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元代蒙古统治者尊崇藏传佛教,封萨迦派高僧为帝师,尊藏传佛教为国教,使其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同时,畏兀儿人亦接受了藏传佛教,用回鹘文翻译了许多藏文佛典,将畏兀儿佛教发展到更高的境界。虽然藏传佛教传入畏兀儿人的时间较短,却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对畏兀儿的宗教典籍、语言文字、密宗真言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蒙元初期,萨迦派、噶玛噶举派高僧先后来到河西地区,与当地的畏兀儿佛教徒有所接触。此后,元廷设立了通往西藏的驿站,便利了吐蕃高僧前往中原地区,也密切了其与河西畏兀儿的联系。同时,大批畏兀儿人陆续迁入中原地区,逐渐由信奉大乘佛教转而皈依藏传佛教,其中有的受到蒙古贵族的信赖,充当蒙古皇室与吐蕃帝师之间的译者,有的修习喇嘛教,翻译佛典,为藏传佛教的弘传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相关文献,论述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地区的传播方式与特点。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蒙古地区的传播首先从蒙古统治集团开始,以吸纳蒙古民众和输出藏区高僧等途径为主,并在当时中央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通过自上而下等方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最终使格鲁派成为蒙古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宗教。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寺院教育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润年 《西藏大学学报》2007,22(3):83-94,105
文章主要论述了藏传佛教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的寺院教育,同时也对藏传佛教上述教派的寺院教育的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位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元代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刺吉以其显赫的地位与权势,深受汉文化之影响,结交和提携了一大批汉族文人学士,召集了“天庆寺雅集”等,对元代蒙汉文化文艺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其进行研究,在整个元代蒙汉文化关系及元代艺术史研究方面具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亚莎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2):38-45,53
元代西藏建筑艺术的成就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在元代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它所带来的新样式,尤其是经堂建筑模式,对后来的西藏经院式建筑艺术模式有着直接的奠基作用;二是一种新型的“喇让”建筑类型的出现,作为萨迦地方政府的官衙或法王的府邸,它显然体现了西藏早期政教合一制度在建筑上的物化,因而这种建筑样式在西藏的建筑史中也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2,29(2):137-140
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是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后,与固有的蒙古文化相撞、融合而逐步形成的。蒙古地区传佛教的音乐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质点。“经箱乐”即是其器乐文化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它形成于蒙、汉民族宗教音乐相互交流的历史进程。“经箱乐”是喇嘛乐师班在民间丧事上演奏的器乐曲,使用的乐器有笙、管、笛、唢呐、鼓、镲、钹等,有一套固定的演奏曲牌。  相似文献   

8.
<魏风·葛屦>一诗,后代的学者大都认为此诗是一首缝衣曲,作者是贫贱的缝衣女,所刺的是贵族夫人的"褊心".然此说有待商榷,本文试从挖掘"葛屦"、"缝裳"和"好人"等词的深层内涵入手,证明此诗是一位新媳妇刺其夫褊心的诗.  相似文献   

9.
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主要介绍各种戒律制定的缘由、经过,作为佛家“律法”,其语言与经、论不同——其中所用语词有大量训释。文中主要对其中训释性语句的释义作用作一个简单分析,以揭示《摩诃僧祗律》对佛经语词训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于谦与岳飞明代的民族英雄于谦以其“粉身碎骨都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的壮怀抵抗蒙古族瓦刺部的侵略,与南宋的岳飞齐名,赢得古今多少人的赞叹,明英宗被俘于怀来土木堡,宋徽、钦二宗被俘于汴京,两个皇朝都是在最高统治者突然陷入敌手的情况下,拥立新君,由爱国的敢于担起救亡重任的人物保卫祖国,而两个皇朝的抗敌派代表人物部不幸被  相似文献   

11.
搠思吉斡节儿是元代高僧,被元廷尊为国师,是对蒙古文化传承做出卓越贡献的文化泰斗。他整理并规范了蒙古文书写系统,编写的语法著作是后世蒙古语语法研究的奠基作品。他继承蒙古文传统诗歌格律,同时吸收梵、藏诗歌的某些结构形式,使蒙古书面语诗歌格律趋于定型。古今中外学者常把搠思吉斡节儿同其他人相混淆,但这些人的生活年代与搠思吉斡节儿相距较远,可见不是他本人。  相似文献   

12.
同舟不共济     
西德统治集团在外交政策上分为所谓“戴高乐派”和“大西洋派”。这一年来,两派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派系斗争。下面节译的英国《观察家报》的文章,介绍了西德统治集团内部这种错综复杂的斗争情况。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佛教因明学之双重意蕴为视角,全面分析《萨迦格言》的句法结构、内在旨归。并同时简略地阐释:藏传佛教在理论构造层面的基本特征;以及萨班·贡嘎坚赞,在藏传佛教形成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4.
"葛屦五两"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齐风·南山》中“葛屦五两”一句的确切含义为讽刺文姜与齐襄公私通,所系非伦。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清代前期推行藏传佛教治策的形成、发展和影响,着重论述了“康乾盛世”的清朝皇帝对这一治策的运用,清初推行这一治策,主要是通过打蒙藏上层的牌取得成果的,清代册封达赖喇嘛的策略,即体现出清朝政府有效管理西藏的一项重要制度“。兴黄教以安众蒙古也!”清初藏传佛教治策对于怀柔蒙古产生了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史前核战争     
马洪 《青年科学》2010,(1):28-28
有一部成书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史诗《摩诃波罗多》。据说书中记载的史实比成书时间早了二千年,就是说书中的事情发生在距今约五千多年前。此书记载了居住在印度恒河上游的科拉瓦人和潘达瓦人、弗里希尼人和安哈卡人两次激烈的战争。  相似文献   

17.
元代是回族哲学思想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回族哲学对中国哲学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将伊斯兰哲学传入中国;另一方面是努力将伊斯兰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哲学,即回族哲学。回族诗人萨都刺的诗文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回族哲学在萌芽时期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葛中重金属元素铅和镉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硫腙比色法分别对不同产地葛的根、茎、叶中铅、镉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葛之间根、茎、叶中铅、镉的质量分数无显著差异.葛的根、茎、叶中铅、镉的质量分数呈递减分布,其中铅在根、茎、叶中的质量分数分别是0.564mg/kg、0.383mg/kg、0.212mg/kg;镉在根、茎、叶中的质量分数分别是0.135mg/kg、0.104mg/kg、0.055mg/kg.  相似文献   

19.
元代文学作家来自从东南沿海到西亚地中海的广大地区,包括了回鹘、西夏、吐蕃、以至于康里、拂林、大食等几十个欧亚种族,涵盖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全部四个类别;其创作题材与体裁雅俗兼备,表现出与传统文学的格格不入.元代伏牛山地域文学作家,在蒙古草原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等不同文化因子的影响下,更是呈现出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质.尤其是西域葛逻禄迺贤的诗人气质,洛阳姚燧的理学和文学,顺阳孛术鲁翀的文章与学问,以及襄城杨士弘"音律正变"说,皆以特异的新质为元代文学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明末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在公安派“性灵说”的基础上,别出手眼,另立“幽深孤峭”之宗,形成竟陵派。“幽深孤峭”是竟陵诗派的美学追求,是诗派创作追求的主体风格。本文主要从钟惺、谭元春编选的诗歌选本《诗归》入手,探讨其对竟陵诗派创作风格的影响,并进而总结出竟陵派的诗歌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