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跻春台》成书于清代光绪年间,为中国古代最后一部话本小说.同时,《跻春台》还是清末川刻白话短篇小说的代表,在话本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可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学与方言学领域,从文学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研究的著述凤毛麟角,大多只对版本研究稍有涉猎.从文学、伦理学视阈下对《跻春台》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对于更好地把握话本小说的发展脉络,拓展话本小说的研究视域,丰富清末川刻话本小说的研究内容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949年到1966年间的文学,习称为“十七年”文学。重新全面审视“十七年”中文学发展,可看出数量众多的还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选取和反映生活,且以工农兵为主角的小说。“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小说领域中。沿着“十七年”现实主义小说两条纵向发展轨迹,可知社会生活题材以及冷静客观地反映人性、人情、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几次明显的创作浪潮。但由于当时的历史限制,它们都可谓坎坷行进,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次断章。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小说史这个大屏幕上所看到的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特点:一、茅盾批判继承了古典小说传统对于“真实”的理解,在六十余年的文学道路上始终信守“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二、志怪、传奇、讲史 话本中宽阔的题材。《红楼梦》以婚姻家庭纠葛折射社会风貌的方法,茅盾都深知其中三味,从而坚定了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大时代重大事件的创作思路。茅盾这一风格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中外文学有关,与他集革命家、思想家、小说家于一身也有关。三、中国小说史上的小说都具有功利性,茅盾批判了封建文学的功利性,明确表示“我们是功利主义者”。  相似文献   

4.
《左传》“君子曰”史评形式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自成一格,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司马迁《史记》继承创新,以“太史公曰”取而代之,成为历代正史所效仿的典范。唐传奇作者评论和宋元话本、拟话本小说之“以诗入话”、“以诗结论”均为“君子曰”史评形式的发展,到《聊斋志异》中“异史氏曰”可谓发展到一个极致。  相似文献   

5.
话本小说有着明显的叙事节奏,这是其情节独特性之一。话本小说的叙事节奏与其来源于“说话”艺术有着密切关系,且在书面化和文人化过程中加入了书面文本的特征,使话本小说的情节节奏具有了口头与书面的双重特质。话本小说的叙事节奏有多种类型,如性格、线索、叙述、异时空等,这些节奏类型基本存在于故事层和叙述层。话本小说叙事节奏的形成机制基本可分为信息缓释、叙述干预和敷演捏合。而所有这些情节节奏的特质从根本上讲,其形成与内置的拟书场中的“说听”交流密不可分,是拟书场的叙述格局使话本小说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模式。  相似文献   

6.
从广义修辞学的角度分析果戈里的小说《外套》,可以发现“外套”作为小说的核心意象,既指向概念义(物质外套),又指向修辞义(精神外套)。“外套”的概念义和修辞义不仅参与小说语篇建构,更参与了小说主人公阿卡基精神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作为20世纪的著名小说家之一,昆德拉被看作是小说的“立法者”。他小说的“词典体”因素展示了文学在竞争时代的可能性,反映了时代精神,给中国文学很多启示,并开启了一种“敞开”写作的潮流,显示了小说这一文体的不朽价值。  相似文献   

8.
鲁迅宋元话本研究的主贡献,在于他揭示出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发展线索,将宋代话本的源头向上追溯到了唐代,他首次明确了“话本”的定义,论述了宋代的“说话”四家,并对宋元话本的重作品进行了评介。鲁迅的宋元话本研究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对于白话文和白话小说的提倡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侦侦 《科技信息》2007,(17):124-126
同义词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词汇现象。从意义关系的角度同义词可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同义词的本质特点是“同”,然而在实际运用中,意义完全相同的词并不很多,所以不论等义词或近义词都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别,这就是同义词的“同中之异”。本文在坚持同义词“同”的这一本质特点的大前提下着重分析其不同之处,即:从形成原因的角度分析等义词的“同中之异”;从语言、语义、修辞、逻辑的角度分析近义词的“同中之异”。  相似文献   

10.
宋元话本小说的题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怪异题材的明显的偏好。话本小说的创作多取材于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并带有明显的志怪色彩。这一方面沿袭了魏晋以来传奇志怪类小说的风气,另一方面呈现出志怪题材扩大化的趋势。这种志怪扩大化的趋势反映出文学的时代性和文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1.
话本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的兴盛不仅使宋朝之前的小说范围得以提纯,而且由于作者、读者(听众)的变化,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初步完成了从补史到传道、从实录到虚构、从故事的载体到道德化身的过渡,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A.S.拜厄特在小说《占有》中讲述了两段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一为百年前维多利亚时期的男、女诗人艾什和拉摩特“飘逝”的爱情悲剧;其二为当代英国男、女学者罗兰和莫德“渐悟”的爱情喜剧。它们在小说中交叉前行,构成了小说的叙述主线。艾什、拉摩特的爱情是罗兰、莫德爱情成功的主要推动力量。两段爱情故事虽相隔百年历史,但都生动地阐释了爱情的伟大和不可或缺性,其主人公在爱情追求和对待爱情的态度等方面都表现出相似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1993)和李安的《喜宴》(1993)是华人电影中最早涉及同性情感的影片。由于历史、习俗和文化诸因素,此类题材对于1990年代初的华人世界还是禁忌较深的话题。陈凯歌以同性情感纠葛完成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近代史叙述;而李安则从叙事语境入手,在相同角度下关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及传统习俗和现代观念的冲突。由此,两部影片表层的同性情感叙述更多地表现为叙事策略而非导演真正的叙事目的,因此,所谓“发轫之作”也就仅仅是对同性情感做了“涉及”而非本体意义上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口述史是一个二重概念。它既是一套学术体系或日学科,又是一种方法论。作为学科的口述史与作为方法的口述史在运用方式上有同构性,但在研究理念上则有质的不同。有关回忆录、访谈录等是否算作口述史以及国史研究中的口述史是否可信等问题的争论,实质上是没有区分作为学科的口述史与作为方法的口述史的差别。口述史学是“记忆中的历史”,口述史料是文献资料的补充。  相似文献   

15.
明初南戏剧本《太平春》,原著久佚.笔者经多年访寻,最近终于找到它的传统高腔本.体制宏伟,全剧37出,分上、下两本.题材重大,演刘基扶助朱元璋灭元建明,内容与明史基本相符.该剧的发现,不仅为南戏研究提供全新的史料,也为明史及刘基、朱元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是“心斋”与“坐忘”的心态符号,由对存在的超越,虚静情态的实现,到对视觉的超越,图画精神符号,接受之路也是通过神会与体味以到达美感。画无达诂。中国画不是传统西方人观念的追求三度空间与视觉快感的艺术,重要的是中国画不是在讲故事,它所无限延伸的不是情节,而是境界,它迷人的不是美,而是韵。  相似文献   

17.
《莫一大王》型传说中"竹生甲兵"的母题与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夜郎侯出生》的传说不属于同一叙事类型,很有可能是接受了敦煌变文《孔子项讬相问书》的影响生成的,是壮、汉文化交流的结果。"竹生甲兵"的母题是讲传说主人公在遇到伤害时,具有与佛经中地藏菩萨一样的分身的"神力",因而这一母题很可能是基于佛教思想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教育叙事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路径。教师具备从事教育叙事研究的主客观条件。教师可以让叙事伴随成长,让研究促进成长。走进教育叙事研究,教师应该具有叙说意识,养成撰写故事的习惯;要善于捕捉故事,锻炼描述故事的能力;要在故事背后停留思考;要在叙事之中追问探寻。教师应该冷静思考、深入认识,把握方法,让教育叙事研究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9.
水平荷载作用下,节点板域的剪切变形降低钢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使结构的水平位移及层间位移增大。对各种节点板域厚度的钢框架进行了水平静动力分析,结果显示,适当增加节点板域的厚度可有效地减少其不利影响。在强烈地震作用下节点板域较早地屈服,使结构层间位移过大增加,可能引起结构失效,工程中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经历了从群体本位、个体本位到类本位的必然逻辑。相应地,人类的教育也会从群体教育、个体教育向类主体教育发展。在类主体教育视野下,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主体的发展,而且还应该关注类主体的发展。因此,在类主体教育中,教育过程是对话和理解的过程,是生命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以经验为生长点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