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延祥教授1985年9月起师从柯俊院士,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于1995年6月获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是中国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他建立了通过炉渣揭示古代炼铜技术流程的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对湖北大冶铜绿山、辽宁凌源牛河梁、南京九华山等多处古矿冶遗址进行了研究.为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率领研究团队对晋南、河西、辽西、长江中游地区百余处早期青铜冶金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和研究,为学术界提供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近期还开展了早期绿松石开发与产品流布、汉魏时期南方块炼铁冶炼技术、宋元时期煤炼铁等方面的研究,推动并参与的甘肃张掖西城驿炼铜遗址、北京市延庆水泉沟辽代炼铁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冶炼遗址与墓葬发掘项目,先后获评全国六大考古发现、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李延祥教授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多项教育部、科技部课题,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讲研究生课程有冶金考古学、科技考古专题、世界史;主讲本科生课程有世界史、冶金史,2013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曾任民盟北京科技大学支部副主委兼宣传委员.李延祥教授多次来南宁与广西民族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并指导科技史学科建设.2006年4月起被聘为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负责指导岭南地区冶金考古工作.  相似文献   

2.
由孙淑云主编、李延祥副主编的《中国古代冶金技术专论》一书以考古发掘材料、古文献资料、国内外冶金史研究成果为基础,集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近30年在冶金史上不断探索与深入研究的成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具有独特制作技术体系的中国古代金属的冶炼和制作技术,不仅是一本深入浅出、不可多得的优秀的教科书,而且也是非常适合历史学、考古学和科技史等领域的研究人员所使用的一本参考书。  相似文献   

3.
古铜镜的X射线物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镜是我国古代制作的一种青铜合金器物。其历史悠久、工艺精致、数量品种繁多,长期以来,一直是考古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铜镜中,尤以具有特殊表面的“黑漆古”、“瓜皮绿”等品种最为珍贵,它们的结构和耐腐蚀机理至今仍是考古研究的难题之一。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我们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分析研究古铜镜,在比较不同类型铜镜表面结构的基础上,得出了若干有意义的结果。这一工作不仅可为探明“黑漆古”等类铜镜耐腐蚀机理奠定基础,而且将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传统考古方法与实验室考古技术相结合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韩汝玢先生自1977年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室(现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任职以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的研究,在应用金相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手段系统研究古代钢铁制品、并阐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发展对人类文明贡献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是国内外知名的金属史家.  相似文献   

5.
全面报告了辽西地区早期冶铜技术截止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辽宁省凌原县牛河梁的两处遗址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炼铜遗物、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出土的铜器、内蒙古林西县大井夏家店上层文化古铜矿冶遗址、内蒙古巴林右旗塔布敖包夏家店上层文化炼铜遗址的采矿、冶炼及铜器制作技术.牛河梁炼铜炉壁残片的检测显示当时使用结构独特的带双排鼓风孔的小型炼炉冶炼附近出产的氧化矿石,热释光年代测定其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对大甸子墓地出土的57件铜器中41件进行了检测,发现所有铜器的材质皆为锡青铜并含有少量的铅,铸造制品与锻造制品的含锡量相差8%,表明当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制作技术来调配锡含量,锡料和铜料是分开使用的,锡料的来源很可能是赤峰北部的锡多金属成矿带.林西大井古铜矿冶遗址和巴林右旗塔布敖包冶炼遗址使用大井出产的铜锡砷共生矿石经死焙烧后直接冶炼出高锡的铜锡砷三元合金并含有微量的银,这些迹象表明在夏家店上层文化早期在西拉沐伦河北岸地区以大井铜矿为中心展开过规模甚大的冶铸活动.上述成果对进一步探讨辽西地区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贡献提供了新的冶金技术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韩汝玢教授是国际著名的中国古代冶金史与冶金考古专家,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组织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与全国各地文物单位密切合作,用现代实验方法对出土金属文物与冶金遗物进行系统研究,阐明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历程、不同时代的冶金学特征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等.多次应邀赴日、法、美、英、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或作学术报告,并成功组织4届世界冶金史大会,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望很高.  相似文献   

7.
全面报告了辽西地区早期冶铜技术截止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辽宁省凌原县牛河梁的两处遗址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炼铜遗物、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出土的铜器、内蒙古林西县大井夏家店上层文化古铜矿冶遗址、内蒙古巴林右旗塔布敖包夏家店上层文化炼铜遗址的采矿、冶炼及铜器制作技术.牛河粱炼铜炉壁残片的检测显示当时使用结构独特的带双排鼓风孔的小型炼炉冶炼附近出产的氧化矿石,热释光年代测定其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对大甸子墓地出土的57件铜器中41件进行了检测,发现所有铜器的材质皆为锡青铜并含有少量的铅,铸造制品与锻造制品的含锡量相差8%,表明当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制作技术来调配锡含量.锡料和铜料是分开使用的,锡料的来源很可能是赤峰北部的锡多金属成矿带.林西大井古铜矿冶遗址和巴林右旗塔布敖包冶炼遗址使用大井出产的铜锡砷共生矿石经死焙烧后直接冶炼出高锡的铜锡砷三元合金并含有微量的银,这些迹象表明在夏家店上层文化早期在西拉沐伦河北岸地区以大井铜矿为中心展开过规模甚大的冶铸活动.上述成果对进一步探讨辽西地区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贡献提供了新的冶金技术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六朝时期 ,由于南北分裂 ,冶金业的发展极不平衡 ,这在钢铁冶炼方面表现的尤为显著。在北方 ,由于战乱频繁 ,钢铁冶炼技术发展水平徘徊不前。而在南方 ,社会相对比较安定 ,钢铁冶炼技术尽管发展缓慢 ,但是 ,仍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本文拟从文献史料入手 ,结合有关实物考古材料 ,对六朝钢铁冶炼技术发展水平作一述评。1 六朝钢铁冶炼技术发展的物质前提南方地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矿冶基地。早在先秦时期 ,吴越地区就已建立了良好的矿冶基础 ,在冶炼青铜方面享有盛誉 ,生产出诸如“干将”、“莫邪”之类的著名青铜器( 1) 。青铜时代积累起…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要整理中国冶金史?因为:冶金史是中国光荣文化整体的有机部门;它突出的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特征;许多很古发明的方法至今还在为人民服务;古代冶金史还有许多空白,尤其是关于钢铁,近代中国冶金学资料多来自外国,影响自尊心和自信心。传统文献之回顾系按照古代传统时代说法来排列,始自『尚书禹贡』以迄近代的『石雅』和『古矿录』。从文献中简单介绍了四千多年来的突出的冶金史实。因文献的失真,残缺和散佚,使整理冶金史者发生许多问题。有关铜及青铜问题『左传』九鼎之说是否可信?是否可认为是中国最古之铜器?在世商代铜器有含锡不含锡前后期之分,锡只产南方,在中原,是否可以铜器含锡有无作为南北通声气之时代分界?西周中业楚即与中国为敌是否有对中国禁运金锡的事实?有的话,是否会刺激中国改进铜冶金技术的并觅取锡的代用品,以致发明了“连”?铜冶金的进步,即鼓风炉的使用,是否从商代“将军盔”式炉孕育而来?金文中“作”“铸”二字是否与铜冶金工业的规模有关?考工记“六齐”分级法如结合其金锡精炼法来看,是关学的。有关连(链)的问题。中国首先提出“连”是“锌”的,为章鸿钊先生。“连”究竟是单一金属,还是合金,汉代似乎还没有发明蒸溜冶锌法,连不可能是单一金属。如认为是合金,则它的足迹在作『史记』同时有“菑川太子金炉的“”;景帝时的“伪金”;秦代娄敬的“药金”。再可能上索到周代的周公钟”和“周公望钟”的两“”或“错”字,及“父鼎”和“疐甗”中的两“连”字。作者认为连是铜锌合金,字是从铅锡合金的“”展转得来。则包括鋈和鈏,都是銲锡,连则是銲铜。锌金属冶金之发明,似乎受了从黄铁矿蒸硫磺法的影响,而蒸硫法似乎是脱胎于山西之煨铁法。就时间论,两汉南北朝似乎是研究发明锌蒸溜法的艰苦过程时期,锌名称之粉乱始于这时期。就空间论,蒸硫法蒸锌法可能创于山西,秦末移民传播西南,再传至中南。到唐代已有很大产锌工业,而且以在山西为最多。作者这一些的臆说还需要补充具体史实证明,都只能作为问题提出。关于铁的问题。首先介绍了解放前『石雅』,“青铜时代”对中国铁器时代分期的论断,继之介绍了解放后涉及钢铁问题的论文十一篇。作者认为这一些文献对中国古代钢铁史所表达的不过是:春秋战国时代突然的无缘无故的得到了高度发展和惊人的发明;春秋以前整个还是一个空白的混沌之谜。作者不认为锻、钱、镈、铚、几个字可以作西周巳有铁的证据。但作者从商代甲骨及商周铜器雕刻工具问题,认为禹贡之镂可以作为夏代已经有钢的证据,并且认为禹贡是可信的资料。赞成戚其章先生从铁的本字看出铁本是东夷的出产。但是,作者认为中国古代铁冶金要分开熟锪生铁来研究。从熟铁发明至制造钢品是漫长艰苦个人研究的过程,西周以前只可能制造小钢件,但是孕育了西东周之间大发展的技术条件。生铁可能是受冶铜术进步的影响跃进的,与熟铁不相干。战国时代可能巳知用无烟煤炼出灰日铁,以供燕国冷铸。不过生铁的发明和熟铁的发展似乎都大致在西东周这一社会生产关系突变的时候,是值的研究的。作者的这些讨论和分析亦只作问题提出,以求教于先进。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向。要研究中国冶金史,涉及面非常广阔深远,只在有领导组织,分工合作之下才能顺利进行。作者主张在中央科学院领导下组织有关力量进行工作,希望在三年内完成一部中国冶金史简篇。七年内完成一部全面的中国冶金史初稿,十二年内加以删补审订初为初版定本,以待补充修正。  相似文献   

10.
华觉明先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主要从事古代钢铁技术研究,获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从70年代中期起,他转向商周青铜器的研究,对海内外珍藏的数千件商周青铜器进行分析、检测、鉴别,还模拟古代技术条件进行复制,研究方法有重大创新,研究成果被普遍认同,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被公认为这一领域的资深学者.然而已70余高龄的华先生"铜心"不泯,仍致力于中华传统工艺的研究和保护,让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双碳战略正在推动传统冶金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冶金行业的高质量和低碳化改革势在必行。氢气作为21世纪的清洁能源,其具有从源头上实现低碳冶金的潜力,目前全球冶金工业已经将“氢冶金”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近年来,以钢铁为代表的传统冶金工艺在富氢冶炼以及氢冶金新工艺方面均得到了快速发展,标志着冶金工业在低碳转型的道路上正在飞速前进。为庆祝北京科技大学成立70周年和加快冶金行业在低碳发展方向的脚步,《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版)》期刊特此出版“氢冶金”专刊。来自包括德国马普所、日本九州大学在内的世界顶尖大学或研究院所的专家学者受邀分享了他们在“氢冶金”研究方面的进展和展望。专刊共收录了12篇论文,包括1篇等离子氢冶金综述及11篇研究论文。所有论文主要围绕传统炼铁流程富氢冶炼、氢基直接还原炼铁以及等离子氢冶金三个方向。其中,包括高炉富氢冶炼后铁矿石和焦炭的行为变化研究、流化床富氢冶炼物理化学研究、富氢直接还原过程球团矿的还原机理研究以及等离子氢冶金新工艺在铁冶炼中的应用。专刊收录论文覆盖范围全面,从传统冶金工艺的创新到富氢冶金新工艺的开发,涉及了目前氢冶金方面较为热点的研究方向。本专刊客座主编希望通过本期论文,为从事“氢冶金”研究方向的学者们提供一个全面交流的机会,以促进“氢冶金”工艺及技术的发展,早日完成碳中和的伟大目标。我们衷心感谢所有作者和审稿人对本期专刊的奉献和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30年前,国内出土一个商代末期的铁刃铜钺,几经鉴定不得其果,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找到了柯俊先生,柯先生通过各种新方法证明它是陨铁,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这是柯俊先生跟古代铁的最早接触,这一偶然的机会使柯先生与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柯先生为冶金史与冶金考古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创立了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冶金史研究所,领导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展系统的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研究,成绩显著.他用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科技史研究人才,为中国科技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30年前,国内出土一个商代末期的铁刃铜钺.几经鉴定不得其果,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找到了柯俊先生,柯先生通过各种新方法证明它是陨铁.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这是柯俊先生跟古代铁的最早接触,这一偶然的机会使柯先生与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柯先生为冶金史与冶金考古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创立了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冶金史研究所.领导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展系统的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研究.成绩显著.他用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科技史研究人才,为中国科技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依托优势进行改革,是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发展的思路,在发挥中国古代冶金与材料史的研究特色基础上,拓宽专业方向,增加面向现实和未来的“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与社会”两个方向,使科研与教学蓬勃发展,展现出了新的面貌。坚持开放办所、面向世界,实施人才战略,是研究所长期坚持的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当前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希望与相关单位更密切合作,得到更多专家的指导和支持。1创建特色、依托优势、改革拓展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学科的建设已经走过了33年的历程。这33年大体可以分…  相似文献   

15.
唐代以前广西冶铜铸铜成就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战国时期,广西就有骆越人铸造青铜器的石范;著名的铜石岭遗址说明汉代广西有了大规 模炼铜业,罗泊湾汉墓出土的大量铜器,一方面说明广西与中原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另一方 面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铜器,也反映了当时南越国冶铜、铸铜的精湛技术;三国到隋代,广西俚 人、僚人大量铸造硕大的铜鼓,使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一个高峰,并深刻地影响当时社会的发展. 大量史实说明唐代以前骆越人、乌浒人、俚人、僚人在开采铜矿、冶炼铜、铸造铜器方面都为中 华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提供的实物资料,经过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的多年研究,目前大多认为中国古代是从夏代开始进入文明、进入奴隶制时代的,同时开始制作与使用青铜器,进入青铜时代。此后,历经商代、西周及春秋时期,青铜器有了高度发展,形成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青铜时代。到了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初步使用,社会开始向封建制过渡,但青铜器仍在大量生产与使用,尤其是青铜日用器有了很大发展。本文所说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指的就是夏代、商代、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问题,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关键性论题之一。该论题在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主要论说有:黄帝说、稗官说、史传说、唐宋说、诸子说、神话说、休息说、方士说。20世纪末学术界又提出“多源说”。此说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式,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和萌芽提出新的见解,在当今学术界中,引起较大反响。本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进一步阐述“多源说”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古代以“医”的起源为“王天下”的基础之一,中华文明引导着“医”的发展,而“医”也对中华文明有着重大贡献。在中华文明的哺育下,“医之道”的核心观念即“保性命之术”的以人为本、日常生活的顺应自然、“施医于未病之间”,“医”者之心为“仁心”,“医”者之术为“仁术”。中华文明哺育下的“医”,与治国理政紧密相连,或以“医”从政,朝廷要关心民众疾苦;或以“医”喻政,所谓“医国”,即为国除患祛弊。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医”,突出的是中华文明精神。医学教育,注重中华文明的指引,对当今有着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玻璃技术发展史》一书首次系统论述了我国古代玻璃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对我国古代玻璃技术的起源与体系、发展演变与国际交流等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回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玻璃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该书资料翔实,视野广阔,问题意识强,极大提升了我国古代玻璃史研究的水平,为促进科技考古界与艺术史和历史学界就古代玻璃研究加强合作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01年11月3~6日,由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主办的“浙江大学国际宋史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2000年,中国古代史研究所与国家文科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等研究单位商定,在近年召开一系列小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研究解决宋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浙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