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凝聚了作者内道外儒的人生哲理,80年代台湾赵雅芝版,2005年赵薇版电视剧的改编,对原著做出了全新的诠释,体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与审美观.对此,评论非常激烈,最集中的声音就是两个电视剧版本的《京华烟云》和原著相比,哪个版本更经典,更适合观众对原著改变的口味,新版的大刀阔斧改编是否合适,是否是观众所期待的在原著基础上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这里该文将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技术与文艺形式日渐融合,余华的经典小说《活着》先后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活着》以及电视剧《富贵》。这三种不同的文艺形式(小说文本、电影和电视剧)在细节处理和主题关注上都有各自的特色。论文从宏观方面探索和分析改编后的电影、电视剧与原著的巨大差异,提出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新意,这是因为三种艺术形式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所要传达的情感、观念侧重点不同,影视艺术形式在对小说原著进行改编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删汰繁芜、去粗取精。  相似文献   

3.
作为影视文学领域的主体,电视文学占据着人们生活的主导,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依托电视文学的视角,以小说改编为电视剧为例,论述了改编的基本原则、改编的主要方法以及由小说改编为电视剧要注意的问题,旨在通过生动可视的画面,反映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物感情,在原著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引导人们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4.
追风人物     
金喜善要演“中国喀秋莎”?最近,中国第六代知名导演金琛要将世界文学名著、托尔斯泰最具影响的小说《复活》拍成中国版电视剧的消息一经出笼,立即引起传媒和影视圈很大的震动和关注。据悉,这部电视剧近日将赴云南开拍。这一次中国版《复活》对世界名著《复活》的原著精神进行了详细的解剖,保留了原小说中基本的人物关系框架和精神走势,使得世界名著中国化和当代化。中国版《复活》写出了中国的“涅赫留道夫”沈荣为了自己的事业发展,抛弃了“喀秋莎”田梅,使其坠入生活的最底层,而翻版的中国“喀秋莎”由原著中的妓女形象改为“陪…  相似文献   

5.
<正>XR虚拟拍摄技术的应用可使影视制作过程更加直观和灵活,为创作者打造实时、精准、沉浸式的视觉效果,让影视剧不再受制于自然环境、时间等客观因素,从而将天马行空的艺术创意落到实处。近日收官的电视剧版《繁花》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霓虹养眼、软红十丈”的上海搬上荧幕,引发无数观众对于“老上海”的追忆与共鸣。《繁花》背后的虚拟拍摄技术功不可没,该技术的运用,让电视剧尽可能呈现原著效果,使故事剧情更加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在1998年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同名电视剧。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李逵这一形象进行了相对深入的塑造,并通过人物嗜杀色彩的有意淡化、喜剧色彩的特意强化及女性形象的独特烘托等不同方面来使该形象更显丰满、立体,较好地体现了改编创作中忠实性与创新性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7.
关于《水浒传》的主题,由于接受者所处时代文化环境的不同,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称赞它是"忠义"的教本,有人却痛斥它是"诲盗"的渊薮。新版电视剧《水浒传》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社会文化思潮,对主题进行了全新的阐释,重点表现了水浒英雄的"除暴安良"、"兄弟情义"和"护国安民"主题。  相似文献   

8.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在1983年被山东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电视剧《水浒》。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其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塑造,并通过人物出场的独特设计、人物内心的影像透视、人物形象的有意增加和反面形象的人性化塑造等不同方面来使小说人物更显丰满、立体,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正世纪谜案伊丽莎白·安·肖特死后达到了她生前的渴望——被万众瞩目,由于案件过于残忍和扑朔迷离,在当时几乎家喻户晓。是什么决定我们是谁?种族?血脉?金钱?美国TNT电视台即将上映的悬疑惊悚电视剧《终有一天她会黯淡》(又名《黑色的血缘》)用6集的时间不断追问这个问题,而原著作者佛娜·霍戴尔的探寻则用了一生。  相似文献   

10.
看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总体印象是前半部比后半部好,愈看到后来,愈感到不像小说《水浒传》,甚至落入《新××××》、《戏说××××》的窠臼。笔者作为小说《水浒传》多年的爱好者,感到电视剧《水浒》似乎“委屈”了这部伟大的古典名著。以下作些简单的评说。电视剧《水浒传》前半部,其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大体上能够表现出原著的精神;林冲的“不怕官,只怕“管”,一忍再忍,直至无法可忍,终于奋起反抗,上了梁山;鲁达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毫不计较个人利害,而且是“杀人须见血,救人须见彻”,见义勇为,确非一般;…  相似文献   

11.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赵苏苏译本以其独到的翻译和语言表达功底,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写作风貌,突显了原作人物的个性,使用归化策略,弘扬了本民族文化。但由于译者对性描写的过多删节损害了原作的整体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歌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包含着诸多方面的艺术因素,其中的咏叹调则集中表现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个性,也是形成作曲家创作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作曲家歌剧咏叹调作品的艺术特征,无疑对表演者演唱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歌剧《梦游女》是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的代表作品之一。剧中人物个性鲜明,富有戏剧色彩。文章试图结合女主人公阿米娜的角色定位,对其著名咏叹调《啊,满园鲜花凋零》的艺术风格及演唱作出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角色性格的塑造是一个动画创作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也是形成影片整体风格的重要元素。动画角色的造型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夸张、变形、写实,拟人等都反映出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和审美取向,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使动画影片更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周济首先提出“尊体”一词,并且依此阐发其词学主张,着重于“论词莫先于品”、“意能尊体”和“以词存史”三个角度予以展开,开辟词学研究的新境界。同时也使得词学尊体研究渐入人心,对词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牧斋净稿》可以算作朱熹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是朱熹早年生活的记录,是朱熹早年出入佛老心路历程的记录总结。《牧斋净稿》在朱熹诗歌创作风格形成上具有奠基作用,对《牧斋净稿》的艺术价值与地位重新审视,极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自居易既有面向社会、反映现实、具有美刺作用的叙事诗篇,也有面向自我、表现个人经历及感受的叙事诗篇,其叙事诗题材的确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他对叙事角度、方式和时间等的艺术处理,体现出自然的叙事技巧、统一性的情节和多棱性的人物形象,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视野和风格。本文试从叙事内容和叙事特征这两方面来谈谈现实主义诗人自居易叙事诗体现出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7.
周佳媛 《科技信息》2008,(18):145-147
通过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经典之作《白丽尔小姐》的文学文体学分析,从文本的词汇特征、语法特征、修辞手段三方面切入,对该短篇小说的语言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透视,探讨作家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选择表达和加强作品的主题意义与审美效果,并解析曼斯菲尔德作为一名女性作家驾驭细腻敏感的语言艺术的能力,深入挖掘其文体风格中所蕴藏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五色石》是清初的拟话本小说。从书中作者的自序到故事情节等都可以看出此书当时的教化功用,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忽略拟话本小说的娱乐性,在题材选取、人物设置、情节安排、结构布局、细节描写等方面均有一番特殊的处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也使得此书在同时期同类作品中成就突出。  相似文献   

19.
针对《红旗谱》的版本记载零乱,研究者各持一词的情况,进行了考证。指出由于受时代环境的影响,各修改本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物形象拔高倾向。通过各版本的对比分析,考定代表梁斌创作成就,彰显其小说艺术风格的还以初版本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