漫传奇文学的玄幻叙事手法,创造了充满魔力和超自然力的玄幻文学第二世界特征,在宏大的时空背景中,构筑了线性追寻和圆形追寻的叙事模式,并展开了意义深广的善恶大战.这些特征奠定了<仙后>作为西方第一部史诗玄幻的地位,为西方现当代史诗玄幻开辟了一种持续有力的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诗歌的比兴特征,除继承并发展传统的“物比”外,又创为“史比”、“仙比”。其“物比”,亦物亦人;“史比”亦古亦今;“仙比”则亦仙亦俗,多有创格,为我国古典诗歌立意造境开拓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其诗艺则多用复辞重言、近离远合、点情染景、翻转反向、时空穿透、以景结情六种技法,从而使诗歌脉络走向更加婉曲,辞句更加隐秀, 为我国近体诗结构艺术之极致。  相似文献   

13.
《九歌》末章《礼魂》系“送神曲”,其内涵应为古神话,同时已萌发仙话的端倪.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中具有神仙特点的诸多因素———不仅萌发着向往神仙的思想,更有意味的是《诗》中已经出现了“神”字与“仙”字,“仙”正慢慢地向“神”靠近,而且,神仙形象已经可见。这表明神仙在《诗经》的时代已经萌芽和开始形成,并且成为后来神话形成的基础和源泉。  相似文献   

15.
杨慎杂剧作品自明代以来就存在着诸多争议。根据历代文献书目和学界研究成果对存在较大争议的杨慎《太和记》与许潮《泰和记》进行考述发现:杨慎《太和记》作为由24种剧本组成的杂剧合集,极有可能出自一人手笔;其题材选择具有明显的历史化倾向;《太和记》形式体制的独特性和开创性,在戏剧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从具体文本考辨杨慎《洞天玄记》与陈自得《太平仙记》之间文字的差异看出:杨慎创作《洞天玄记》一剧不容置疑,陈自得《太平仙记》实乃改编自杨慎《洞天玄记》。  相似文献   

16.
论文以斯宾塞《仙后》为例,从一文多思法的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发散思维的培养。即1.运用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鉴赏文本,启发学生从文本与社会历史宗教背景的角度来启发思维;2.运用原型批评的研究方法鉴赏文本,从文本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启发思维;3.运用阐释学的研究方法鉴赏文本,从文本与寓意和象征意义的角度来启发思维。  相似文献   

17.
"六跪" 辨     
《荀予·劝学》中“蟹六跪而二螯”一句,学界一般认为其中的“六”’字乃“八”字之误。但根据《神农本草经》、《本草纲 目》等药物学文献,说明古代确有一种被称为“蛫”或“鼠负”的蟹类动物,“蟹六跪”在荀予时代抑或是实有其事。  相似文献   

18.
南朱《御枇石经》,又你《南宋太学石经》《南朱石经》。现藏杭州碑林。石经为宋高宗赵构(1107-1187)亲笔所书,部分为吴皇后代笔,时间约在绍兴五年至十三年(1135-1143)。临安知府张墩奉诏摹石,刊刻于绍兴十三年至十六年(1146),立于临安太学(今杭州庆春路西端前洋街岳飞旧宅)。内容包括《周易》《尚书》《毛诗》《春秋左传》全帙,节录《礼记》五篇和《论语》《孟子》等七经,卷末皆刻秦桧跋语(后皆毁去)。淳熙四年(1177),诏临安府特建“光尧石经之阁”贮立之。宋人《中兴小纪》《四朝闻见录》《石刻铺叙》等均有记载。  相似文献   

19.
文字产生后,中国民间故事向书面记载转移,使先秦典藉含有许多小说因素。如《山海经》中的神话,《周易》、《春秋》、《左传》中的卜梦鬼怪故事,《孟子》、《庄子》、《韩非子》、《苟子》诸子散文中的寓言,都有大量虚构的故事情节。同时,历史散文(如《左传》)和诸子散文(如《论语》)中对真实人物事迹的精彩生动地记叙描绘都为小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文言小说形成的标志是秦汉之际的《燕丹子》,它写燕国太子丹结好快客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传奇故事。同时期,《列仙传》、《列女传》、《孝子传》、《韩诗外传》、《汉武故事》、汉…  相似文献   

20.
关于曹丕、曹植二人诗歌高下的问题,自钟嵘《诗品》以来,论者大都认为曹植诗歌胜于曹丕。船山先生却认为二人诗歌有着"仙凡之隔",曹丕有着"独至之清",所以他的诗歌属于"仙"品,他本人则被推许为"诗圣";而曹植诗歌"建立门庭",因而属于"凡"品,其本人也被贬为"驵才"。船山先生立论的内在逻辑在于:首先,他以《诗三百》作为后世诗歌趋赴的理想,追求一种天然本真的诗歌境界;其次,他采取正反相形的方式评诗,其肯定性评述常有精微之论,但否定性评述有时则失于偏颇。二曹诗歌的个案体证了船山诗学的这种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