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教育五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家苏步青年近八旬,今年是他从事数学教育的五十周年。苏老为本刊撰写了《数学教育五十年》一文。文中作者的回顾和体会,对我国年青一代的数学工作者将是会有启示和鞭策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太空科学家     
一个科学家为何要去太空?科学家们有一点致命的瑕疵——被他们的实验迷了心窍。然而我也不例外,我甚至要离开地球去做我的实验。太空有一种你在其他任何地方不能得到的东西——持续的零地心引力。有一项实验就充分利用了零地心引力的优点,我们叫做无容器实验,我恰好对此颇感兴趣。现在,你第一次可以不要容器做实验,将试样放在空中,把手拿开。在实验室里,当你做这项实验时,试样会立刻下落,不到一秒钟就会撞到地面,实验结  相似文献   

3.
心理咨询工作室:我是一名高一学生。在初中时,班主任老师很喜欢我,我学习起来心情愉快,情绪饱满。进入高中后,班主任老师不喜欢我,总是批评我,他是教数学的,几次测验我的数学成绩不佳,我感到班主任老师似乎对我很不满意,我怕看到他冷漠的目光,我在他面前感到压抑。我一上数学课就感到紧张,甚至想逃课。我语文学得很好,语文老师很喜欢我。我有我的特长,班主任老师为什么就看不到我的优点,我该如何与他相处。一个苦恼的学生博爱博爱同学:读你的信,知道你的苦恼。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老师喜欢自己,在老师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被老师重视,会让我们…  相似文献   

4.
知力之友     
编者的话 我们经常收到全国各地的来信,对办好刊物,扩大发行提出宝贵意见,限于篇幅,本期摘登最近的三封来信。第一封来自天津,写信人是一位高中学生,他在1997年第一次看到“知力”;第二封来自甘肃,是一位老读者写来的;第三封信是我刊作者、汽车领域的专家蓝兵先生写来的。这些信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杂志的关心和爱护。  相似文献   

5.
资剑是我最近访问的一位“启明星” ,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位。采访资剑 (见图 )并不容易。现今不少在第一线工作的科学家对媒体的访问报道都持低调态度。出现这种情况有诸多原因 ,如这些科学家正全身心投入某项研究 ,不希望有人来打搅 ;也有一部分是新闻媒体的 ,国内新闻媒体的不少报道在叙述、介绍某些事实或背景材料时 ,出现了各种偏差 ,客观上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 ,不少科学家对媒体采访之类的事采取低调和拒绝的态度。当我初与资剑接触 ,约定采访时间、题目时出现的一些低调的情况 ,我在非常理解的同时也在反思自身的问题。这…  相似文献   

6.
格拉泽的梦想1881年,美国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1856~1943年)给美国电器工程学会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出了太空中充满能量的观点,他说,"太空中充满着能量,假若它们是静态的,我们的希望自然没有用处,然而假若它们是动态的——我们知道,这一点可以肯定——那么现在就应该考虑用我们的机器去利用这种伟大的自然之力了。"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很早就相信“大陆是在漂移的”,现在他们终于有了确凿的证据。从获得的两个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一个是通过两台射电望远镜同时对着一个类星体发射信号,而他们收到通过这颗星体折射而来的对方信号的时间却不同;国家宇航局由此得知美洲和欧洲大陆每年以六分之一英寸的速度分离。第二项数据是计算一束激光信号从卫星到达地球某一点的时间,  相似文献   

8.
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些严重问题,危及我们的未来.为改变这种局面,科学家们在一个很广泛的领域内,对许多特殊问题正致力于艰苦卓绝的研究,但很多工作进展得不尽如人意.我认为这需要对科学家工作的最根本的出发点作一检查,并竭力地探索出若干思考科  相似文献   

9.
心理老师:实在对不起,似乎您又收到了一封不开心的学生写给您的不开心的信,好像您成了我们同学不开心时的垃圾桶,今天,它里面又多了一件我的不开心的垃圾。我最近又有很多烦心的事,一直开心不起来,数学和物理是我的两门强项,可是这一段时间的考试成绩一直不理想,我不知道是怎么搞的,也不知道该怎么办,高二的学习生活已经结束了,我的成绩始终没有进步,我不知道能不能考上重点大学,父母对我的期望很大,他们虽然不打我,但是,常和我说学习上的事,我和妈妈的关系也特别紧张。为此,我很苦恼,还流过不少泪。再加上,班级里的很多同学都在传言我和某…  相似文献   

10.
执著与固执     
如果说科学家有时候也会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概不会有人相信.科学家总是站在探索大自然的第一线,哪能出这样的毛病.然而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认识过程中,正确和错误的认识都会出现,在某个条件下认为是正确的,在另一些条件下可能就不正确了,从某一个侧面看是正确的,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就不正确了.一个科学家如果不与时俱进,就会因固执而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最近突然收到东大地球物理系毕业时的老相识——I先生的单行本。他的专业是气象学,专门研究湍流,因此以前未曾收到过他的书。这次赠书给我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本书题为《地震与湍流》,在该文的末尾部分谈到了地震预知的问题,但好象有被误解了的地方,所以打算在信中就地震预知的问题谈谈我的观点。我想持有I先生这种观点的人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知识就是力量》2006,(10):80-80
我的父亲是你们杂志的忠实“粉丝”。其实从初中我就认识你们了,但是因为学习紧张没有时间看课外读物。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大学生了,空闲的时间也多了,这还是第一次翻开你呢!第9期中的《谁建造了巨石阵》,我记得曾经在电视里看到过,具体讲了什么已经模糊了。当时还捉摸,从哪里找了这么多大石头搬到那里的?搭个石头阵是什么意思?……看完这篇文章后,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虽然现在科学家和历史学家还无法正确地解释谁建造了这些石头,但是我们至少知道了它的历史和考古价值,有待我们更深的研究和发现。我比较喜欢考古,探索未知方面的文章,希望“知…  相似文献   

13.
编读往来     
《大自然探索》2006,(9):1-1
在中国期刊协会开展的赠建“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活动中,本刊被指定为赠送刊物。近日我们收到受赠单位北京送变电公司工会的一封来信。信中写道:“贵刊是我公司职工及家属十分喜读爱看的一本刊物,贵社与我公司建立赠送与受赠的密切关系,对此,我公司全体干部和职工向贵社领导和全体职工表示真诚的感谢!”我们认为,“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活动既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也是我们期刊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将与受赠单位及广大读者保持联系,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刊物质量,以回报广大读者对我们的信任。  相似文献   

14.
破解费马大定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福家院士刚才在发言中讲到费马大定理的问题,引发我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就接着他的话题再讲两句。 费马大定理我不再详细介绍了,现在的中学生对此都很了解。历史上很多数学家搞了360多年,但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当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怀尔斯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在数学界就引起了一个很大的轰动,这是很自然的。在这里我想不谈数学问题,我想谈4点我自己的感受、体会。 第一点,怀尔斯小的时候(据说是10岁的时候)就知道有这么一个费马大定理,而且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当然我想这只是一个青少年的幼稚的科技之梦。但是他后…  相似文献   

15.
我在十一岁时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位科学家,但我很快就明白这条道路并不会都是一帆风顺的。我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即家庭、朋友,甚至还有一些老师对此事所持的消极态度,他们认为女孩子学科学是不合宜的。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继续意识到女孩子要从事科学事业就必须克服那些摆在她们面前的障碍。最近我曾有机会在这个方面进行一些研究。我认定人们感兴趣的一是查明过去人们对女科学家的看法以及  相似文献   

16.
白石 《科学24小时》2013,(12):51-51
<正>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存在?我为什么会这样想问题?过去的我、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有什么区别?灵魂能不能脱离我的肉身独立存在?从古至今,这些问题都困扰着许多哲学家、科学家乃至我们每一个人。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要更好地认识自我,不能光靠哲学思辨,还得要对脑部活动的本质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才行。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预言,本世纪全球温度将上升1-6℃,马克·赖纳斯刻画了一幅令人震惊的气温上升的灾难图,除非我们现在就行动……不一样的选择就会有不一样的未来,<6度一个愈来愈热的星球>向我们发出了积极的鲜明的请求.  相似文献   

18.
美国科幻影片《X档案》中有这样一段剧情 :女主角史卡利被外星人绑架释放后 ,却无法通过联邦调查局的金属探测安检 ,原来外星人在她后颈植入了作为编码辨识记录芯片。外星人把人类当成商品植入条形码芯片 ,想起来真令人毛骨悚然。但事实上 ,现在正有一批科学家探求在人体植入芯片的可行性 ,尤其在网络、通讯及生物科技一日千里的形势下 ,人体植入芯片作为医疗或辨识使用 ,在未来并非遥不可及的梦想。英国科学家科文·沃维克就身体力行 ,在自己的手臂上植入一枚硅芯片 ,当芯片收到无线电波的刺激时 ,便会送出 6 4位的辨识资料。在他的实验过…  相似文献   

19.
编后记     
《大自然探索》自1982年下半年创刊,现在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在新的一年开始时,我们要向读者谈一些设想,并对本期作几点说明。著名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林家翘教授来中国期间,在日程安排很紧的情况下,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就中国学者治学方法等问题直率地发表了重要看法,审阅改定了采访稿,并希望《大自然探索》为中外科技学术交流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向林家翘先生致以深切的谢意。  相似文献   

20.
在广岛和长崎被毁,成千上万生灵涂炭以后,有一群科学家,他们大部分参与了曼哈顿计划,提出了往后怎样利用原子能的问题。1945年,他们想成立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并且很快就在费城建立了一个分会,我当时正在那儿的医学院教书。在我们的第一次集会上,我们讨论了怎样教育公众了解原子能这一能量的新形式,它的危险性和它的可能的优越性。当我建议拍摄一部电影时,同仁们立刻要我把这事儿承担下来。我的剧本在他们挑剔的眼光下改了好几稿,好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