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Al2(WO4)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微乳液法制备纳米Al2(WO4)3进行了研究.分别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二(2-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AOT)为表面活性剂,在表面活性剂-正辛烷-盐水体系的W/O微乳液区成功地合成了纳米Al2(WO4)3.实验结果表明,以AOT为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体系制备的纳米Al2(WO4)3颗粒小,粒度分布均匀,其颗粒大小在40 nm左右且为球形.同时还在CTAB/正丁醇-正辛烷-盐水体系的W/O微乳液区、O/W微乳液区和液晶区合成了Al2(WO4)3,并将产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W/O微乳液区能够合成出粒度分布较均匀且粒径在100 nm以内的纳米Al2(WO4)3.  相似文献   

2.
在W/O(水/油)型反相微乳液体系中,采用NaBH4还原氯化钌(RuCl3)和二氧化硒(SeO2)合成RuxSey基催化剂纳米颗粒.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ray衍射(XRD)方法分别对产物的粒径、组成和结构等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水/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ω0)、表面活性剂的浓度(n0)和制备工艺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产物的粒径和形貌.FT-IR结果证实,RuCl3在反应中被完全还原.XRD谱图表明,Se的加入对Ru原有的晶面结构不产生影响,其起到了加强Ru衍射峰强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两种类型的阴离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用这种活性剂配制了P—NPC型酸/油微乳体系.基于降低构成微乳所需表面活性剂用量的原则,优选了酸/油微乳的配方.将该微乳、盐酸、Heofner酸/油微乳以及Phillips稠化酸在常压下与大理石的反应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NPC体系的酸化速率最小,缓速效果也最好.实验证明,Ca ~(2+)的存在降低了微乳的缓速效果.硫酸铜和丁炔二醇复配作酸缓蚀添加剂能有效地抑制酸对金属的腐蚀.  相似文献   

4.
Fe3O4@SiO2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多元醇还原法制备出平均粒径为6.0 nm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并用盐酸溶液(1 mol/L)对其进行酸化处理,然后利用反相微乳液法,在Op-10/正丁醇/环己烷/浓氨水反相微乳体系中制备出Fe3O4@SiO2磁性纳米复合粒子.利用X射线衍射(XRD)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  相似文献   

5.
用3,4,9,10-苝四羧酸二酐(PTCDA)、喹啉、无水醋酸锌和4-氨基吡啶(AP)合成了N,N′-二(4-吡啶基)-3,4,9,10-苝四羧酸二酰亚胺(DPPBI),用元素分析、核磁共振(1H NMR和13C NMR)、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光谱(UV-Vis)进行了结构表征.用热重分析仪对产物进行了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5%的热失重温度为480℃左右,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能.用分子荧光光度计对产物进行了荧光光谱分析,在丙酮中的最大荧光发射强度位于524.5nm.以产物(DPPBI)为敏化剂敏化TiO2制备了DPPBI/TiO2粉末,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对DPPBI/TiO2进行了光吸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DPPBI/TiO2在400~640nm范围内有一较强吸收带,光谱响应范围拓宽到了可见光区.  相似文献   

6.
制备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庚烷/水体系拟三元相图;通过电导法确定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体系结构;研究了温度、酸度对微乳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大的表面活性助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值范围内(w(乳化剂)=m(C4H9OH)/m(CTAB)),体系能在较大的组成范围内形成微乳区,该微乳区对温度变化不敏感。随着体系水相酸度的增加,微乳体系的含水量呈不规则变化。  相似文献   

7.
醇的链长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微乳增溶水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滴定法研究水杨酸甲酯/吐温80/正构醇/水微乳体系,得出微乳液的相行为以及微乳面积.绘制了水杨酸甲酯/吐温80/正构醇/水微乳液的拟三元相图,得到各个体系的微乳区域大小.结果表明:醇的链长对微乳区域大小有影响,在此体系中含正丙醇微乳体系微乳区域最大,即微乳的增溶水量最大.  相似文献   

8.
CTAB反相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温度、pH值和盐浓度对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正辛烷/水(或钨酸钠溶液)反相微乳液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并绘制了该反相微乳体系的拟三元相图.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的配比对该微乳液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当CTAB与正丁醇质量比为2: 3时,体系有较大的反相微乳液稳定区;该微乳液体系对温度变化不敏感;pH值为1~7范围内时,该体系具有较好的pH值稳定性;钨酸钠溶液浓度在0.05~0.08 g/mL时,盐浓度对整个微乳区影响不大.结果表明:该反相微乳液体系可作为微型反应器用于纳米粒子的制备.  相似文献   

9.
绘制了油酸/EL-60/水体系的拟三元相图,用电导法对体系相行为的转变作了详细研究.比较了不同类型的短链醇及其不同含量对微乳体系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油酸/EL-60/水体系的拟三元相图包括微乳区、乳液区和液晶与微乳的混合区等区域,且微乳区较小;用电导率法推断体系结构的变化与从绘制相图得出的结果基本符合;当选用异丙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且当EL-60和异丙醇的质量比为6:4时,能得到较大的微乳区.  相似文献   

10.
通过拟三元相图法研究了聚氧乙烯(10)油基醚(Brij97)/异丙醇/乙酸丁酯/水体系微乳液的形成;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导率法观察了该微乳液体系的微乳相结构转变.结果表明,此低毒体系能形成较大的微乳区;微乳液相结构随着含水量的不同发生了由油包水(W/O)→双连续(B.C.)→水包油(O/W)型的连续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用滴定法和色谱分析测定了H_2O/C_(12)H_(25)SO_4Na/n-C_4H_9OH/n-C_8H_(18)系统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不同配比下的相图。微乳液只有在一定配比范围内方始形成,随着SDS配比增加,微乳区先逐步扩大。电导测定还可区别W/O型、双连续相和O/W型微乳液,并且双连续相区随SDS配比增加而扩大。但是当SDS配比很高时,由于溶解度减小和出现粘稠液晶相,微乳液区反而缩小。对分相区的系线测定还表明,富水相微乳液中SDS的含量恒高于富油相微乳液。  相似文献   

12.
非离子型微乳液的形成及其相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由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OP-4、OP-7、AEO3),助表面活性剂(正丁醇、正戊醇、异戊醇),油(环已烷、正庚烷、煤油)和不同浓度的盐酸形成微乳液的相行为,讨论了以上各种组份对形成W/O型微乳液的影响,确定了适合作为液膜使用的W/O型的微乳液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13.
绘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n-C4H9OH)/环己烷(C6H12)/水(H2O)四组份体系的相图;通过使Km=mn-C4H9OH:mSDS=1,2,3,4来研究体系微乳液区域的形成情况,从而得到形成微乳液的最佳配比。并通过电导率的测定来划分微乳液区的3种状态。  相似文献   

14.
以丙烯酰胺(AM)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水溶液为水相,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Tween60)/异构烷烃Isopar M为油相,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NH4)2S2O8/Na HSO3)为引发剂,在40℃进行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DMDAAC).通过红外光谱(IR)、液相色谱(LC)、扫描电镜(SEM)对共聚物结构、丙烯酰胺单体残留量及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在40℃,HLB值为8.5,AM与DMDAAC质量比为8∶2,引发剂占单体总质量的0.7%,乳化剂占油相总质量的25%时,得稳定透明的微乳液,产物为无单体残留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共聚物,阳离子度为30%.  相似文献   

15.
AM/AA/AMPS/DMAM的反相微乳液共聚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酸(AA)为主单体,以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M)作为功能性单体,以庚烷为分散介质,表面活性剂SF2810为乳化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四元共聚物AM/AA/AMPS/DMAM.研究所得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水相中单体浓度为45%,引发剂过硫酸铵加量为单体质量的0.3%,乳化剂加量为油相质量的10%,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5 h,单体的摩尔比为AM:AA:AMPS:DMAM=52:25:15:8.红外光谱分析证实了四元共聚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正庚烷或汽油,OP,正丁醇与水四种组分按2:3:3:18的配比可形成稳定的微乳液.本文采用该微乳液直接进样,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能够简单、快速、准确测定经浓缩后的汽油中的痕量铜,该法的灵敏度为01mg·L1/1%吸收  相似文献   

17.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S/SDBS)为复合乳化剂,分别以水溶性引发剂过硫酸钾(KPS)、油溶性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BPO)和氧化-还原引发体系K2S2O8/Na2SO3(OR)引发苯乙烯/丙烯酸丁酯(St/BA)微乳液聚合反应,研究了St/BA微乳液共聚合行为,用红外光谱法定量测定了3种引发剂下的共聚物化学组成,绘制了共聚物组成曲线,计算出了竞聚率。  相似文献   

18.
用相图研究了AS/n-C4OH/c-C6H12/H2O微乳液体系的稳定条件,结果表明此微乳液体系有较宽范围的微乳液稳定相区域,微乳液稳定相区对温度和pH值不敏感。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2个氨基酸的4-氯-7-硝基苯-氧二氮杂茂(NBD-C1)衍生物在使用同一个微乳液缓冲液和相同的仪器操作参数下连续27次运行的分析,考察了其迁移窗口:迁移顺序以及部分衍生物的相对标准偏差(n=6)、分辨率以及理论塔板数的变化,并对影响运行重现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归纳为3个主要方面:温度的影响,微乳液本身形成和稳定过程的影响和毛细管壁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