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碳生产和碳消费视角出发,研究了2004~2011年,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问题。研究后发现,在世界16个CO2主要排放国中,我国碳消费排放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考虑商品净出口因素后,我国每年至少有超过11%的CO2排放产生自净出口商品的生产;最后,通过折算出我国分行业CO2实际排放量,经分析后还发现,碳生产排放而非碳消费排放,才是左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问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CO2排放量是衡量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CO2排放量多少与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有紧密关系。对济南市2005~2009年CO2排放结构进行了分析,其能源结构的高碳化特征比较明显,传统能源对CO2排放量的贡献较大;从经济结构来讲,CO2排放量保持"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格局,生活消费CO2排放城乡差异明显;从第二产业内部行业结构分析,CO2排放量和CO2排放强度的行业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3.
瞿万学  周静  陈绍林 《武夷科学》2009,25(1):134-138
基于湖北省恩施州能源消费与森林调查资料分析估算化石能源燃烧过程中CO2排放量与森林碳储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恩施州森林资源碳储量近年来持续增长,年均吸收固定CO2约247.04万t,而2006年恩施州化石能源消费过程中CO2排放量为162.11万t。分析表明恩施州森林资源正在发挥着积极的碳汇作用,维持区域CO2排放量和吸收量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发展的碳足迹与碳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和指标,构建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碳足迹、碳承载力及碳效率的数学模型,并将其用于沈阳市1991~2005年的经济发展研究.结果显示:沈阳市碳足迹总量在1998年后以15.2%的年增长率快速增加,超过同期的GDP平均增速(13.76%);碳足迹总量中,化石能源消费的排放足迹占73%~86%.沈阳市的碳承载力在研究期相对稳定,导致碳超载情况严重,2005年的碳足迹是碳承载力的4倍.另外,碳效率在2000年后呈下降趋势,即单位经济产出的碳足迹呈上升趋势.可见2000年后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碳足迹的高速增加为代价的,这意味着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钢铁企业长流程CO2过程排放模型,给出总排放和工序排放的计算方法.计算发现:国内某800万t产量规模的典型钢铁企业CO2总排放在2007年达到1561.64万t,吨钢排放1.85t CO2;工序排放从大到小依次为炼铁、焦化、烧结、轧钢、炼钢、熔剂焙烧和球团工序,其中炼铁和焦化工序排放分别占总排放的58.83%和11.25%.为了评价钢铁企业能源消耗和CO2减排关系,提出钢铁企业CO2综合排放因子和能耗碳饱和指数评价方法.研究表明,为了减少CO2排放,钢铁企业不仅需要降低总体能耗,还需要降低能耗的碳饱和指数,能耗碳饱和指数与能源结构相关,能源结构中CO2总影响系数大的能源种类消耗量越大(例如焦炭),碳饱和指数越高,越不利于CO2的减排.这说明实现钢铁生产的生态园区化、优化能源结构以及加强钢铁生产的能源转换功能对钢铁企业减排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是世界发展的必然产物。当今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时代,由于含碳能源的大量消耗、碳氧化物的大量排出(如CO、CO2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360亿元,生态破坏损失高达500亿元。2009年末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标志着世界经济进入低碳经济发展时代,企业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其CO2排放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进而对企业财务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为保护全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并在全球迅速发展。我国作为世界碳排放大国,应承担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责任,而碳会计必将成为我国低碳发展之路上的必然选择,如何发展碳会计和应用碳会计是当前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急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能源消费强度、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是人类在21世纪的首要时代命题。当前,绿色技术正搭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快车深入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迈向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碳中和(净零碳排放)的绿色发展目标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强烈共识。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与CO_2减排形势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制定有序发展的CO2减排相关政策,分析了当前CO2排放的现状与国际减排的宏观调控政策,阐述了国际与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基于当前CO2排放的现状,建立CO2排放量的动态预测模型,对CO2排放的动态规律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发展CO2减排的调控模式—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和清洁生产机制,并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究综合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等机构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适用于国内的校园能源碳核算方法,以上海市某大学为例进行了能源碳排放分析.结果显示2004—2012年该校的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5.75%;2012年CO2排放达41 112t,其中电力和汽油碳排放分别占68.7%和25.0%.国内外低碳校园对比结果显示,整体可行的低碳校园建设计划的制定和落实,很可能是发达国家高校低碳建设成果显著的主要原因;重新审视低碳校园内涵,认为校园低碳应是相对自身的低碳,是一种持续改进、高能效运行的状态;在能源碳核算分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低碳校园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利用投入产出法,深入分析研究了2002~2012年河南省城乡居民消费碳足迹,结果显示:①河南省城乡居民碳足迹总量、直接碳足迹、间接碳足迹都呈逐渐增加的趋势,2002年、2007年、2012年的碳排放量分别为4694.914万吨、10820.02万吨、19282.38万吨;②城镇居民碳排放总量增加幅度大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直接碳排放量增加幅度大于农村,两者都以原煤和电为主,且城镇居民生活产生的间接碳排放量多于农村居民。最后针对城乡居民煤炭消费的特征,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碳排放公式计算了2000—2008年中部6省的碳排放量,对比了各省碳排放量差异。根据Kaya公式探析了中部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揭示了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及能源结构对中部碳排放的影响,提出了中部地区降低碳排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采用能源消费带来的排碳量作为一个地区的排碳量,从碳排放总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碳排放效率、碳排放结构、各产业煤消耗总量等对湖南省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碳排放总量较多,呈上升趋势,在中部8省处于中下等水平;湖南碳排放效率先减少后增加,略低于东部,高于中部、西部及全国平均水平;湖南碳排放主要以煤碳排放为主,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5%;第二产业对煤和石油消耗最多,第三产业煤消耗最少;2005年3个产业煤排放急剧增加,可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形成节能型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丁浩  鲍雨 《河南科学》2014,(9):1815-1820
运用以分维为基础的分形理论,选取1978—2013年的碳排放数据,对我国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碳排放量进行预测.根据数据绘制我国碳排放量的散点图,并以此为基础,分别从新能源利用、经济发展方式、法律保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降低我国碳排放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增汇/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主要因素出发,概括总结了我国有关的农田碳增汇/减排技术,提出了对农田碳增汇/减排技术进行效益评价的方法,指出了当前在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碳气体减排领域的行动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碳气体减排的国际背景出发,系统归纳了我国在此领域的行动及成效,重点阐释了参与减排对我国的经济影响,最后给出了我国在碳气体减排领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碳核查为航空碳排放监测体系的重要环节,为核查上报碳排放数据合理性,针对核查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飞行小时的航线碳核查方法.首先通过分析航段内各个飞行阶段的飞行小时与油耗特征,建立飞机油耗量区间估计模型.而后根据航线飞行小时特征,运用行程可靠性与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FAA)畅通滑行时间定义确定地面滑行时间阈值,结合航线飞行小时的季节性特征,提出基于航线的碳排放核查方法,实现航线年度上报数据的核查.最后分别对北京—上海航线1月、7月的航班进行了算例分析,为核查航班碳排放合理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重点生态功能区是我国生态固碳的主要区域,在“双碳”目标下研究区域净碳汇时空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县域空间单元,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对重点生态功能区选取的751个区县的碳汇、碳排放以及净碳汇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量占比超过全国一半以上,在我国生态固碳中的地位显著而突出,且区域碳汇量表现出明显的集聚特征,东北森林带、藏西北、藏东南等地年固碳水平较高,而东南部沿海、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地固碳水平较低。(2)2000年以来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排放量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新疆部分地区以及中东部沿海城市群集聚,排放量也呈现增加的趋势。(3)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收支平衡压力相对最小,大兴安岭地区和青藏高原为明显的连片净碳汇区,然而大部分三北地带净碳汇为负值。在双碳目标下,一方面需要强化排放侧管理,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生态固碳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比较准确地测算了我国29个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并根据人均排放和收入,构建省级二氧化碳排放异质型面板,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EKC曲线及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高收入和低排放低收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存在倒"U"型关系,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成立.经济和产业结构、能源消费、国际贸易和城市化水平等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我国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  相似文献   

20.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我国碳排放情景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排放预测有助于碳减排目标和碳减排路径的科学制定。借鉴STIRPAT模型的影响因素,选取人口、城镇化率、人均GDP、第三产业GDP比例、能源消耗强度、煤炭消费比例等6项因素为自变量,以1980-2009年的指标数据为训练样本,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我国碳排放预测模型,并对2010-2015年我国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十二五”期间应适当降低GDP增速,促使碳排放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