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厦门市大气中机动车尾气的烃类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厦门市仙岳隧道实验建立了厦门市机动车尾气源饱和烃(正构烷烃、甾萜类化合物等)及多环芳烃等主要烃类污染物的特征排放谱,得出厦门市隧道尾气PM10中PAHs的苯并[a]芘等效毒性(BEQ)(3.99)约为厦门城市大气的2.5倍,对人体健康威胁更大.同时估算出汽油车和柴油车对厦门大气机动车尾气排放PAH s的贡献率分别约为70%和30%.  相似文献   

2.
柴油车尾气排放控制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节能减排政策的推动下,采用稀燃技术的柴油机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柴油机的主要排放污染物NOx和颗粒物(PM),从燃油品质、机内净化技术和柴油车后处理技术三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柴油车尾气排放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现状;机内净化技术重点论述了进气管理技术、新型燃烧技术、燃油喷射技术、废气再循环(EGR)技术等。柴油车后处理技术重点论述了氮氧化物处理技术和颗粒物捕集技术的研究思路和进展,展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用柴油车环保节能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在用车辆中,柴油车是耗油大户,其排放又是一重要的大气污染源,如何让在用柴油车实现环保节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单是使用尾气净化器虽有一定的消烟效果,但却要增加能耗;采用性能优良的柴油添加剂,可实现明显的节能和较好的环保效果;如果联合使用良好的添加剂和高效的尾气净化器,就可取得环保节能的更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沈建荣  陈飚 《科技资讯》2014,(28):92-92
近年来,无锡市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速,机动车排气污染量越来越大,排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作者对无锡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回顾,针对存在机动车污染排放量大、车辆淘汰补贴金额低、机动车污染防治监管能力不强、对车辆尾气污染防治认识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如实施更严排放标准、加快高排放车辆淘汰、国Ⅳ柴油车燃油和尿素保障供给、加强道路绿化、改进城市道路交通、完善机动车法规、加大尾气污染防治宣传等,为无锡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孟方 《杭州科技》2001,(5):17-18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漫步,突然一辆汽车从身边呼啸而过,一团黑黑的气体扑面而来。这在以国际著名旅游城市闻名中外的杭州是件多么煞风景的事…… 据《中国建设报》最新资料报道,机动车尾气是对环境和人类危害的最主要“元凶”。一辆汽车在行驶中每天平均排放3kg的CO,0.2~0.4kg的HC化合物,0.05~0.15kg的NOX化合物。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约占整个空气污染的60%,最高可达90%。 根据环保专家分析,汽油车与柴油车排放的废气中有害物相比,汽油车排出的CO是柴油车的20倍;汽油车排放的HC化合物是柴油车的5倍;汽油车排放的NOX化合物与…  相似文献   

6.
机动车排放及汽油中VOCs成分谱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利用现场采样并将分析结果归一化处理后确立了以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LPG)为燃料的汽车尾气以及汽油蒸气和液体汽油的VOCs源成分谱。研究显示汽油车和柴油车尾气的排放特征相近,而LPG车尾气以4个碳以下的烷烃、烯烃为主。汽油蒸气中,C5以下的化合物占较大比例,而液体汽油中则是以大于C6的化合物为主。  相似文献   

7.
葛卫华 《科技资讯》2014,12(21):208-208
柴油车排放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有NOx、PM和具有潜在健康影响的毒物.这些毒物包括苯、乙醛等VOCs和多环芳烃(PAHs).本文研究了车型和燃料对排放的影响.表明VOCs和小分子PAHs(如萘)似乎存在相关性,但相关程度不如醛和大分子的相关性.醛排放呈现较大的波动性,可能与引擎的操作条件有关.低硫和芳烃含量不影响VOCs和醛的排放,但影响PAHs的排放.采用吸入系数和毒性当量系数对PAHs进行毒性评估,表明采用低芳烃柴油可以降低尾气毒性.  相似文献   

8.
柴油车排放颗粒物污染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重要危害,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发动机运行工况、环境温度和燃油品质等因素对柴油车颗粒物排放的影响,柴油车颗粒物排放的测试采样方法,质量、形貌以及粒径分布等物理特征,以及元素、EC/OC、无机离子和有机组分等化学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中国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目前,中国柴油车颗粒物源成分谱、采样分析方法,以及颗粒物组分的排放特征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汽车尾气排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SCR技术被认定为处理柴油车尾气排放的最佳方式,但SCR系统具有非线性、大时滞等特点,传统控制方法控制效果不理想。根据SCR系统的特点,提出利用RBF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对系统建立预测模型,再运用预测控制原理建立控制的方法。经仿真验证,该方法控制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加载减速工况法,对不同标准的黄标柴油车的尾气污染进行了抽样检测,抽样检测结果表明,黄标柴油车尾气超标严重,其中,国0、国1、国2黄标柴油车100%工况点的光吸收系数K均值分别为6.01 m-1、4.82 m-1、2.60 m-1;90%工况点的光吸收系数K均值分别为5.26 m-1、4.18 m-1、2.96 m-1,80%工况点的光吸收系数K均值分别为5.65 m-1、3.79 m-1、2.74 m-1。  相似文献   

11.
不同类型和燃料机动车释放有机污染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柴油车、汽油车、液化石油气车、清洁燃料车等尾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研究,并比较了各种类型机动车不同粒径TSP和PM2,5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差异.发现不使用清洁燃料和净化器的机动车尾气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是很高的,其中有机污染物以多环芳烃和含N、S、O的杂环化合物为主。很多是具有致癌和怀疑有致癌性的有机污染物,因此我们认为,使用清洁燃料并使用净化器去加强机动车改造,对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有机污染物和维护人体健康是刻不容缓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温室气体减排与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和Nox污染的现状及相互影响.论述了电厂锅炉和机动车发动机的稀燃化对CO2减排的意义和对Nox污染控制的影响,阐述了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对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能源危机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性.基于温室气体减排和Nox排放的相互制约关系,指出了采用燃料的稀燃方式辅以SCR脱硝后处理技术是中国同时实现温室气体减排和Nox控制的显示可行途径.重点论述了中国燃煤电厂烟道气脱硝和柴油车尾气脱硝对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销材料的要求,对国内外脱硝材料的研究领域、研发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中国国情指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V-W-Ti基SCR脱硝材料、低温SCR脱硝材料和沸石基SCR脱硝材料是适应我国电厂烟道气脱硝和机动车尾气脱硝的SCR脱硝材料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重庆市主城区机动车保有量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就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并对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NO2进行了纵向和横向的对比;阐述了机动车尾气是造成重庆市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预防、控制和处理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方法,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合理减缓、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等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机动车尾气是目前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东莞市机动车数量日趋增多,机动车污染治理迫在眉睫,根据各种类型汽油车尾气检测数据,对不同车牌汽油车尾气排放污染物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不同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了比较,进而为机动车尾气污染整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03年9月至2004年2月在西安站点开展了大气PM2.5和PM10中碳气溶胶的连续观测,并采集了三类主要污染来源样品(燃煤,机动车尾气和生物质燃烧)进行对比分析,采用IMPROVE-TOR方法准确地测量了样品的有机碳(OC),元素碳(EC)及其中的8个碳组分含量.西安秋季和冬季大气PM2.5中OC的平均含量ρOC分别为(34.1±18.0),(61.9±33.2)μg·m-3,EC的平均含量ρEC为(11.3±6.9),(12.3±5.3)μg·m-3.OC和EC均主要赋存于PM2.5粒级中.秋季OC和EC的相关性好(R2>0.90),冬季一般(R2=0.66).总碳气溶胶在秋季PM2.5中占(48.8±10.1)%,在冬季也达到了(45.9±7.5)%.所有观测日的ρOC/ρEC比值均大于2.0,秋季PM2.5中ρOC/ρEC平均为3.3,冬季为5.1,这可能主要与直接排放来源有关.由碳气溶胶的8个碳组分数据,采用绝对主分量分析获得了主要排放来源对总碳的贡献份额,即秋季汽油车尾气占73%,柴油车尾气占23%,生物质燃烧占4%,而冬季燃煤占了44%,汽油车尾气占44%,生物质燃烧占9%,柴油车占3%.  相似文献   

16.
 柴油车氧化催化剂(DOC)主要作用在于氧化尾气中的CO、碳氢化合物(HC)和NOx;此外,氧化过程产生一定的热量,有助于下游组分的起燃。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柴油车氧化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柴油车氧化催化器由壳体、减振层、载体及催化剂四部分构成,其中催化剂是整个催化器的核心部分,决定着DOC的主要性能指标。DOC常用的活性组分有铂、铑和钯等贵金属,助剂为铈、镧等稀土元素和铜、铁、铬、锰等过渡金属,以及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氧化物。本文论述了柴油车氧化催化技术反应过程原理,包括CO氧化、HC氧化和NOx氧化反应机理;对柴油车氧化催化剂的失活机制包括热失活和化学失活及再生机制进行了综述;最后对柴油车氧化催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微米木纤维纹孔对柴油车排放的动力学当量直径为0.01~1 μm的超微粒子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可有效降低柴油车尾气中PM2.5的排放量。利用微粒浓度控制方程及纤维捕集理论,将纹孔周围的捕集介质假设为圆柱体,对微米木纤维纹孔处的稳态捕集效率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微米木纤维对直径为0.4~0.6 μm的粒子捕集效率相对较低,对其他粒径粒子的捕集效率较高,其中对粒径趋近于0.01 μm微粒的捕集效率可达90%以上,对柴油车超微粒子的捕集有显著作用。在捕集效率的影响因素中,表面渗流速度的降低和管胞壁厚的增加都会提高木纤维的过滤效率,而排气温度对捕集效率的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8.
 柴油车尾气排放是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NOx)的主要来源之一。氨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NH3-SCR)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等特征,已成为目前主要的移动源脱硝技术。传统铜基中孔分子筛高温水热稳定较差,而小孔分子筛负载催化材料具有优良的催化活性和水热稳定性,近年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成为一种新型NH3-SCR催化材料。本文综述铜基小孔分子筛催化材料在柴油车尾气脱硝领域的研究进展。以Cu-SSZ-13和Cu-SAPO-34为例,论述其突出的低温活性和水热稳定性,总结Cu含量、Cu物种形态及表面酸性等因素对其催化活性、水热稳定性的影响,归纳其反应活性中心、反应路径等催化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该类催化材料是极具发展潜力的NH3-SCR催化材料。其新型催化材料设计、抗中毒机理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应用燃气汽车对北京市机动车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北京市可用的燃气汽车已达4.9万辆。为评估其影响和为下一步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应用修正的M OB ILE 5和PART 5模型估算汽、柴油车的排放系数,并结合国内外测试数据估算燃气汽车的排放系数,进一步计算应用燃气汽车前后的排放量。结果表明,应用单燃料压缩天然气(CNG)车替代柴油公交车的措施最有效,单车削减尾气颗粒物和NOx排放的比例达91%和59%,2003年削减总量约为91 t和1.5 k t,占出租车和公交车使用燃气时排放削减总量的91%和88%;但HC和CO排放增加。今后应加强CNG公交车的维护保养,在发展液化石油气(LPG)汽车时应选用单燃料车。  相似文献   

20.
高原海拔高,大气压力低、空气含氧量低、气温低的气候环境,导致柴油机排气污染物中微粒和NOx排放量增加.柴油车在高原进行排气污染物检测时无法满足试验条件,造成检测不合格.建议开展高原柴油车尾气排放物试验,确定修正系数,制定地方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